APP下载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9-05-20李莉

黑河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激发兴趣

李莉

[摘要]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少,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限,所以,对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和领悟还不够深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发挥活动的重要作用,运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获得体验,在欢乐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激发兴趣;学习知识

一、巧妙引题,唤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引入部分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谜语、歌曲、故事、比赛等形式导入新课。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一课时,我首先播放动画视频《大耳朵图图照看豆丁》,然后提问:“图图是个好哥哥吗?”继而追问:“你有没有在家里受过伤?受伤时痛不痛啊?”由此引出课题: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有许多看不见的危险有可能会伤害到我们,所以,我们要小心,避免受到伤害。本课我通过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引入新课,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的教学中,我选用绘本故事《乱作一团》作为趣味导入的内容,故事中全家总动员,一起在凌乱不堪的家中寻找小仓鼠,这一幕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们意识到如果不学会整理房间,那么,房间里真的会乱作一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可以利用这个绘本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置身于趣味情境中,并意识到整理好房间的重要性,为之后学习有序整理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目的不够明确,无意性比较明显,对道德认识总是与一定的具体情境相联系。抓住这一特点,我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从我的经验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大多能感受到家人对他们的爱,但对于父母是怎样爱自己的感受还不够深。于是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家长教孩子走路的情境。我准备了一个娃娃,让学生搀扶着娃娃走路,然后让他们说感受。让全体学生做三分钟弯腰弓背的动作,然后我采访学生,问他们感觉累不累,学生都喊累。我适时提问:“宝宝要学会走路,家长扶三分钟够不够?”学生异口同声地喊“不够”。我总结道:“是呀,家长教我们学走路用了多少个三分钟,多少个日子啊!我们数也数不清,他们对我们的这种付出就是对我们深深的爱啊!”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家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辛苦。之后,我结合一年级学生喜爱听故事的特点,选用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自天堂的短信》。故事讲述的是5·12汶川地震时,救援人员在搜救时发现了一名死者,她死亡时的姿势很奇怪,她的双腿跪在地上,双手支撑着身体,她的身体已经被重物压变形了,但她的姿势没有变。救援人员挪开她的身体才发现她的身体下护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在她遗留下的手机里有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故事讲完了,孩子们的眼中都含着泪花,内心受到了震动。我相机总结道:“孩子的妈妈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全部的爱给了这个孩子新的生命,这样的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是不是也想起了家人关爱你的点点滴滴呢?千言万语也不能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激,请拿出感恩卡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就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开展活动,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课内明理、课外践行”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的“乐学”不断提供了新“能源”。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里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去观察和感受与风有关的生活现象,学生们都兴趣盎然、异常高兴。回到课堂上,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风儿轻轻吹》第二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制作风车的教学环节,学生制作完风车后,我利用下课前的十分钟带领学生到校园里与风儿做游戏,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着,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活动来感受风的存在,还通过风车判断风的大小与方向,增加了对“风”这种自然现象的了解。

四、有趣提问,启迪兴趣

动机和兴趣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有趣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我播放了节奏感很强的音乐,还伴随着音乐做出各种动物的动作,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学生们开心地一边模仿动物的动作,一边大声说出动物的名字。这种有趣的问题情境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如,在教学《不做小马虎》一课时,我出示了一幅《马虎图》,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猜猜图上画的是什么呀?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立刻集中了注意力,都仔细地观察图画并认真地回答问题,我由此引出了马虎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马虎”一词的来历,并引出课题。

五、适时激励,鼓励兴趣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相互合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否配合默契,关键在于能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连心桥”。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赞美的语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话敢说。另外,激励不仅要有准确而恰当的内容,而且要有多样而灵活的表达,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始终如沐春风、欣然奋发。教师不仅可以用口头语言激励学生,还可用动作语言激励学生。如座间巡视,在完成任务好的学生头上摸一下,温情地说:“老师在完成任务好的学生头上摸一下,就代表他做得很好,老师很喜欢。”这样被摸过头的孩子就坐得更端正了,完成任务也更认真了。其他学生为了让老师摸一下,也会赶紧集中精神,认真完成任务。

六、课终趣存,提高兴趣

悠扬动听的歌声,余音袅袅,回味无穷。课虽终,趣犹存,也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志。一堂课到了最后几分钟,学生疲劳了,注意力也不集中了,这时如果安排一个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击退疲劳、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快乐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在一堂新课即将结束时,除了做好总结外,还可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设计简短的游戏或相应的探究题,也可以运用课外延伸、讲故事、读儿歌等方式结束课程,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大家一起来》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相互配合。为了顺利突破重点,帮助学生提升对合作的认识,在结尾处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参与一个有趣的比赛——记数字。比赛要求学生分成四组,在10秒内记忆屏幕上的20个数字,每个小组有一份答案正确就算小组集体获胜。结果游戏结束时连一份正确答案也没有,学生们都抱怨时间太短了根本记不住。我问:“你们想怎样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说:“一人记一行,大家分工合作。”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每一个人都无法独立解决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合作,下面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展第二次竞赛。”这一次,大部分小组合作都很成功,我适时总结并出示合作技巧小儿歌,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学生们带着愉悦的心情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课虽终,趣犹存。

参考文献:

[1]陈峰.品德课程不同题材活动设计策略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3,(11).

[2]陈志强.活动为“媒”——谈品德与生活課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开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7,(8).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激发兴趣
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对农村初中后进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探讨
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