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应提供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环境
——2018年EDUCAUSE本科学生与信息技术关系研究报告(三)

2019-05-18陈强

中国教育网络 2019年4期
关键词:残疾成就学业

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全面互联的时代,大学中的学生们都在大量使用信息技术,而且并非都出于明确的学术或教学目的。最近的研究指出,接近四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表示自己几乎是随时在线的,而这个比例在年轻人(18~29岁)中还更高。游戏系统、流媒体设备、声控个人助理威胁着要榨取宝贵时间和带宽,而这本来是可以更多用在学术或知识追求上的,然而数据表现却并非如此。实际上,学生对于应有的学习任务还是相当认真的。

我们请学生们估计自己在一天中用于在线活动上的时间,总体上,学生们表示用于在线作业和研究的时间要多于在社交网络、视频、游戏或其他在线活动上的时间。如图1所示,学生用在在线学习或研究的时间与其他在线活动是差不多的,接近一半(40%)的学生回答称每天用3~4个小时在线从事学业;来自不同类型高校、不同种族和不同性别的学生的结果大致相似。典型情况下,学生用在社交媒体(37%的受访者)和流媒体(36%的受访者)上的时间大约是学习或研究时间的一半,也就是1~2个小时。大约有三分之一(32%)的学生每天用在其他在线活动上的时间不足1小时。大多数学生声称他们不玩在线游戏,不过玩游戏的学生中男生占绝大多数。此外,女生则更可能更多地在线做作业或进行研究。

这些结果凸显出网络连接在学生的学术工作和休闲兴趣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过更加重要的是,研究发现表明,学生有大量的在线时间用于和课程任务有关的活动上。如果我们考虑到大多数学生(69%)表示他们边上学边从事每周10~29小时的工作,那么这个数据就更加突出了。因此,看起来男生女生们并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要为半工半读的学生的学术发展提供支持,提供可依赖的Wi-Fi连接是一项关键,特别是考虑到当这些学生中大部分都偏好混合式教学环境的情况下。既然学生没有花大把的时间没完没了地沉迷于视频或玩游戏,那么可靠的Wi-Fi网络,特别是在校内居所和公共空间中,能够为他们提供机会来平衡学校要求和流行休闲活动,以及联系其他社群。

图1 学生在线活动占用时间的典型情况

无障碍性

经过了困难的新生第一学年,卢卡斯(Lucas)意识到他需要帮助。高中时,他被诊断出了影响精细动作技能的残疾,接受了治疗和特别安排,这帮助他完成了学业。当大学生活开始时,他决定不去残疾服务办公室进行登记。不过大学的要求确实具有挑战性,他为了能跟得上而努力奋斗着。长时间的常规书写对他而言非常痛苦,写出的课堂笔记也无法辨认,他最适合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2017年以来有半数的教师不允许在课堂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残疾服务办公室需要最近三年内的残疾情况证明,因此卢卡斯去找医生进行了复查,挣钱支付了检查费用(因为不涵盖在保险里),才能填写用于申请残疾人特殊安排的必要表格。随后他进行了残疾登记,获得了可以在课上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特殊安排,并且在课程开始前提前通知了所有教师。在经济学导论课程的第一堂课上,教授重申了课堂纪律,其中就有禁止在课堂上使用个人IT设备。坐在他旁边的学生在收起笔记本电脑时对他说:“你没听见么?我们在课堂上不能用笔记本电脑。”尽管卢卡斯获得了特殊安排,然而他并不想和陌生人讨论他的残疾。他合上了笔记本电脑,拿出了纸和笔。

《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要求学院和大学对登记为残疾的学生进行合理的特殊安排,提供或改造设备,实现设施无障碍,并提供阅读者或翻译者。从那时起,学校应该提供无障碍网页内容和技术就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而是一项法律义务。高校如果没有为学生的需求提供特殊服务,就可能会面临诉讼、投诉或和解。然而,学院和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可能是不了解学生需求。2018年,学生受访者中有7%自认为存在身体残疾或学习障碍,在课程学习中需要无障碍或适应性的信息技术。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有27%的学生将学校对他们需求的了解评价为“差”。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于学校对学生需求的了解给出差评的学生比例在过去三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令人欣慰的消息来自于这些学生对获得信息技术辅助情况的评价。对所获支持评价为“好”和“极好”的学生比例是最高的(占自认有残疾学生的42%),而评价为“差”和“中性”的学生数量比之前也略有减少。

图2 学校对学生在无障碍和适应性技术方面需求的了解程度

在学校对学生需求的了解方面,仅存在身体残疾的学生中给出差评的比例(58%)要远远高于仅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中的比例(7%)和同时存在身体残疾和学习障碍的学生中的比例(8%)。如图2所示,博士层次公立高校中,42%的学生认为学校关于他们需求的知识很薄弱,明显高于卡内基高等院校分类中的其他任何类型(最接近的是硕士层次公立高校的10%)。专科层次高校受到的评价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对信息技术需求的了解和支持被这些学校中的大多数学生评价为“好”或者“极好”。本科层次高校在了解和支持方面的得分也不错,特别是在支持方面。数据也对这个发现提供了支持,数据指出高校的规模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如全日制学生规模超过1.5万人的高校在了解需求方面被评为“差”的比例最高(41%),而且被评为“好”和“极好”的比例最低(32%)。身体残疾的学生中进入博士层次的公立高校的比例略高,而且其中有93%的学生是具有佩尔奖学金的资助资格的。

总体而言,数据指出IT无障碍性对于许多存在身体残疾和学习障碍的大学生是一大问题。根据这些学生的反映,高校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对于规模最大的那些博士层次的公立高校,面对要服务的那么多的学生,做到了解他们的需求也许是特别大的挑战,而且用于特殊安排的资源也是个问题。对于学生需求的了解同样依赖于学生是否会向学校透露其残疾情况。实际上,研究指出,学院和大学中学生透露自己残疾情况的比例是很低的。许多学生并不会透露被诊断出的残疾,因为害怕被教师置于不利地位,如果残疾不明显的话还害怕不被人相信。专科层次高校在应对这些需求方面更加成功,因为社区学院比其他类型的高校接受的残疾学生数量都要多。许多社区学院也开设提供学术支持的过渡项目,帮助学生获得自我调适的技能,从而可以更加成功地进入四年制大学或进入职场。然而,这些项目中有些是由其他类型的高校提供的收费项目,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将部分学生拒之门外,特别是考虑到大部分残疾学生有佩尔奖学金的资助资格,即表示他们在社会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时,尤为如此。为了增进学校对残疾学生需求的了解并提供更好的支持,我们提出下列建议:

成为实施辅助/无障碍技术和通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合作伙伴。IT部门可以积极主动作为,就残疾人服务和其他单位一起确定残疾学生支持方面的缺口,并在弥补缺口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无障碍工作坊、会议和培训等方式为IT人员进行职业能力提升;结合校园IT产品的开发、采购和实施制定相应的无障碍政策。鼓励全校所有相关各方培养“无障碍思维”来更好理解残疾学生的需求。对面向这类人群的信息和课程资料进行复审,通过聚焦于包容性和通用教学来强化无障碍性,从而帮助消除学生学习障碍的污名化问题。课程大纲中的无障碍声明是学校和残疾学生联系的关键点,可以以此鼓励他们透露那些影响他们学习的个人信息,并开启与学校之间的有效对话。

向教师们提供关于实施《网页内容无障碍指南》(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和其他通用/包容性教学活动方面的培训。针对课堂内禁止使用个人设备可能对残疾学生带来的不公平影响和潜在的法律问题对教师们进行教育。同时,终止笔记本电脑禁令。

无障碍性当然应该是全校性的决心和投入。然而,IT部门可以采取这些步骤成为学校层面上的战略合作伙伴,为残疾等有教学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加包容性和更加支持性的环境。

学生成就工具

图3 学生对学生成就工具的评价情况

在线的学生成就工具可以归为两大类:辅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工具,如早期预警系统;还有辅助学生处理学生事务的工具,如追踪学分和注册状态的自服务系统。我们询问了学生,是否知道学校提供了这些学生成就工具,以及他们是否认为这些工具是有用的。总体上,认为辅助处理学生事务的工具比辅助取得学业成就的工具更有用的学生占多数。如图3所示,几乎所有学生对那些帮助他们处理事务、进行学位审核、追踪学分或学分转移或双学位注册情况、规划学位目标的工具的评价至少是“中等有用”。尤其是学位审核工具,给出“非常有用”或“极其有用”评价的学生比例比其他工具都高。在这组工具中,学生最少使用的是自助服务推荐系统(self-service referral systems),如用于志愿者或危机咨询服务的那些系统。

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对课程表现提出改进建议的工具至少是“中等有用”的。然而,更多的学生表示,和学生事务工具(如注册工具)相比,他们用学业成就工具更少。更值得关心的是,有五分之一的学生不用早期预警系统,这也许可以用对这类服务的消极态度来解释。如果该系统被认为是一种“老大哥”(Big Brother)机制,是惩戒性的、妄下结论的、无所不知、无所不看的机械战警一般的学业顾问,或者是为了形成负罪感而不是提供支持和鼓励的话,学生就不会想要使用这个系统。辅助学生事务的工具,如缴纳学费,不会要求学生做什么:它们只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也许会认为工具安排的一次面谈是布置的额外工作。学生不了解如何能利用这些工具来取得学业成就也是可能存在的。

哪些学生发现学生成就工具有用呢?总体上,和其他学生相比,少数群体学生和有佩尔奖学金资助资格的学生对辅助学业成就的工具的评价为“中等有用”以上的更多。尽管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应该是学生成就计划针对的重点人群,但他们反而不太可能认为这些工具有用。根据预测,今后若干年内低收入、少数群体中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将会是大学新生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不过,研究进一步指出在毕业率上存在着种族差异。学生成就规划和咨询集成(Integrated Planning and Advising for Student Success,第一代称为IPAS,第二代称为iPASS)项目是以提高毕业率为目标的,这个项目获得了那些缺乏话语权的学生的积极评价,这也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发现。同时学校也应当注意到,即便学生知道有这些学业成就的工具,但也还有20%左右的学生不用它们。此前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早期预警系统等在线学生成就工具在提高学生表现方面的益处,因此这一点值得关注。

显而易见,学生想要利用这些工具取得学生成就。高校应当投入更多力量和学生沟通这些工具的好处,通过入学教育和咨询面谈,或者通过在社交媒体和学校网站上进行推广,把信息传达给包括教师和职员在内的广大受众。高校还应该努力增加教师在使用这些工具方面的参与程度。2017年,我们发现有16%~28%的教师无法使用这些服务,并且有23%~34%的教师可以使用这些服务却显然选择不去使用它们。IT和学生成就领域的领导者们应当把教师对这些计划的接纳程度作为实施中最关心的事。高校还应当确保早期预警系统的信息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例如具有互动组件,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在课程中确定出来的特有难点而回应一些独特的需求。对这些方法进行个性化,可以为学生使用这些工具提供辅助,从而提高实现学业成就的机会。

建议

继续向学生提供那些对于学业成就最为重要的、基本的信息技术。例如桌面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租用计划、个人学习用设备的谈判折扣等方式可以让几乎所有学生获得用于取得学业成就的信息技术条件。要避免形成新的数字鸿沟。对于类似AR/VR头盔和3D打印机/扫描仪的前沿技术,应该以在创客空间和图书馆等地点放置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终结教室中的学生个人设备禁令对学生成就有着重要意义。尽管有互联网连接的设备可能会在课堂上使学生分心,然而有许多学生发现这些设备对他们学业成就的重要性要明显高于其他同学,对于女性学生、有色人种学生、残疾学生、家庭中第一代大学生、独立谋生的学生(无论是否有家人要扶养),以及来自于社会经济劣势背景的学生来说尤为如此。学生对数字设备的依赖程度不同,而教室中的学生个人设备禁令无差别地削弱了他们的能力,这就对那些最依赖这些设备的学生形成了不必要(甚至可能是非法)的障碍。

提升校园Wi-Fi网络的覆盖率和连接质量。学生应当能够在学校的Wi-Fi网络中获得与公共Wi-Fi网络和家庭网络类似的体验。在校园的全部区域都可以连接到Wi-Fi,应当被认为是高等院校的行业标准。如果不做这些改进的话,学校IT部门将会不断听到学生对于网络连接的关注和抱怨,同时对学校中的信息技术体验给出更差的评价。学校IT部门应当提升校园网络中的物联网接入,并且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教师和员工沟通,说明网络安全措施的提升会怎样影响他们的登录体验。

提高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环境的认识,了解其优势、期望和要求。学生应当从学校多个信息渠道中获得一致和明确的信息,从而在选择教学环境时能够获得全面的信息来做出最适合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决定。学生应该在大学生涯的早期就接触到混合式教学环境,而那些缺乏混合式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应该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提升机会。

确保走读学生拥有必要的工具和信息来利用混合式和在线教学的优势,以及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条件来满足他们的学业需求。校外居住的学生也应该获得关于混合式和在线教学环境的优势、期望和需求方面的信息。确保校园各处的高质量网络连接对那些家里连接质量很差,甚至是没有互联网接入的学生也有好处。高校也可以寻求拥有社区资源的合作伙伴,如在学生社区里的公共图书馆,为走读学生接入可靠的Wi-Fi网络提供条件。

建立全校范围内的合作关系,提高那些需要辅助性和适应性信息技术的残疾学生的意识,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许多残疾学生选择不公开他们的残疾情况,因为害怕会蒙受贬低。培养包容心,以及在教育资源和课程材料中使用“无障碍”代替“残疾”进行沟通,这都是与学生进行有对话的关键,可以使他们在请求学业成功所需的服务时感到舒适。积极主动与残疾人服务部门合作,并支持在全校的教学技术中采用适应残疾人的通用设计模式。

提高学生成就工具的使用率。学生成就工具可以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发挥积极作用。然而,与使用在线工具来辅助完成各项学生事务相比,使用学生成就工具来辅助提高学业表现的学生还要更少。这些工具的好处应当尽早告诉学生们,通过入学教育、咨询面谈,或者通过社交网络和学校网站进行推广。特别是教师和学校应当掌握、参与和使用这些工具,并且持续地把这些工具的好处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提高这些工具的使用率。

猜你喜欢

残疾成就学业
艰苦的学业
了不起的成就
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业预警模型构建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失恋“成就”的CEO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35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