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前儿童民俗文化教育与传承路径研究

2019-05-16陈为玮陈雨桐

山东青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陈为玮 陈雨桐

摘 要:我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沉淀与智慧。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文化认同感。本文主要从幼儿园角度探讨学龄前儿童民俗文化教育传承机制,提高学龄前儿童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民俗文化教育;传承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是一种本源的文化,母体的文化,是现代一切文化的根基。民俗文化是指由人民群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它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意识形态、行为语言等各类社会习惯的总称,包括语言文学、民间艺术、吃穿住行、节庆喜丧、祭祀信仰等方面所特有的风尚、传统或禁忌民俗文化。[1,2]学前教育民俗文化教育是指在幼儿的学龄前发展阶段为其传授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识,培养儿童个人、国家、民族认同感,从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项教育活动。

一、学龄前儿童民俗文化教育

(一) 民俗文化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价值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国内研究者将其分成四种形式:口头表述形式、音乐形式、活动形式以及意识形态形式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也不尽相同,但整体来说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3]

1.扩宽学龄前儿童知识面。民俗文化涵盖中华悠久历史文化,口头表述形式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散文、诗歌以及各种说唱文学等题材可以传递丰富的劳动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产生着极大的预言和指引作用。如流传至今的“二十四节气歌”、“十二月歌”等童谣。而物质形态形式的民俗文化则有助于儿童了解民间手工艺品与民间建筑艺术知识。

2.发展学龄前儿童多种技能。有些形式的民俗活动需要身体动作的参与,如音乐形式活动的民间舞蹈、乐器则需要儿童肢体的配合才能够顺利开展,这有助于学龄前儿童智力与肢体协调发展。另外,许多民间游戏能促进儿童走、跑、跳、投和攀爬等大肌肉动作发展,例如“跳皮筋”、“萝卜蹲”等民间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四肢的协调运作,从而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和方法。儿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兴趣,同时养成在某些方面的技能特长。

3.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民俗文化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礼仪道德的内容。学龄前儿童在启蒙阶段接受早期的文化礼仪教育,对培养他们的生活常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礼仪教育在提高人的情绪智力、促进人的社会化、培养生存能力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 学龄前儿童对民俗的传承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积累了非常多优秀的民俗,而这些民俗故事性强、易懂便于儿童接受。学龄前儿童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愿意主动了解、学习民俗,这也使得民俗教育在儿童教育中较容易开展。作为新时代的儿童将会成为传承民俗的最有力成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民俗教育可以将民俗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二、 学龄前儿童民俗文化传承新思路

(一)重视幼儿园民俗文化环境创设

幼儿园在学龄前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的环境应结合地域文化、风土民俗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4]创造具有浓厚民俗文化气息的教育环境是幼儿了解熟悉民俗文化一条重要途径。[5]一方面,幼儿园中可按班级为单位,根据当地民俗文化,创设文化主题鲜明的环境,以游园的形式,让学龄前儿童切实走入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也可在班级中根据不同时节设置民俗文化活动区域,可以是民俗特色工艺活动区域、 食文化活动区域、节日文化活动区域等等。

(二)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龄前儿童民俗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承担着重要角色。调查研究中发现, 对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不了解的教师占总体35%。因此,学龄前儿童民俗教育与传承过程中,加强对教师民俗文化知识的职后培训,利于教师成为幼儿民俗文化教育的引路人与指导者。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高等院校也应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民俗文化领域内的学科教育,使其成为具备扎实民俗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文化人。

(三)构建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体系

国内学者认为学期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遵循儿童生长规律、符合儿童需求,以学龄前儿童生活中优秀民俗文化为主体,兼顾其它民族或地域文化,通过有机融合组织实施的教育性活动。[6] 笔者认为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体系构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

1.实施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对民俗文化教学内容确定培养目标、内容、范围,并精心设计实施教育教学方案,充分挖掘优秀、健康、向上和正面反映生活的以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体育游戏为载体的幼儿园传统民俗教育体系,形成一系列幼儿园传统民俗集体教学游戏创新活动。

2.运用游戏活动。对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筛选、分类、汇总,整理出一系列游戏素材,研究每个游戏新的价值、玩法、规则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进行选择和改编,创造性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地方民俗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归纳总结,汇编成小、中、大各年段创新游戏方案。

3.开设主题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幼儿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以节日民俗文化为基点,以快乐体验和自主发展为理念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将民俗文化进行延展。同时,可邀请儿童家长共同参与主题活动,体验民俗教育的魅力。民俗亲子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搭建民俗文化传承家园互动合作平台。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实践中,幼儿园应该重视对学龄前儿童民俗文化教育,将民俗文化教育融入幼儿园教学和生活中,使学龄前儿童体验并了解民俗文化领域知识与技能,这有助于培养学龄前儿童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同时促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民俗文化得到不断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梁小丽,张婵香.渗透民俗文化于课程设置,提升幼儿园园本课程价值[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4):82-84.

[2]龙梦晴.民俗文化教育发展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 11(6):79-81.

[3] 李永婷.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贾宏燕.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D].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张卫民,曾虹,詹霞.基于民俗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環境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 2011(6):57-59.

[6]赵海燕,杨晓萍.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阐释[J].教育探索, 2012(2):142-144.

基金资助:2018年度浙江省文化厅文化科研项目(课题批准号zw2018047)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师范学院,浙江 嘉兴 314200)

猜你喜欢

学龄前儿童
口腔健康教育对幼儿园儿童龋病情况影响的调查研究
学龄前儿童第一恒磨牙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窝沟龋的临床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在学龄前儿童急诊清创缝合中的应用效果
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及其危险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