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校思政课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9-05-16刘威

现代交际 2019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刘威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是科技和经济所不能代替的精神食粮。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不仅要传授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其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便其正确规划职业生涯道路。尤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更加重大,无论在教学方式方法、还是教育理念上,都需要与时俱进,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将其融入教学之中,也可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习动力,提升为民族发展而奋斗的自觉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 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003-0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核心,是五千年积累的文化精髓,也是我们思想意识形态的表征,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动力。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由于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藏在每个人思想深处的呼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它早已融入每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血液里。而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思想中早已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传统文化是必然要走的道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大学生已完成了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所展现出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修正,以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规划自身职业生涯道路。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歷史的结晶,是前人智慧精华的凝结,是经过历史发展洗礼的思想精髓,经得起时代的打磨,大学生掌握了传统文化就等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飞,占据了很高的起点。这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之所以要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是密切的、千丝万缕的。

(一)教育理念的统一

越是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越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考察修正,是帮助大学生抵抗外界诱惑、树立正确利益观和权力观的良药。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核心教育内容,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思想洗礼。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不仅仅是儒家思想,还包括当前较为流行的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是对人思想的全面性塑造。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有价值、有道德、有理想、有意义的“四有”人才,其根本是对人性的教育。而这一点恰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不谋而合。可以说,二者在教育理念上达成了一致。

(二)教学内容的统一

不仅教育理念相通,二者在教育内容上也存在一致性。我国哲学典籍《易经》用“人文化成”四个字对“文化”一词作出了形象的诠释,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文治教化”之意。可见,古代先贤们对人性教育更关注思想教育层面,关注文德教育的传承与影响,而并非强加灌输。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传承下来的关系,因为传统文化的包容和与时俱进,使其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时势背景中生存下来。简单来讲,传统文化教会了学生“天人和一、仁者爱人、卑弱自恃、尊师重道”等思想,而思想政治教育所教授学生的“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思想,与传统文化是相统一的。可以说,二者在教育内容上不仅有诸多相通之处,思想政治教学中还越来越广泛地借用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以便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大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

(三)教育环境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在教育环境上也达到了高度统一。从大学生生活环境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生活在中国本土,从小受到来自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其父母往往受到很深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原生家庭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可以说,大学生本身形成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再接纳传统文化不仅不存在隔膜,反而相较于现代哲学更乐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从社会环境来看,传统文化早已深深融入每个中华子孙的血液里,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职场生活,无论孝敬父母还是待人接物,都是以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标准为准绳,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当前中国社会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也可以说是衡量大学生人性人品的基础,不仅同学师生之间依靠这个“标准”来选择,就是企业、社会组织也遵从这个“标准”。所以,二者所在的教育环境是一致的,也是统一的。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传统文化的土壤,而传统文化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路径,在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中,二者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而奠定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从而也为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领域传承找到了适宜的路径。

二、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策略

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基础上,传统文化要切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还需要从实践教学角度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结合,在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实现融合,才能最终实现从融合到传承的教育策略。那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可以采取六大策略:

第一,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在道德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核心,修正大学生道德品质中的不足之处,运用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不断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加强品格教育。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灌输式教学方法显然已很难奏效,这时就需要运用知识的魅力来感染大学生走进课程,打开心扉,接纳传统文化。故而道德讲堂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通过聘请专、兼职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师、教授,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并与学校的相关活动相结合,迫使学生走进讲堂,与讲师进行互动,以刺激学生去完善自身道德品质不足之处,主动运用传统文化来自我衡量,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来提升自身道德品质。

第二,创建民俗文化的学生社团,强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优秀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而民俗文化中又有很多涉及道德品质和传统文化之处,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产生兴趣。比如民俗文化中的“二十四孝”故事,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不同的学生社团在展现这些传统文化时,也运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美术类社团可以通过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刺绣作品等画面形式来展现这些故事;而微電影类社团则可以自己撰写剧本、自己拍摄,通过微电影的独特形式展现“二十四孝”故事,与此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从而激发兴趣。当然,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离不开传播,学生也可以运用自己擅长的其他形式表现这些故事。总之,要通过不同形式来展现传统文化,在展现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就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的意义所在。

第三,学术讲座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传承传统文化的路径。

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可以开展传统文化的基础学术性研究,比如对“仁、义、理、智、信”等儒家思想开展深入探讨和研究,引导其对这五点与自身道德品质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理解,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意识。同时,参照理念联系实践的学习模式,对不同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一方面激励学生自行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对日常行为的规范,通常日常生活中以自省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道德品质之中,使学生养成传统文化习惯;另一方面由学校或社团组织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巩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得到实践的磨炼。

第四,创设线上思想交流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活动联动。

线上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补充站。尤其在互联网覆盖校园的今天,不仅仅是硬件得到了提升,软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很多大学生通过学校的线上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之间增进了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表达欲望和学习动力,由于互联网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交流。那么,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积累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这些平台的文化交流活动,以便促进、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校内开展传统文化平台的构建,同时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在线下组织相应的文化论坛、文化沙龙活动,以活跃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辅导员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也可参与其中,以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偏离的思想意识,也可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这本身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践行活动。

第五,坚持文化传播等社会实践活动,弘扬国学文化。

在今天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国学文化的背景下,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弘扬国学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也肩负弘扬国学的重任,不仅仅是教导大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学习国学,还肩负社会性教育与传播的使命。而完成这一使命不仅仅依靠教师教授开设公开课,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广大师生的身体力行来传播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走进社区的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大学生走上讲坛成为主讲人,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传统文化的演讲与传播,这是对传统文化重要的普及路径。再比如大学生在参加社会性公益活动时,一言一行都在展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也在展现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这种言传身教式的传统文化传播最直接,也最见成效,它是蕴藏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融入我们血液中的传承方式,也是最牢固的最长久的文化传承方式。当然,教学相长,大学生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就是教育的魅力。

三、结语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是当前时代所需,也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仅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传播力量,更要依靠教育途径进行传播传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是双重教育保险,营造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自身修养,使学生自觉提升思想觉悟,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陈娟,王翔.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实现——兼论概论课中的信仰教育[J].韶关学院学报,2013,34(1):182-186.

[2]陈素红.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

[2]乔洋,刘健婷.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8):87-88.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