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 泽 友 那 作 品 欣 赏

2019-05-15

艺术品鉴 2019年4期
关键词:王旭东敦煌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

金泽友那(KANAZAWA YUNA)出生于日本东京,2000年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绘画科油画专攻毕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 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学院美术研究科油画专攻毕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13年 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博士研究生毕业。其作品在中国、日本举办多次个展、多品被多所机构及个人收藏。

金泽友那在东京艺术大学期间,所攻专业是油画,但是她并没有使用油彩创作,而是凭借各种媒材以及手法如摄影、水彩、装置、综合材料等等,去观察生活——观察她所生活的这个繁忙的城市,以及那些既存在于现实中,也同时存在于她心中的各种空间。她所表现的空间,实际上是一种“无人在场”的内部空间,人不在场,但人的痕迹、气息却可以通过空间暗示出来。这是金泽友那对“看不见,但存在”的事物的一种表现,这种探索在她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毕业时已经形成了布满整个空间的装置作品——一件”用空间来营造空间”的作品。

2004年,她进一步对空间进行探索,她看到中国的山水画所表现的空间,特别是那种人与自然甚至是宇宙的“观念对话”,以及从山水画中读到的那种“诗化的空间”和蕴藏着的“气韵”——这恰恰吻合了她对空间的追求和探索。2004年秋,她以进修生的身份走进了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三年级的教室,开始了她对中国画的学习。三年后,她考取了崔晓东老师的山水画研究生,对中国山水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再次”研究生毕业的她,考入由邱振中先生主持的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实践类)”工作室。她原本计划为期半年的进修生涯,直到201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班毕业(博士生课程曾延期两年),已经成为近10年的学习。在这期间,她与中国老师和同学们一道造访名山大川,她惊异于中国绝妙的自然景观,更加惊讶中国山水画在自然中直接用水墨对景写生,也对中国传统的各种笔墨语言在自然界的进行反复推敲……这一切,使得她的作品风格逐步鲜明起来——这也是她一直以来所追求表现的——存在于自然界,甚至宇宙万物间的,那“看不见、摸不着、但存在的气”。生活环境的变化,语言的变化,媒介的变化……这一切曾让她面对自己的创作茫然不知所措,而当遇到各种壁垒时,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到自身所追寻的原点去寻找答案,寻找动力。金泽友那小心翼翼的进行着她每一件作品的精心创作,

她的作品几乎不见笔痕,数以万次的晕染使得那“存在”隐于无形,变成了“看不见”的“气”,而越是看不见,越存在着。这就是为什么金泽友那的作品,“空”而“不空”,“有”而“不见”,这就是她个人性格的表现,也是她一直试图表现的,那种“看不见,但存在”的事物——“气”。文/吴楠(炎黄艺术馆馆长助理)

故宫博物院掌门易主:“网红”单霁翔退休 “ 莫高窟守护者”王旭东接棒

4月8日,故宫最大“网红”,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继任者为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

作为第六任院长,单霁翔执掌故宫7年。故宫的开放区域从30%达到现今的80%,国家给故宫的专项拨款预算也在6年的时间里涨了8个亿,从2012年的3.2亿到2018年的11.2亿。7年中,故宫文创收入达15亿元。

继任者王旭东现任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1年,王旭东来到敦煌研究院,从事莫高窟壁画及遗址保护工作。2014年12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他也是继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后第四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给自己的定位是“敦煌的服务员”。对于故宫博物院在文创方面的成功经验,他也表示,不可复制。

贡布里希: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诞辰100周年

贡布里希是20世纪英国艺术史学家之一,拥有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开始就职于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文主义学者。2011年贡布里希去世,按遗嘱,他的藏书、著作、书信、手札,以及生前使用过的书架、座椅、打字机等,几乎原样落户西子湖畔的中国美院,成就一段佳话。也因此有了后来的“高居翰纪念图书室”。3月18日,“贡布里希诞辰110周年纪念文献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中国美术学院以展览的方式纪念这位富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

李象群:佛罗伦萨国际缪斯奖获得者

佛罗伦萨国际缪斯奖是佛罗伦萨文化事业最权威的奖项,每年授予意大利以及世界范围内文化领域最为杰出的人士。3月24日,佛罗伦萨国际缪斯奖主委会正式向李象群发来贺函,通知李象群获得佛罗伦萨国际缪斯奖,并邀请李象群参加今年6月在佛罗伦萨旧宫五百人大厅举行颁奖仪式。作为中国当代雕塑的领军人物之一,李象群将“新人文主义”理念融入到作品中,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所表现的肖像人物带给人震撼与感动,雕塑在他的手中成为历史的记载与延续,显示出艺术家思想的强大力量。其雕塑代表作品有《堆云·堆雪》《红星照耀中国》《阳光下的毛泽东》《我们走在大路上》等。

薄松年:松风存史册 年华奉教坛

“少研年画是先行,老去孜孜著教程。别矣匆匆休洒泪,一天花雨在清明。”4月2日,我国知名美术史家、美术史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先生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八十七岁,薛永年作此挽诗。家属根据薄先生的遗愿,丧事从简。

薄松年从事美术史教学与研究超过60年,其学术研究的特性是熟知历代、重在宋元。他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中国美术史教材编写、宋元绘画研究及民间美术调查与研究方面多有贡献。先生崇高的师德风范、严谨的治学态度、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公众的广泛尊重和积极认同。先生逝世,留给人世间一座无字的纪念碑以及深深的悲痛。

邱志杰:200张水墨地图,他以一己之力重读地球

正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举办的沙迦双年展上,总面积约为33平方米的6幅卷轴,组成了一幅以中国水墨绘制的特殊地图——《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中国阿拉伯关系地图》。地图的绘制者,是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近10年来,他靠着一人、一笔、一水桶、一抹布,外加一辆摇车,通过一项名为“世界地图”的创作计划,把自己头脑中对世界的认识画了出来,目前已创作近200张。邱志杰回忆说,“地图的视觉性和思想性,使它非常适合在墙上被反复阅读,我想这就是人们喜欢让我去画图的原因吧。”

猜你喜欢

王旭东敦煌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
王旭东
岁月感怀
王旭东:自由为伴,熠熠前行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2016敦煌论坛:交融与创新
张青简介
为争停车位引发命案:被告无过错仍需赔偿
寇月朋作品欣赏
布画油彩 艺术人生
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规划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