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效课堂中对学生“质疑”思维的培养

2019-05-13柯萍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笙箫大堰河质疑

柯萍

【摘要】要想实现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质疑解疑能力。就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质疑”思维能力,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语文阅读质疑解疑方法示范于漪说,“教学就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施教的指挥权必须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相结合;语文教师要利用学习的认知规律为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领航开道。”思维训练有多种,而学生的质疑、解疑思维的培养,应该是高效课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思维能力,为高效课堂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呢?

一、鼓励发现,助其拓展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质疑能力。“质疑”是指能够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在自己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黄宗羲言:“读书开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首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北京第八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的“三不”“三欢迎”“三允许”的观点,很值得借鉴和推广: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教师以这样的观念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思考,自己就更有学习的成就感,这种对自身的认可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更为主动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以便获得更大的满足和成就感。久而久之,被动学习逐渐变为主动学习了,语文也就变得趣味十足了。

其次,要積极地评价鼓励学生的每一份结果,让学生乐于质疑。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学生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唯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二、抓住矛盾,引导思考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语文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抓住文本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抓住教师预设的问题与学生的理解的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质疑:为什么一个善良的、循规蹈矩的、有着光明前途的人在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最终家破人亡,被迫成为一个强盗。有的同学认为林冲是“英雄”,值得歌颂;有的同学认为林冲是“好汉”,值得同情;还有同学认为林冲是不顾王法的“亡命之徒”,何言“英雄”。面对这种矛盾,就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读出文本背后的信息,关注主人公命运发展变化。

教师要利用矛盾,不但教会学生敢于质疑,逢事问“为什么”,将问号根植于脑子,而且教会学生自我解疑,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依据,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三、调动体验,放鱼入海

要彻底改变语文课的自闭性,使它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孔子主张“多闻”和“多见”,以“闻见”为最可靠的知识源泉。引导学生拥抱生活,如观赏日月星辰、凝思山川河流、触及社会焦点、追踪实事话题、关注家长里短、放眼环球世界。

张载说:“只是要博学,学愈博则义愈精微。”利用课余时间,为了使学生提高质疑解疑能力,教师一定要在丰富学生的知识上下功夫。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而出现的,但质疑的重要基础是丰富的知识。没有知识做基础,质疑一定是空泛的,或者是不着边际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提供有关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当学生的知识逐渐丰富之后,质疑的水平也就一定会日渐提高,学生这条鱼,便会在广博的知识海洋中自在遨游。

四、比较联系,发展思维

要发展学生的析疑、解疑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比较、联系的方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提出:“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思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如形象的比较、逻辑的比较、灵感的比较,等等,比较贯穿于语文思维过程的始终。例如,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候,诗中大堰河家的“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与生“我”的父母家的油漆雕花的家具的鲜明对比;“我”在贫穷的大堰河家享受到最为富足的爱与成为自家的“新客”的对比;大堰河遭受40多年的凌辱和数不尽的凄苦与死后“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一手把的灰”进行比较……通过内容上的比较、在讨论中师生之间的不同答案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了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和主旨。

联系思维,是指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进行思维。例如,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所写到的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理解,就不能只从文中找答案,而必须联系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思想态度。让学生学会联系思维,是为了克服学生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的片面性。

五、存疑示范,鼓励创造

教师首先就应该看到课文中本身存疑之处。就我个人而言,每次拿到课本,我会先对那些“经典”课文进行反思,或教或不教,然后才是怎么教。我会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坦率地告诉学生自己对一些文章的不同思考。

例如,我在上《再别康桥》时,第六节有一个句子“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能查阅到的纸质参考资料和网络资料都这样理解:在这句诗中,诗人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同时,可以看出作者怕惊动他心爱的康桥,只在心中唱响离别的笙箫曲,表现他对康桥的眷念和热爱。我和我的学生们对此产生了怀疑。从本节诗的其他两句“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可是推断为“笙箫也为我沉默”,而非把“悄悄”比做“笙箫”。另外,“悄悄”是个形容词,而“笙箫”是名词,怎么可以作比呢?显然不匹配。因而,我们否定了这是一个比喻句的说法。

教师示范之后,要给学生模仿练习的机会。学生倘若能够以这种活的、流动的生命状态去体悟文本,就能产生新颖的看法和理解。叶圣陶老先生也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不只是语文,别的科目也是这样。如果学生不会自己动脑筋,不会自己求知识,学本领,事事都要依仗老师,这样的人培养出来有什么用呢?”

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课一节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适应新课程观念的要求,必须重视启发学生的质疑、解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展现广阔的碧海蓝天,进而真正焕发语文阅读教学的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笙箫大堰河质疑
以人称为《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的突破口
笙箫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才情为君绽,笙箫水云间
一夜笙箫起,征人尽望乡
真爱不将就《何以笙箫默》
入手细微达于至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句的多义解读
大堰河的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