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整合”意识,优化教学设计

2019-05-13贾晓梅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整合历史

贾晓梅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的认识有所提高,逐渐重视在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课程资源是丰富多样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到底该如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整合课程资源?见仁见智。就有关教学设计方面阐述了一些教法:整合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整合教学设计历史课堂有效性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效的教学设计,正如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M.David Merrill)说:“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性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由此可见,优化整合教学设计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多视角,分层次,整合教材内容

聂幼犁教授说:“评价辩证能力是指以评价者为历史的主人,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选择合理的客观标准对历史上的人、事、物或史学上的有关问题或矛盾做出公正的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索方案或建议的能力”因此,教学设计中系统整合的前提是要选取新颖的角度,为学生的评价辨证能力的养成寻求一条理想的通道。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如果单就课本内容设计教材,难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而且还不能有效地挖掘一些隐性的知识。如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历史必然性,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等等。如果我们选取新颖的角度来设计教案,就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教材内容更加清晰。

【视角一】以穆罕默德的情感为线索组织教材内容。通过穆罕默德的困惑(阶级分化十分剧烈;民族矛盾加剧。面对如此情形,怎么办?)→穆罕默德的惊喜(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阿拉伯国家初具形态)→穆罕默德的遗憾(临死未能领略阿拉伯国家的南征北战和伊斯兰教的传播以及帝国的辉煌战果)→默罕默德的理想最终实现(穆罕默德的后继者最终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使学生思想和思维的火花在穆罕默德的情感变化中一并迸发出来。

【视角二】以“四个一”进行板块式组织教材内容。一个人物、一种宗教、一个帝国、一种文化四个标题非常醒目的在黑板上呈现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对这“四个一”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归整:“一个人物”创造了“一种宗教”,伴随着宗教的传播“一个帝国”诞生了,宗教和帝国的关系在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过程中有了结果并捋顺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提高。

一篇课文,两个设计视角,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思路清晰,内容“纲举目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探究历史的欲望,达到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融合背景,补充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聯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本来就是丰富的、多侧面的,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课外的资源加以整合,特别是细节性历史知识的补充。

1.历史故事

对于历史本身来说,它并不是简单的枯燥的历史概念与理论,历史是活生生的生活,即使充满战争与血腥,也是生活的本原反映。基于此,补充相关的史料,可以使得历史更为形象和生动,从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场景,对历史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第五分册第十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提到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被拒绝的事。这件事是孙中山思想转变的重要一步,但是教材说得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中就有必要给学生补充细节性的历史知识:孙中山在香港一所医校学习五年,后在澳门、广州行医。这期间他对香港的政治、社会情形和清政府统治下的内地进行比较,深感非改革政治无以求进步,1894年1月,孙中山写成8千多字的《上李鸿章书》,这是一篇赶超西方国家的建设宏图,孙中山带着它北上,经过很大周折最后将陈情书交上去了,但中堂大人怎么会理会这个草野小民呢?结果上书失败,这件事使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清政府积弊已深,无可救药。从此,孙中山毅然放弃改良幻想,走上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道路。

通过上面的讲述,学生可以从细节中得到一个完整而鲜明的印象,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去,还原历史有血有肉的面目,了解历史事件的全部始末,清楚孙中山是人而不是神,他对清政府的认识也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

2.乡土史料

从一定意义上说,上海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源和独特的移民文化,为历史课程提供了大量生动直观的教学资源。充分开发上海乡土资源,并与历史课程有机整合、应用,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需要,也是增强上海移民城市的新一代的归宿感、激发他们爱国爱乡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教授第六分册第一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第三目“八·一三”事变中的淞沪会战时,首先给学生介绍淞沪地区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对家乡地理有直观的认识。然后给学生解读整个事变的过程:

身边的历史、地理,直观性强,富有亲切感,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借助地方历史资源增强对课文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养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声像并用,合作探究,创新教学方式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探索真理的欲望。”历史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可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感人,能起到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启迪思考、强化重点、点化难点等作用,让学生在最佳的环境或氛围中感悟历史,从而达到理解和认知的升华,提高教学效率。

高一历史第三分册《元朝的统一》一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元朝统一中国的意义和行省制度的创设,就教材的叙述而言,既简单又平淡,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别说求知的欲望。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首先,精心设计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个人小档案(姓名、属相、血型、最得意的事、最失意的事、最痛心的事、最不幸的事、最擅长的事),接着播放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中忽必烈随同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的片段,集光、声、色、像为一体,形象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调动学习兴趣。最后,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①“元朝的统一和历史上的秦朝、隋朝的统一有何不同?”

②“统一中国后,面对如此庞大的疆域,元世祖能驾驭得了吗?”

③“元世祖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分化政策是否矛盾?”

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后,再通过幻灯片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缩短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高度集中,热情空前高涨,“难点”迎刃而解,“重点”有效落实。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要实现高效优质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树立系统整合的意识,综合考虑、有机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流程以及学生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杭.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2]马执斌.历史[S].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整合历史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新历史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