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认知论视野下的运动能力与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关系分析

2019-05-13邹旭铝

体育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运动能力运动技能关系

邹旭铝

摘  要:运用文献法、逻辑思维法,从身体认知论角度分析了运动能力与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认为:运动能力的形成是以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的,运动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建议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在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运用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关键词:身体认知论;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17-04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运动能力是指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1]由此可见,运动能力是学生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其中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是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那么,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在学生身体活动中担当什么样的“身份”?与运动能力又是怎样的关系?要厘清“身份”和关系,需先了解其概念。

一、运动技术的重新理解为分析运动能力与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重新理解运动技术

目前,大多数人认可的运动技术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体育理论》中的定义,即:“通常是指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并且“正确的技术必须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2]

这一定义显示了“运动技术”的高度竞技性。(1)正确的技术,必须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且能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是对竞技中力争最佳成绩的竞技选手而言的。而“正确的技术”,同样也是普通中小学生所期待的。(2)运动技术是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那么,只有合理的、有效的,才能冠之以技术?普通中小学生在体育学习、锻炼中的那些不太合理、有些低效甚至无效的都不是技术?如果是这样,“岂不是中小学的体育课就无技术可教吗?” [3]

顾渊彦先生认为把“方法”作为运动技术的定义概念是不妥的,其理由主要有:一是技术属于“认知的范畴”,二是“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中一个特有的领域”,是“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中获得的体验”。[3]

顾渊彦先生从身体认知角度出发,将运动技术进行了新的定义,认为:“运动技术是人在从事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在自体内部之间和自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通过综合体验所获得的身体认知。”[3]

该定义明确了以下4点:(1)是身体练习。这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相一致。(2)身体练习的内容是运动项目。运动项目既可以是“国际体育专门组织颁布规则的专门的正规项目” [3],也可以是“一系列以娱乐、健身、康复为目标的非正规项目” [3]。(3)是通过身体练习的综合体验。包括自体内部的体验,也包括自体对客体的体验。即“运动学习中身体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运动学习的载体”[4]。(4)强调了运动技术是身体认知知识,突出了运动技术的知识特性。

(二)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关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运动技能定义为:“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5]该定义明确了:(1)是指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环境中的能力,体育学习和锻炼是学生不断体验的过程,也是身体认知运动的过程。(2)是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即从事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心理学理论认为“技能的提高要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6],邵伟德通过研究,也认为“运动技术只有被人学习,才有可能升华为运动技能,才能把物化的运动技术上升为人格化的运动技能[7]。

因此,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是:运动技术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经过自体内部之间和自体与客体之间综合体验,才有可能形成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反过来能促进运动技术的提高。

二、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的构建为运动能力与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之间关系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邓若锋以符号学原理、具身认知和动作发展理论为学理依据,沿着学生体育学习中积极身体练习体验获得的主线,确立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身体练习行为、运动认知、心理感受等基本變量,将“身体动作→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应用技能”的运动技能学习4个阶段,分成“身体动作→动作技能”的动作符号学习、“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的运动逻辑学习、“运动技能→应用技能”的应用意义学习,构成运动技能学习3个基本层次的基本结构模型[8](图1)。其主要观点可以用表1进行概括。

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的构建,揭示了从“身体动作→动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应用技能”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提炼出了每一学习层次的基本学习内容。特别是基本内容的提炼,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运动技能从最基础的身体动作开始到运动技术再到运动技能的过程。这为分析运动能力与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之间关系提供了条件。

三、运动能力与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关系

心理学理论认为:“技能的提高要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能力的提高要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基础,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6]。

本文试图结合运动技能学习层次的构建理论,依上述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运动能力与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

(一)运动能力的形成是以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的

1.身体动作练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动作概念,并为形成运动能力提供依据

如《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后简称《指导纲要》)中水平一“小篮球游戏活动方法”[10]中包括“多种形式的拍球游戏”“多种形式的抛接球游戏”和“综合游戏”。其中,单一身体动作练习有“原地拍球比多、多种身体姿势下的拍球、走动中拍球”“至少3种形式的自抛接球”等,身体动作的组合练习有“在各种拍接、传递、传送、抛射、瞄准等综合游戏中,遵从游戏规则中做出‘滚、转、抛、接、拍、递等动作”,并在“教学建议”中提示“应注意在游戏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不同身体姿势、不同力量、速度、方向、路线、节奏等方面体验人与球的关系,感知篮球球性,丰富身体体验,提高练习兴趣”。这些身体动作“不同身体姿势、不同力量、速度、方向、路线、节奏等”的身体练习,都是“动作符号”的学习,是篮球运球技术、传球技术等技术动作的雏形,为以后相应运动技术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学生在这些身体练习中形成一定的身体活动能力,特别是各种组合的身体动作和游戏,为形成运动能力铺垫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2.运动技术及其组合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是形成运动能力的重要环节

邓若锋认为:按篮球运动项目的逻辑关系将运球、投篮、传接球、移动等组合成多种篮球运动形式,是运动技能的运动逻辑学习层次。[11]

华侨大学篮球教学与训练团队根据他们多年的篮球教学与训练,提出了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的“技术环境”理论,认为“技术与技术环境之间的有效耦合是进一步提高集体同场对抗项目训练实效与比赛技术效能的关键,‘技术环境 理论为集体同场对抗项目的‘以赛代练理论提供了理论解释依据。”[12]因此,运动技术学练过程中,必须注意其“技术环境”,毕竟“技术环境对技术发挥的制约效应与决定作用”[12]比较明显,在实际教学中,将各种单一运动技术进行组合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有效方法。

《指导纲要》水平四“篮球技术与简单战术运用”包括了“传接技术及运用”“运球技术及运用”“投篮技术及运用”“移动技术及运用”“组合技术、简单战术及运用”“综合活动”等内容并列出了各自的表现标准。如“运球技术及运用”的表现标准描述为:“在‘组合练习、面对障碍、面对防守、比赛等难度不断递增的环境中,能根据自己与障碍物、防守人、同伴、区域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合理选择‘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背后运球、转身运球等至少3种以上运球技术获得突破,并能根据需要衔接下一个动作,懂得用眼睛余光观察周围环境并利用异侧臂及身体姿势有效保护住球。”[10]

从这一表现标准中可以看出:要求结合“技术环境”,在保护好球的前提下,选择相应的运球技术以突破同伴的防守,并注意与下一动作的衔接。在运动技术学练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

3.运动技能按健身、竞技、娱乐等项目需要的组合练习,是形成运动能力的关键环节

邓若锋认为:以锻炼身体的健身知识、篮球运动竞赛的知识、篮球运动娱乐的知识为基础,进行指向不同目的为应用技能的应用意义学习层次。[11]这一层次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各种运动技能按健身、竞技、娱乐等需要进行组合,使各种运动技能在不同的目标情境中得以综合运用。

季浏在讨论“体育学习方式”时指出:重视创设复杂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活动情境,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应对情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

沈阳体育学院“娱人致趣基本规律问题”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季浏“创设情境提高能力”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基于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结合篮球运动“拼抢夺球与投中争分”的项目特点和致趣规律,构建以“学会打球和爱上打球”为目标的篮球教学。这种教学不再把篮球技术动作等同于运动技能,把比赛能力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培养打球实战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篮球运动技能。通过教学实验与现行教学进行对比研究,以“会打球、爱打球”为目标的篮球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比赛实战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14]。

钟启泉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发现、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生成有助于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场域”[15]。体育教学中,我们也应努力创设与健身、竞技、娱乐等需要相吻合的“学习场域”,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场域”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也只有这样,才使运动技能的学习充满意义。也只有在运用的情境中,挖掘学生运动的潜力,形成运动能力。

(二)运动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

心理学认为:“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6]同樣,运动能力的提高,也会进一步促进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

运动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正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述:高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和比赛活动,显著提高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的评价;了解和分析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1]。

如果学生能够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的评价,那么,学生会重新审视自己运动技战术和运动技能掌握程度,比较理性地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进一步的学习。

同样,如具有篮球运动欣赏的学生,必定会了解篮球运动中的技战术和篮球规则。在欣赏的同时会加深对相应技战术的理解。

因此,运动能力的提高,也会进一步促进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

综合上述分析,运动能力与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2表示。3个运动技能学习层次间的箭头表示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运动能力与3个运动技能学习层次间的双向箭头表示运动能力与各层次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只是每一层次对运动能力形成所产生的作用有大小差异而已。

四、结论与建议

1.运动技术是人在从事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在自体内部之间和自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通过综合体验所获得的身体认知,具有认知知识的特征。

2.運动技术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经过自体内部之间和自体与客体之间综合体验,才有可能形成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反过来能促进运动技术的提高。

3.运动能力的形成是以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的。其中,身体动作练习是学生动作概念与运动能力形成的基石;运动技术及其组合练习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能力的重要环节;运动技能按健身、竞技、娱乐等需要的组合练习是形成运动能力的关键环节。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掌握。

4.改变以往只关注单一运动技术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练结构化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所谓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指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特征。知识和技能的层次性是指它们相互之间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递进关系,关联性是指各个知识和技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14]。

5.改变以往“达标+技评”的评价方法,在比赛环境下考查学生运用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能力,使评价更加真实化,以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7.

[2]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32.

[3]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3-54.

[4]殷治国.身体认知论视野下的运动学习实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81-8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6]冀先礼.心理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95.

[7]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83-87.

[8]邓若锋.运动技能学习层次构建[J].体育学刊,2018(1):11-16.

[9]徐继锋.读《身体练习体验探索》知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2017(4):30-32.

[10]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63-70.

[11]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J].体育学刊,2016(1):112-120.

[12]邢尊明.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的“技术环境”理论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125-130.

[13]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38(2):3-20.

[14]张云鹏.以“会打球、爱打球“为目标的篮球教学实践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2):103-106.

[15]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07.

猜你喜欢

运动能力运动技能关系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研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高中生篮球运动技能提升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