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文诗作:以精巧语言呈现的别样历史

2019-05-13蔡伯熙

青年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史品鉴

蔡伯熙

摘 要:中文诗和英语诗都有基于历史事件的慨叹、感兴的作品。诗篇中的洗练文字在史学和语言方面的教化意义体现了文史相通的客观性,故中英文诗作在通识教育中应该有其相应的地位。

关键词:中英文诗作;文史;品鉴

一、包含历史事实的中英文诗作举隅

当中英文诗作涉及一些历史背景和事件时,人们可以作为“诗史”(poetic history)予以观照。“诗史”意指诗化了的历史,诗人对历史事件诉诸诗作表达的情绪和感情。如此,要正确地完整地理解这些诗歌的表达,就无可避免地触及“史实”(historical facts)。如果忽略诗作的时代背景,即使文字上不复杂,也会在理解上形成不小的障碍。兹以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 其一》例之: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文字读来简单,然而,假如不知道历史上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这一历史事件和主要条款内容,理解起来可能颇费周章:

桑干:即永定河上游的桑干河,在今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古人认为过了桑干河就到了塞北边境。中流:指淮河中流。绍兴和议规定宋、金以淮河中流为界,界河以北全部割让给金。诗作后两句大意是:何必到桑干河才是远方呢?对南宋的臣民而言淮河中流以北就遥不可及了!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杨万里奉南宋王朝之命,去迎接金廷派来的使者。舟入宋、金分界的淮河,他触景伤怀,写下了以《初入淮河》为题的四首绝句。诗句以地理上的近来反衬意念上的远:从地理上来看,特别在古代,对于南宋治下的地区而言,桑干是相当遥远的,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却只是一水之隔,近在眼前;可是一条淮河却分隔着两个朝廷,原来的内河今已成了界河;原来的中原腹地,如今已成了异域,就像远在天边一样。在诗作的慨叹中,诗人流露出一种沉痛的感情。事实上,在中文诗作里,有不少反映历史事件、或在一定的历史境遇中感兴之作。这类作品的品鉴,一般说来,非有相应的历史知识支撑不可理解的比较透彻。

英语诗作中也不乏基于“史实”的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叙事诗的《鲁克丽丝失贞记》(The Rape of Lucrece)与罗马共和的建立大有关联。据约翰 赫斯特(2011:114-115,席玉萍译)的叙述,公元前500年左右,罗马人推翻了暴君“骄傲者塔克文”(Tarquin the Proud),开始实施共和政体。

如果是至简的历史事件叙述,极有可能就是某年某月某(些)人推翻了古罗马王政建立共和的平实叙事,很难会比莎士比亚的诗作更加动人心魄。至少,人们认为,史家的秉笔直书与诗人的诗化叙事相得益彰,在教化民众方面相辅相成。 实际上,很久以来,人们注意到了诗作的史学教化功能,如钱钟书先生(1989:序 三)说: “…也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叙述得比较详细,但是诗歌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产生了又强烈又深永的效果。”

二、“文史不分家”

“文史不分家”在学界应是共识。诗作是属于文学作品的,那么历史事件的诗化呈现則印证了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对受教育者来说,文史知识于作品中的集中呈现非常有利于人文素养的培育。人们认为,文史知识是人文智识通才不可以缺少的要素。首先,“文”与“史”都属于人文学科,都具有人的精神文化基本学科的属性,两者确实也有相当的亲近之处,这是对于如今相对细化的学科分类基本的判断。其次,无论“史”如何的客观真实追求,都必须通过的一定的文字表述,都要按照一定的章法来进行表达,这是说明历史事实和承载它的语言载体的相关性表述;再次之,表达时对于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关注和采用,作者的立场、观点和视角,即某种主观研思对客观(过去的真实)的追溯性的探求都在(诗作)文字中充分呈现。如果说“文”或可更直接地反映时代的情绪、人们的生活以及所思所想,那么“史”只是由“文”(本文意指诗作文本)曲折地通过对过去的探求以观察当下的存在和为生活寻求理解的源头与依据。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其意是说,史以载事,史以文传,有作为的史学家没有不花力气“工文”的(引自田居俭,2018)。这就意味着,史学作品常常又可作为经典文字看待。试想:如果关乎历史的文字,写得佶屈聱牙,缺乏文采,则可读性安在?故“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学界高度认同。

三、品鉴历史与文学的融合

回到莎士比亚的长篇叙事诗作《鲁克丽丝失贞记》:取材于诗作中的这场强暴点燃了共和制的革命之火。共和制的这场革命推翻了王政的领袖叫做布鲁图斯(Lucius Junius Brutus)是国王的侄子;罗马史家李维(Titus Livius )记述了这场革命的经过。罗马帝国灭亡后,他的作品被西欧保存下来,之后作品曾经佚失,孤本直到16世纪才被人发掘出来,李维对罗马建立共和的描述至此才得以公之于世。施暴者并不是暴君塔克文本人,而是他的儿子塞克斯塔斯(Sextus Tarquinius),受害者鲁克丽丝是暴君国王的另一个儿子格兰提努斯(Lucius Tarquinius Collatinus)的妻子。发动这场革命推翻了王政的领袖叫做布鲁图斯(Lucius Junius Brutus)是国王的侄子。

有趣的是,四百年后,一个和他同名的人也发动一场政变,刺杀了凯撒大帝。还是莎士比亚,再用文学作为载体,(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以古罗马史为依据创作的《裘力斯·凯撒》(Julius Caesar)是一出独具特色的名剧。)再现了历史事件,不过这莎翁运用了剧作的文学样式。我们会感觉到学习欧洲史,有时候主要人物的名字也会构成一种障碍。这两次事件的重要人物的名字相同,也许更容易帮助我们分别记住他们的历史上曾经的动人心魄。

综合前述,文史相通的客观性,使得中英文诗作在通识教育中应该有其相应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2]田居俭.良史莫不工文[N].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5日.

[3]约翰﹒赫斯特,著.席玉萍译.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文史品鉴
品鉴臻物
品鉴臻物
品鉴看展
品鉴臻物
品鉴书房
品鉴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