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文献续写中法友谊

2019-05-11

环球人物 2019年8期
关键词:里昂突尼斯阿拉伯

保护文献续写中法友谊

本刊驻法国特派记者  龚鸣

今年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百年间,许多中国有志青年留学法国里昂,书写中法友谊,法国人拉巴特便是见证者。他是里昂中法交流协会的副主席,协会前身是为中国留学生而建的里昂中法大学。这所大学在1921年至1946年间接待了近500名中国留学生,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新中国各界的领军人物。二战期间,德军侵占里昂,里昂中法大学的上万册中法文图书和学生档案几乎付之一炬。好在一名教中文的老師及时赶到,从德军手里救下大批图书和档案,不过,学校停办后,这批文献便搁置了。44年前,拉巴特和中国留学生的后人惊喜地找到这批中法文文献,还花两年时间给这些文献分类。拉巴特记得,当时他找到里昂副市长,让里昂图书馆收纳了这批文献。图书馆还招募懂中文的管理员整理文献,不断丰富中文馆藏,成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机构。如今,旧址上已建起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里昂新中法大学,人们用这种方式续写中法友谊。

里昂中法大学旧址,现为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

里昂中法大学旧址校门。

“迦太基”阿拉伯诗歌节

本刊赴突尼斯特派记者 黄培昭

这些天,突尼斯著名诗人贾米拉·马吉莉忙得团团转,却很开心。马吉莉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迦太基”诗歌节,还担任评委会主席,和人们品读阿拉伯诗歌。公元前9世纪,古代腓尼基人建立了迦太基,这座城市所在的地方即现在的突尼斯。尽管迦太基后来被罗马人摧毁,但突尼斯人认为自己是腓尼基人的后裔,并以拥有腓尼基人的文化而自豪。因此,突尼斯文化部举办“迦太基”诗歌节,展示原创阿拉伯诗歌。本次,有100多位诗人参加诗歌节,他们来自突尼斯、埃及、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就诗歌主题和写作手法相互切磋、激荡思想。马吉莉对记者说:“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在突尼斯,诗歌仍然是阿拉伯文化强有力的载体。”

柬埔寨人心中的“大国公民”

本刊驻泰国特派记者  赵益普

一位朋友去柬埔寨出差,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曾询问柬埔寨同事工作进度,可对方反应很强烈,令朋友头疼不已。原来,在柬埔寨,“询问”有“不信任”之意。他们很敏感,和别人打交道时,哪怕对方委婉地指责、不经意地批评,甚至只是翻个白眼,都会非常生气。几个柬埔寨朋友告诉记者,这种敏感性格或许是因为他们“祖上曾经阔过”。公元9世纪开始,柬埔寨人建立起中南半岛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帝国——吴哥王朝,领土涵盖了如今泰国、老挝的大部以及缅甸、越南的南部。吴哥王朝持续强盛了600多年,于15世纪走向衰落,但是柬埔寨人的“大国公民”心态却刻进民族性格里,他们很难接受指责、看不起、不信任。

猜你喜欢

里昂突尼斯阿拉伯
魔术师里昂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阿拉伯国家宣布举办男装秀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突尼斯柑橘出口量减少了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