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学问题研究领域的新力作

2019-05-08杨刚

当代旅游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工研究

当今的时代是不可复制的“农民工时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时代的热度词。一个词语的热度,便是时代的体温,每一个热词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一次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文件中还强调必须通过高效手段解决数量规模超1亿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袁鹏、陈政、胡红宇、刘伟辉、颜青、张亨溢等六位学者撰写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实施路径研究》(2020年3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专著。总体来说,本书具有如下特色:

一、重点突出,资料翔实

本书将农民工城市融入下的城市生活场所体系演化机制作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体系构建的现实核心问题,构成农民工城镇化对城市社会空间化研究的中国探索性意义。同时,本书通过对农民工城市融入评价研究,以期能够为城镇化引导政策的建立健全提供相应的参照,促进农民工逐步实现深度城市化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当前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研究大多更为侧重以社会群体特征为核心展开研究,而对农民工展开定量研究的尚在少数,本书基于我国当前逆城市化的双重属性,把农民工城市化融入看作中间变量,通过分析城市融入差异的影响因素以及与逆城市化的相关性,进而架设起相应的城市生活空间的农民工城市融入指标评价机制,就其融入程度、影响因素分析时将采用Logit模型、Oaxaca-Blinder分解法、分位数回归等定量方法,这在已有研究文献中尚不多见。本书采用一般均衡分析与比较分析方法从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大局上研究不同类型城市之间住房保障与农民工城市融入关系的差异性。

二、内容实用、观点新颖

学术界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有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城镇化建设正相关关系的假设上,认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低不利于城镇化的建设。本书认为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在不同城市表现有不同,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合理性的判断应考虑城市地理空间、规模与职能等要素,农民工在大城市的融入与在小城镇的融入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有本质区别。与此同时,本书认为,农民工主要集中于居住空间周围进行消费,且基本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同时从时间利用特征上看来,还存在以自家为核心的消遣型休闲活动特征,且其往往在职住空间方面有着较大差异。农民工往往社交圈子小,不具备很强的归属感,部分省市农民工就业以非正规就业居多,且多在城市周边地带进行就业,收入水平处于低收阶层,就业空间集中于城市边缘,职住分离严重,且通勤时间长,因此导致与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有着相对突出的分异化特点。

三、时代特色鲜明,具有可操作性

当前“三农”问题,农民问题是最关键的环节。大量农民工在城市中以候鸟式的方式定居,这对其城市生活、工作相当不利,也难以促進农民工后代市民化,长此以往,这对稳提升农民工群体素质、加快文明建设等非常不利。为此,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提升农民工素质水平必须采取有效手段,这也是地方政府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的路径。

四、文笔凝练、语言优美

该书中的许多章节看似篇幅不长,实则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涵盖了多层面的信息理论,给人以“言贵简”之感。而且语言优美、生动、活泼,凝练而优美的文笔,将读者于不知不觉中带入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审美的广阔天地。使一书增色不少。

总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实施路径研究》一书力求将农民工城市融入下的城市生活场所体系演化机制视为我国城市社会空间体系构建核心关键,注重研究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一本优点和特色都很突出的专著。

作者简介:

杨刚(1969-),男,重庆荣昌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从事企业形象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民工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