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一词的周朝最早出处及涵义用法研究

2019-05-08王子昱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涵义中国

王子昱

摘 要:文章旨在研究“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总结汇总迄今出土的青铜器的铭文和流传至今重要文献中的所有“中国”词组使用。通过对其含义的分类归纳,系统分析周朝时“中国”一词用法含义的演变。

关键词:中国;周朝;涵义

戊戌仲夏,走进位于陕西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看到闻名于世的镇院之“国宝”——“何尊”,其铭文中“中国”两个大篆字体隽美,使笔者对周文化惊诧不已,激发起研究探寻“中国”两字最早出处、含义和用法的强烈兴趣。

一、“何尊”铭文“中国”两个大篆字体之美

1963年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图1),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其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而在所有那个时期的青铜器中脱颖而出,呈现出极为重要的文化历史内涵,也成为中国文明之瑰宝、“国宝”。

西周是青铜器发展最兴盛时期,书法成就最高者首推《何尊铭》(图2)。铭文原句是:“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雍州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周)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在《何尊铭》之中出现的“中国”一词,也是这一词组迄今发现的最早出处,这两个大篆字体是象形文字,故可从其写法、构成上窥见其含义。

“中”字形状如同飘扬的旗帜(图3),从商代开始,便有树立旗帜以召集士众,使士众围绕听命的习惯和传统,因此“中”的含义引申为“中央”,并存尊贵和重要的意味。

“国”字,在西周早期写法见图4,没有外框,表示由士兵和护城河守卫的城。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弱不断,分裂成一众诸侯国,各国开始有了疆域划分、城墙守卫,因而字中加了外框(图5)。“国”字是领土、疆域的代称。

二、“中国”一词在周朝青铜器铭文中的含义与用法

“中国”,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集合了地域、政治、文化等多重含义,固定的国家名称。这一词的使用在周朝时并非像现在这般庄严,但“何尊”青铜器上简约铭文,记载了成王对宗族小子何的训诰,也隐隐体现了当时年轻气盛的周成王对自己的国都和国家的骄傲。“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翻译成:我入住到天下的中心,由此统治民众。这是迄今发掘和发现的所有文字记载中,“中国”作为词组的首次登场使用,在这里是“天下中心”的意思。

为什么周成王说他居住在天下的中心?有关此,有一个小传说:相传约3000年前,周公(即周成王的叔叔)在阳城(即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无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而成王五年时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即今洛阳),洛邑与阳城紧邻,便称为“中国”。这里“中国”指当时的都城——天下的中心,同时也泛指周朝整片疆土。

三、“中国”一词在周朝重要

文献中的使用和含义系统分析

经查找、汇总和系统分析,在周朝重要典籍中,“中国”作为词组使用超过98次,包括西周的《周易》、《周礼》、《诗经》(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孟子》、《孝经》、《礼记》、《诗经》(部分)、《尚书》、《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战国策》、《荀子》、《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尹文子》、《慎子》、《商君书》、《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晏子春秋》、《管子》、《吕氏春秋》、《楚辞》(屈原、宋玉创作部分)等。

(一)西周时期

西周时,“中国”一词在《周礼》中出现一次,《诗经》中出现七次,《荀子》中出现一次。《诗经》中收录的是先秦时期的诗歌,而其中出现“中国”一词的大雅部分,应当是作于西周初年。《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但因其中出现“中国”一词的句子是引用自《诗经》,因而也算作西周时期部分。

此时期,“中国”一词主要是指当时王朝的京畿或者直接统治的国度,翻译为:全国、天下、故里。例如《诗经·大雅·荡之什·荡》中的一句诗,“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為德”,便是写周文王感叹商末的王善恶不辨,残暴治国,此处“中国”是指商王朝所统治的地区,译为“天下”。

同时,这一词又指当时王朝中的人民。《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大意是:哀痛我们国中人,灾祸不断田尽荒。

(二)东周时期

东周时,“中国”一词主要有五种意思。

1.指中原地区

例如《谷梁传·哀公四年》中出现“中国”一词的句子,“《春秋》有三盗:微杀大夫谓之盗,非所取而取之谓之盗,辟中国之正道以袭利谓之盗”。译为:春秋经记有三种盗,小民杀大夫叫盗,不该取得的硬要取得叫盗,用夷狄人的手段不遵从中原正道偷得名利的叫盗。此处“中国”指中原地区。

2.指中原诸侯国

这是“中国”的一个很常见的意思。例如《公羊传·哀公十三年》中“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3.指中原诸侯

《谷梁传》中有两句话是这个意思,分别是:《谷梁传·宣公十一年》“不使夷狄为中国也”;《谷梁传·襄公七年》“郑伯将会中国,其臣欲从楚,不胜,其臣弑而死”。

4.指中原各国的习惯(事情)

《公羊传》中有两句中的“中国”是这个意思。一是《春秋公羊传·昭公元年》中“地物从中国,邑人名从主人”,译为中原各国的习惯;二是《公羊传·定公四年》中“夷狄也,而忧中国。其忧中国奈何?”译为“中原各国的事情”。

5.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中原聚居区

如《孟子·万章上》中:“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译为: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中国”在此处译为“帝都”,指舜时期时的都城。

6.当时一些国家的自指

(1)齐国。《孟子·公孙丑下》:“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此处“中国”译为“在都城中”,联系上下文中看,自然指的是齐国。

(2)鲁国。《谷梁传·昭公三十年》中,“中国不存公”。“中国”译为“国中”,指鲁国。

(3)蔡国。《谷梁传·定公四年》:“吴信中国而攘夷狄,吴进矣”“其信中国而攘夷狄奈何?”。 这两处“中国”均译为“蔡国”。

(4)越国。《国语·吴语》中,“夫吴之边鄙远者,罢而未至,吴王将耻不战,必不须至之会也,而以中国之师与我战”。 此处“中国”译为“国都”,指越国。

(5)特指韩国和魏国。《战国策·秦策三》第九章中“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战国策·秦策四》第九章中“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独攻,王破楚于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这两处“中国”均译为“韩国和魏国”。

(6)特指赵国、魏国、韩国。《吴子》中“三晋者,中国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战,习于兵,轻其将,薄其禄,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中国”一词指“赵国、魏国、韩国”,在此处与“三晋”同意。

(三)统计分析时发现的特殊现象

第一,中原与夷狄相对。统计句子时,发现“中国”一词常与“夷狄”“蛮夷”等同时出现,并且基本上是相互对立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周时中原地区的人民大约都是古时华夏族的后裔,而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华夏儿女为了区别外族人,便分出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由此可見“中国”一词中蕴含了传统、正统的含义。

第二,越国包含或是不包含在“中国”之中。

第三,《谷梁传》中,“中国”一词,出现将近40次,在《公羊传》和《战国策》中出现10次以上,而在其他典籍中均出现不到10次,甚至不到5次。

总之,“中国”一词最早出自周朝,当时的用法、含义多种多样,主要是指军事、疆域含义,也有一定的尊贵、传统的含义包含其中,但没有政治、主权等含义,并非一个具有特定意味的重要词汇,与当前特指基本不同。世界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涵义中国
浅析词的涵义和指称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的深刻涵义探析
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坚定树立核心意识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分析
论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