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中药方联合穴位贴敷辅助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60例效果观察

2019-05-07孙志勇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健脾穴位发生率

孙志勇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周围性眩晕多见,由于眩晕一般不致命,因此,以往就诊患者较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睡眠不足、工作压力大、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等不良因素增多,眩晕发病概率日益增高。而随着经济发展,医保制度改革,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增加,眩晕就诊患者在逐步上升。针对眩晕的治疗,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但大多都围绕着口服药物的研究,对中医外治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穴位贴敷为中医外用疗法之一,具有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尤其对眩晕发作伴恶心、呕吐患者,效果显著[1-3]。本研究在常规西药应用之外,研究探讨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中药方联合自拟方穴位贴敷辅助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10-01—2018-10-01收治的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51~66岁,平均年龄(59.5±3.3)岁;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53~69岁,平均年龄(61.3±3.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片/次,6~12 mg/次,3次/d,可视年龄、症状酌情增减。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粒/晚,应在控制症状后及时停药,治疗2周。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中药方联合穴位贴敷辅助治疗。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中药方剂组成:制半夏4.5 g、白术9 g、天麻3 g、茯苓3 g、生姜1片、橘红3 g、大枣2枚、蔓荆子3 g、竹茹3 g、菖蒲3 g,水煎服,1剂/d,早晚各一次。自拟穴位贴敷方剂组成:茯苓12 g、桂枝(去皮)9 g、白术6 g、甘草(炙)6 g,穴位为双外关穴或双阳陵泉穴贴敷以温经化痰、除湿定弦。贴敷为1次/d,4 h/次,疗程为2周。

1.3 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l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疗效指数≥70%,同时<90%;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疗效指数≥30%,同时<70%;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采用眩晕状态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价两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满分100分,得分越高,病情越严重。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包,DHI评分采用(±s)表示,行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DHI评分比较(表2) 两组患者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DHI评分比较(±s)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DHI评分比较(±s)单位: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6075.5±8.817.5±3.3*对照组6074.9±8.536.5±5.9*P值>0.05<0.05组别例数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表3)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内伤、外感均可发生本症。眩即目眩,指视物旋转、视物模糊、眼花、眼前发黑等;晕即头晕,指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合称为“眩晕”[4-5]。轻者闭目即止,一阵而过;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甚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昏仆等症状。

目前,西医对眩晕的定义包括相当一部分有头晕目眩症状的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后循环梗死等,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疾病,需与五官科、神经内科、精神科、康复科等学科紧密联系。对其中部分眩晕病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故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当前疗法只在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病位在脑,病因比较复杂,但总与肝、脾、肾三脏有着密切关系。《黄帝内经》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肝为风脏,主动主升;《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为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上冒耳”;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之论,脾为生痰之源。故眩晕与肝脾关系紧密,风痰引起者居多,这与临床所见相一致[6-7]。当前,中医治疗眩晕,仍旧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原则,给予理法方药治之。但颇多眩晕患者在发作之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难以服用中药汤剂,故在口服汤剂之余开展外治疗法是势在必行的。针灸治疗眩晕有一定疗效,在诸多文章中可见,但仍有部分晕针患者不能实施,故穴位贴敷作为选择性的外治疗法应用于临床具有实用性[8-9]。但该方面的研究甚少。

在眩晕诊治方面,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眩晕病,发病机制不清,缺乏新的发现和突破,相应的缺乏特效治疗方法,故有些患者反复发作眩晕,且一旦犯病,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且眩晕发作过后患者会出现一段时间头昏、头懵,影响正常生活质量。

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中药方白术、茯苓为臣,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佐以橘红理气化痰,气顺则痰消,加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可发挥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操作简单,易被患者接受,借助药物贴于皮肤,穴位皮肤角质层较薄,皮肤阻抗较低,因此,穴位贴敷可对体表形成刺激,利用透皮吸收和经络刺激的原理,对体内紊乱的生理功能给予激发并给予调整,达到协调各部位之间功能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抗病能力,疏通经络[10]。

本文穴位贴敷方成分主要包括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桂枝温经通脉,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甘草补气益脾,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之功效。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之一,为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穴位贴敷大椎穴、三阴交,诸方共奏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除湿定眩的功效。

综上所述,给予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中药方联合穴位贴敷辅助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疗效迅速,作用持久,经济简便,缓解患者痛苦,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健脾穴位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夏季穴位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