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热点对比分析——基于共词分析的知识图谱研究

2019-05-05徐慧青陈秋珠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攻击性聚类

徐慧青,陈秋珠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一、引言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目前研究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Parke和Slaby提出的“旨在伤害或损害他人的行为”,其核心特征为“有意伤害性”[1]。近年来,我国校园攻击性行为恶性事件呈现频率增加、结果恶化、施暴人低龄化等趋势,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 》指出校园暴力已成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顽疾[2]。幼儿期(3-6岁)作为社会交往的萌芽阶段,攻击行为发生不仅会严重阻碍同伴间交往,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预测其未来生活消极的心理结果,是日后侵犯、霸凌、暴力的最早雏形[3]。受语言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等因素限制,我们经常看到幼儿为了表示友好去咬人,或兴奋时撞倒同伴,或拥抱用力过大而压倒同伴的情形,试想在婴幼儿阶段中有意伤害行为是攻击性行为,无意伤害行为算不算攻击行为呢?

本文中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3-6岁幼儿对他人做出有意或者无意伤害的侵犯性行为,其核心特征为侵犯性。Lagerspetz & Bjrkqvist根据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划分为身体侵犯(physical aggression)、言语攻击(verbal aggression)、间接欺辱(indirect aggression)三种形式[4],具体表现为踢、打、抓、咬、抢、骂、侮辱、散布谣言等行为。心理学家多视角解释和说明攻击性行为发生系统,20世纪20年代拉德提出挫折-侵犯学说,认为攻击行为被看作是避免痛苦与寻求快乐受挫后的一种反应,挫折越大侵犯越大,30-70年代班杜拉提出的针对攻击行为不仅要考虑伤害意图,还要考虑个体社会判断,认为攻击性行为是模仿、学习的结果。80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Dodge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讨攻击是攻击者对社会信息错误理解而引发的,强调个体面对社会情境的认知过程[5]。随着研究深入,发现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不仅受儿童个体思维发展的影响,同时与挫折感、媒体不良信息与暴力网络游戏的接触、父母在婴幼儿期的教养方式以及社会资源减少导致对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均密不可分[6]。为有效呈现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的整体态势,剖析国内外研究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及具体特征,基于对客观数据进行计量学分析,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概况及热点进一步梳理,以期为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研究工具及方法

采用Bicomb2.0、SPSS22.0为主要研究工具,其中Bicomb2.0共词分析软件是由中国医科大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和沈阳弘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开发[7],是一款结合文献计量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等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运用Bicomb2.0软件对收集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词篇和共现统计;第二,利用SPSS22.0软件对关键词词篇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第三,对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绘制关键词网络图谱;第四,对以上进行梳理,较准确了解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热点及重点,进行对比分析。

(二)文献来源及统计

本研究以“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国外数据来源为Web of Science(WOS)核心集合,主题=“aggressive behavior in preschool children”、“physically attack behavior of 3-6 years old”、“verbal assault in preschool children”,时间跨度为2007-2018,文献类型为Article,共检索文献950篇,获得内容包括标题、作者、来源出版物、摘要、文献类型、关键词,通讯地址等以TXT文本保存。国内数据来源为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主题=“幼儿攻击性行为”、”“幼儿身体攻击”、“幼儿言语攻击”、“幼儿欺负行为”、“幼儿侵犯行为”,时间跨度为2007-2018年,剔除重复发表、会议通知、没有作者等非研究性文章,共检索文献309篇(检索时间为2018年4月30日),为提升研究的精准度与有效性,对关键词进行规范化处理,获得内容包括题名、作者、单位、关键词、摘要等以自定义保存(见表1)。

表1 数据筛选表

三、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利用bicomb2.0软件,对国内外2007-2018年10年间幼儿攻击行为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研究力量时序分布、研究力量空间分布、关键词频统计三层面探讨国内外研究力量对比分析,为后期研究进行基本数据支持。

(一)中外研究力量时序分布

学术论文的时序变化对梳理某领域发展意义重大,从文献发文数量上,可以看出自我国发文总量317篇,明显低于国外发文数量933篇。从文献年度分布趋势来看,我国幼儿攻击性论文数量呈逐年稳步增长趋势,尤其2010年文献增长速度为100%,与我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密不可分,幼儿攻击性行为开始受到社会重视,期刊迎来第一个研究高潮,致2017年文献数量达到顶峰为52篇,反映了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力量正逐年增强。而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发文量于2014年发表顶峰后呈逐年波动下降趋势。从文献数量上看,2015年国外文献增长量增长幅度较大,从2014年70篇增加到2015年的162篇,但在2016年有大幅度下降(见图1)。

图1 幼儿攻击行为研究时序分布

(二)中外研究力量空间分布

从作者分布上来看,对国内317篇文献进行统计,发现共有389名作者,根据莱普斯定律,其计算公式为:最高频阈值M=0.749√Nmax,M为高频关键词的最低频次,Nmax为所研究关键词频次最高值[8],因此最高产量取值为2,共有26名作者,其中张文新、胥兴春、董会芹、冯夏婷、刘秀丽等学者,论文发表数量、被引率与下载率均较高,为该领域知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国外933篇文献进行统计,发现共有2092位作者,发文量最多德国是的,其作者Petermann,F,共发文11篇,同时Verhulst,FC、vitaro,F、Finkelhor David、Hofman,A等人均有较高的发文率,作为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学术带头人,是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的佼佼者。我国文献来源分布主要为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管理、外国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从论文发表单位分布来看,国内频次阈值取值为3,共有研究单位20家,单位发表数量大于5篇的包括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4所师范类院校,表明高校是研究力量的主力军,整体分布主要集中于知名师范院校、幼儿园及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说明攻击性行为研究在幼儿园培养目标、幼儿自身发展都造成不小的困扰,应根据需求打造一支及应用、教师专业成长的稳定的核心学术研究队伍。国外科研机构主要包括高校、医院、幼儿园、预防中心、科研机构等。从地区、国家分布来看,对我国20所单位的所属区域(省或者直辖市)进行统计分析,依次为上海、江苏、辽宁、广东、河南、可以看出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力量出现地域不均衡性,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研究力量强弱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关系。对WOS中933篇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进行国外分布,美国有511篇(占总65%),其余依次是加拿大(94)、英国(86)、荷兰(69)、澳大利亚(55)、德国(47),这也印证了美国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三)关键词词频统计及分析

词频分析是一种科学计量研究方法,即利用解释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领域研究出现的频次来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9]。本研究利用Bicomb2.0共词软件,对国内外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其中国外文献关键词3504个,国内文献关键词1608,为了确保数据精准,研究结果更佳有意义,把意思相近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攻击行为”合并为“攻击性行为”,“Aggression”合并为“aggression”。根据普莱斯计算公式,国外最高关键词频次阈值≧25,国内关键词词频阈值≧6,最终国外抽取32个关键词,国内抽取30个关键词,并进行降序排列(见表2)。

由表2可知,国内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中30个高频关键词占总频次的38.05%,除去检索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其关键词分别为策略、成因、同伴冲突、同伴交往、影响因素、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家庭教育、幼儿教师、矫正、游戏活动、心理健康个案研究、自我控制能力等,根据以上关键词,可以模糊归纳出我国研究者主要围绕攻击定行为具体内容、攻击性行为影响对象、攻击性行为对同伴之间的影响、攻击性行为解决策略进行研究有一定成果。国外幼儿攻击性研究32高频关键词占总频次的33.73%,除去“aggressive behavior in preschool children”,其关键词主要为:Behaviour Problems(行为问题)、Parenting(教养方式)、Bullying(欺负行为)、Relational Aggression(关系攻击)、Physical Aggression(身体攻击)、Antisocial Behavior(反社会行为)Prevention(预防)、Social Competence(社交能力)、ADHD(多动症)、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Gender(性别)、Longitudinal Study (追踪研究)、Child behavior Checklist(儿童行为检查表)、Risk Factors(风险因素)、Temperament(气质)、Victimization(受欺负)、Conduct Disorder(品行障碍)、Self Regulation(自我调节)、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自闭症谱系障碍)等,根据上述关键词,可以模糊归纳出国外研究者主要围绕幼儿攻击性行为个体发展、幼儿攻击性问题行为、幼儿攻击性预防与治疗及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基于高频关键词内容分析,国内外学者在幼儿攻击性行为领域研究方向大体相同,都针对同伴关系、幼儿亲社会行为能力发展、幼儿自我调节与矫正进行研究,国外研究更加注重研究个体的差异性,而我国幼儿攻击行为研究更加注重同伴群体关系研究。

表2 国内外攻击性行为研究高频关键词

四、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知识图谱与分析

(一)共词矩阵分析比较

为对高频关键词关系进行深入挖掘,利用Bicomb2.0软件分别对国内30个关键词、国外32个关键词进行词篇矩阵,通过共现矩阵技术分别建立国内30×30的共词近似矩阵,国外32×32的共词近似矩阵。近似矩阵中数值越接近1,表明相近程度越大;数值接近0,则表明相近程度越小[9],部分结果如表3-4所示。

表3 国内高频关键词Ochiai系数近似矩阵(部分)

表4 国外高频关键词Ochiai系数近似矩阵(部分)

如表3所示,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关键词相似度由近及远排序依次为:攻击性行为(1.000)、幼儿(0.563)、成因(0.353)、策略(0.309)、侵犯行为(0.244),初步表明我国在已有研究中,讨论幼儿攻击性行为中结合原因、策略出现频次较高,幼儿较多与教养方式进行探讨;表4国外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关键词近似度近及远排序依次为:Prevention 预防(0.129)、Prosocial behavior 亲社会行为(0.129)、Conduct disorder 行为障碍(0.103)等,结果表明“攻击性行为”常与“预防”、“亲社会行为”、“行为障碍“一起探讨,对系数值大小进行分析,与“攻击性行为”距离最为接近的是“性别”、“矫正”,“幼儿”常与“社会交往能力”、“气质类型”、“行为问题”一起探讨,同时发现研究中系数值较小,整体上呈现较为松散的状态。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比较

高频关键的聚类结果能够通过关键词之间的亲疏与结构进行分类,进一步反映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将表3、表4共词矩阵表导入SPSS22.0,对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我国研究高频关键词分为四类,国外研究高频关键词分为五类,见图2、图3。

图2-3中,左边标号代表高频关键词名称,上方代表分类对象之间的距离[9],可以直观看出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关键词聚类整体呈现不均衡的特点,被分为四个领域,分别是: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研究、幼儿社会化发展、攻击性行为表现及教师介入、幼儿个性化发展及干预方式;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关键词呈现五个领域主题特征,分别是:攻击行为特征研究、攻击行为表现及后果研究、攻击行为发展趋势研究、幼儿攻击行为发展因素探究、控制与预防攻击行为策略探究。

根据聚类连线进一步对聚类内容进行分析,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分为4类前沿分类:种类1为攻击性行为发展研究,也是目前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热点。种类1下分为2个小聚类,第1小聚类主要是描述攻击性行为发生与发展的现状,其主要关键词为包括“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自我控制”、“电视节目”、“社会性发展”、“幼教工作者”、“影响因素”、“小班幼儿”,围绕定义、分类、对象、影响因素来进行探讨。第2小聚类主要是描述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由“侵犯行为”、“教育策略”、“攻击性行为”、“幼儿”、“策略”、“成因”、“矫正”7个关键词组成,围绕成因、对策、发展趋势来进行探讨。种类1用近一半的关键词叙述攻击性行为是什么、为什么与解决策略;种类2围绕幼儿社会化发展研究,由“亲社会行为”、“心理健康”、“同伴关系”、“教养方式”、“同伴交往”、“家庭教育”、“个案研究”关键词组成,围绕个体社会化发展中家庭动因、同伴动因、个体社会化动因进行探讨;种类3为攻击性行为表现及介入方式,关键词包括:“同伴冲突”、“教师介入”、“中班幼儿”,围绕教师对中班幼儿冲突行为介入展开研究;种类4为幼儿个性发展及干预方式,由“移情训练”、“幼儿教育”、“气质”3个高频关键词组成,针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来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

图2 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图3 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主要分为5类:种类1为攻击行为特征研究,其主要关键词由“Relational aggression”(关系攻击)、“Physical aggression”(身体攻击)、Child behavior checklist(儿童行为量表)组成,主要围绕随儿童攻击行为特征变化,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总发生率下降趋势,女孩的关系攻击更具有伤害性;种类2为攻击行为表现及后果研究,关键词包括:“ADHD”(多动症)、Conduct disorder(行为失调)、Antisocial behavior(反社会行为),围绕行为产生恶劣后果及表现方式,例如从幼儿期到青春期,易被发现的攻击行为发生率下降而更多以偷窃、逃学、吸毒等反社会方式来表达愤怒与沮丧,表明国外研究更加注重幼儿是一个变化、发展的个体,扩大了攻击性行为的含义;种类3为攻击性行为发展趋势研究,具体分为2个小聚类,小聚类1攻击性行为对象及社会化发展,其关键词为:Victimization(受欺负)、Peer relations(同伴关系)、Bullying(欺负行为),不仅对攻击行为幼儿关注,同时对受欺负幼儿进行研究。小聚类2为:攻击性行为个性差异,关键词包括:Early childhood(早期教育)、Temperament(气质)、Gender(性别),不仅在性别图示与性别差异对攻击行为展开叙述,同时在求证攻击行为是否具有稳定性进行大量的追踪研究;种类4为幼儿攻击行为发展因素研究,细分为2个小聚类,小聚类1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关键词包括:Aggressive behavior (攻击性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Self-regulation(自我调节)。小聚类2为影响幼儿攻击行为与家庭教养之间关系探究,关键词为Behavior problems(行为问题)、Child development(儿童发展)、Parenting(教养方式),主要围绕幼儿自身认知水平发展、家庭环境、文化差异方面进行探讨;种类5儿童攻击性行为控制、预防研究,具体分为2个小聚类研究,包括Longitudinal study(追踪研究)、Aggression(攻击行为)、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自闭症谱系障碍)、Preschool(学前教育)、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社会信息处理)、Prevention(预防)、Social competence(社交能力)、Head start(领先)、Risk factors(危险因素),主要围绕进行讨论何种方法能够帮助老师和父母抑制、预防幼儿攻击性行为。

(三)知识图谱及对比分析

为进一步深挖关键词之间隐藏内涵,本研究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得到欧式距离间散点图,绘制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直观展示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主要方向,并反映近10年国内外攻击性行为研究热点。坐标横轴为向心度,即领域间相互影响的强度,坐标纵轴为密度,表示领域内部联系强度,战略坐标中,各个小圆点代表各个关键词所处的位置,关键词越聚集,圆圈间的距离越近,表明他们之间关系越紧密,说明相似度越高,越容易形成研究热点。反之亦然,则说明该部分应加以重视。统计结果显示,国内知识图谱拟合度为Stress = 0.24503, RSQ=0.78229,国外S知识图谱拟合度为tress =0.25501 , RSQ =0.78063 ,国内外RSQ≧0.6,其拟合效果良好,具体如图4、5所示。

图4 国内幼儿攻击性行为知识图谱

图5 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知识图谱

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近10年研究主要围绕幼儿攻击性行为、策略、幼儿园、中班幼儿(横轴)与同伴交往、干预研究、家庭教育(纵轴)展开研究,位于战略坐标轴心地位的是幼儿园、亲社会行为、中班幼儿(中心坐标点)。研究中位于第一象限是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主要围绕幼儿、影响因素、侵犯行为、教育策略、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第二象限领域结构上较为松散,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主要围绕同伴冲突、幼儿、教育方式、同伴关系展开研究,第三象限表明有机构正进行此领域研究,其主要关键词多围绕成因、策略、电视节目、亲社会行为等方面进行论述,第四象限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正处于边缘化,研究包含移情训练、教养方式等,需加以重视。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热点由4大领域组成,横跨二、三、四象限的领域1关键词之间关系较为松散,关于攻击性行为发展研究内在相关性需进一步进行探讨,而位于第二、三象限领域2则有较高的密度与向心度,因此关于幼儿社会化发展研究已经形成研究热点,而领域3、领域4关键词分布不均衡、联系较为松散,研究成果较少。

图5可以看出,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近10年研究主要围绕幼儿攻击性行为、学前教育、社会适应(横轴)与行为问题、教养方式、欺负行为(纵轴)进行研究,位于战略坐标地位的为社会适应性、预防、自我调节(中心坐标点)。同时一、二象限拟合度较高,占整个研究进程的三分之二,第一象限主题领域结构较为紧密,主要围绕欺负行为、反社会行为、关系攻击、儿童发展角度进行分布,是当前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第二象限领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主要围绕儿童、攻击性行为、身体攻击、电视节目展开研究,第三象限表明有机构正进行此领域研究,围绕情绪控制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等,第四象限则表示研究处于边缘化,需加以重视,如多动症研究。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热点由5大领域组成,领域1、3、4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较为分散,而领域2则有较高的向心度及密度,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也较为紧密,说明国外关于攻击性行为表现及后果研究较为活跃,这也与当前国外研究发展的趋势相契合。

(四)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对比分析

1.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进程比较

国内外研究均立足于幼儿攻击行为变化发展及成人有效控制与干预展开研究,国外对攻击性行为的界定为任何有意伤害物体的行为,并且被伤害者力图避免这种行为(Coie & Dodge)[10],相较于我国的界定,不仅扩大攻击性行为范畴,更关注到对被伤害者的影响。国外研究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起源、发展趋势更为关注,具体研究包括儿童攻击性行为特点虽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婴儿在一岁末时,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已经萌芽(Marlence Caplan,1991)[11],观察对象更多是独立个体,注重幼儿是连续变化的个体,我国则是更关注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起因、影响因素及策略三者进行内部探讨,具体研究包括张文新等采用自然观察法对幼儿园小、中、大班270名儿童攻击行为的起因、类型、年龄进行考察[12],研究对象则更多是对集体幼儿,其关注具体内涵实则差异极大。

2.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趋势比较

国内研究中领域3与国外研究领域2均围绕攻击行为表现进行聚类,主要分布于第一象限,内部结构具有较高的向心度及密度,散点链接较为紧密,主题较为明确,具体内容中我国更强调宏观中同伴冲突中对幼儿个性化发展、社会化发展影响以及教师介入机制,具体研究包括天津市儿童保健对本市8786名学前儿童进行心理行为量表调查发现38%的儿童具有社会攻击行为,表现为虐待欺负他人、不听话、任性、打架等行为[13]。国外研究围绕行为失调、多动症表现进行研究,更强调攻击性行为的个体间的差异[14],具体包括反应性攻击者表现高水平敌意,报复性攻击,而主动性攻击者表现为对其他儿童控制“赢得”切实利益(Crick & Dodge,1996)。国内研究中领域5与国外研究领域4均围绕幼儿攻击性行为控制与矫正进行聚类,国内这一领域结构上横跨三、四象限,内部结构虽紧密,虽有机构进行此领域研究,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国外这一领域研究跨一、四象限,内部链接较为松散,主题不够明确,成果冗杂不系统,具体内容中,不加以引导就会处于边缘地位进而导致消失。我国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控制与矫正研究矫正方法主要有行为矫正、游戏矫正与经验矫正[15]。石小霞采用移情训练、主题讨论会、音乐舞蹈活动等干预方式[16],通过提高攻击因子幼儿情感理解与分享能力,鼓励合理心理宣泄,榜样示范作用效果较为显著,郭贞美采用情绪管理治疗,通过改变情绪表达、调节方式,关注儿童情绪情感的体验[17],张田采用家庭行为疗法,照料者和幼儿共同参与,通过恰当关心、明确指令、强化服从、家庭规则及效果外化五个方面进行干预[18]。国外研究中Toni W. Linder提出以游戏为基础的跨学科干预方法(TPBI)将儿童引入一种愉快的情境中[19],通过对0-6岁幼儿实施个别化、有意义的课程对幼儿进行个性化干预指导,强调对幼儿认知的干预,游戏矫正与行为干预双管齐下,这是应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关键,同时根据高频关键词内容可知国外研究视阈正从“治疗型”向“预防型”转变。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近10年研究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可以发现:第一,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呈现四个领域特征,具体表现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研究、幼儿社会化发展、攻击性行为表现及教师介入、幼儿个性化发展及干预方式,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关键词呈现五个领域主题特征,具体表现为:攻击行为特征研究、攻击行为表现及后果研究、攻击行为发展趋势研究、幼儿攻击行为发展因素探究、控制、预防攻击行为方法探究。第二,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高频关键词均出现教养方式、社交能力、亲社会行为、气质、自我调节、幼儿园6个关键词,相较于国外研究,尽管国内研究发文数量呈蓬勃发展趋势,但研究方向更多集中关于定义、成因、影响因素、策略等初级的理论论述,研究主体更多为幼儿教师、高校研究者为主力军,研究对象主要是攻击性幼儿,研究方法则多采用个案研究法,科学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国外研究发文量呈波动递减趋势,研究方向则多关注个体行为问题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影响,更加注重研究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关注个体的变化与发展,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攻击性儿童,同时对受欺负儿童也较为关注,研究方法则更多是追踪研究,注重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对幼儿行为进行评估。第三,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主要围绕幼儿、同伴关系、矫正、成因、影响因素、策略、展开研究,位于战略坐标轴心地位的是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行为问题、教养方式、欺负行为、攻击性行为、学前教育位于战略坐标地位的是反社会行为。

通过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聚类分析与知识图谱的绘制对比研究,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应在以下方面加强:(1)幼儿攻击性行为应拓宽研究视阈,“治疗型”转变“预防性”是未来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研究的必然趋势,很多教师、家长由于专业知识、意识欠缺,对幼儿没有产生恶劣后果的攻击行为多采用置之不理、顺应自然策略,致使幼儿由外显的攻击行为转化青春期的反社会形式为,因此成人如何恰当干预与鼓励幼儿友善解决问题,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2)在关注“挑衅儿童”的同时,对被动受欺负者应给予一定的关注,研究发现受欺负儿童有较低自尊水平,在社会适应问题上存在孤独、抑郁、社会退缩、焦虑行为问题,因此,在受欺负幼儿视角上应给予一定的关注。(3)本土化基础上借鉴国外研究方法,我国研究主体多为幼儿教师,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研究方法多采用观察法,缺乏对现象的深入剖析以及对研究成果的合理运用,国外研究多采用追踪研究,将脑科学研究与儿童发展相联系,更加注重研究科学、精准性。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攻击性聚类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高职生共情、宽恕、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