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探索

2019-04-30单明生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初中生物

单明生

【摘 要】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生物课堂教学效益。由于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性,在概念教学四阶段中有许多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因此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各种教学策略和实践技能。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教学;教学的实践

教学策略对指导生物学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 尽可能做到概念引入自然, 把握概念教学五要素,形成科学概念, 新旧渗透, 立足运用,最后形成一定的概念体系深化概念。对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生物课堂教学效益。

1.生物学“重要概念”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习生物知识、解决生物问题的基础。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

2.概念教学五要素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概括,也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一个概念包括概念的语词、内涵、外延、例证等五要素,把握概念教学应从这五要素着手。

2.1 语词

语词是概念的符号或语言形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概念名称、术语,代表具有共同關键特征的一类事物或现象。例如,“生态系统”这一词汇代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2.2 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含义叫做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共同属性或关键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了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特征,如:“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属性或关键特征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统一整体”。一切“生态系统”的正例都包含了这些关键特征,一切反例都不包含这些特征。当然概念的正例除了包含关键特征之外,还包含一些无关特征。如生态系统的大小、方位都是无关特征。

2.3 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每一个概念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因此概念的外延有大有小。外延大,能包括同类中其他概念外延的,叫属概念或上位概念;外延小,被其属概念外延包括的,叫种概念或下位概念。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反过来,概念的内涵越少,它的外延就越大。

2.4 概念例证

生物学概念的名称是用符号代表了同类的事物,而同类事物中的个别事或物便是概念的例证。例证分为正例、反例和特例,如:“哺乳动物” 这个概念的正例是猪、马、猕猴、大象等,它们同属于哺乳动物这一类;不属于这一类的事物,如青蛙、扬子鳄、海马等叫反例;而蝙蝠、鲸鱼等是特例。其中,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所有正例组成的集合便是概念的外延;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可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反例的适当运用还可排除概念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通过对特例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概括,常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知识,纠正思维偏差,发现一般规律。因此,举例时应既有正例, 又有反例,有特例的还要举出特例。

2.5 前科学概念

前科学概念也称为前概念、日常概念、迷思概念等,是指学生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通常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辨别学习、经验积累而获得,是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经验、思维方式对问题现象进行主观判断的一种心理趋向性。学生形成的前科学概念中有些是对客观世界的朴素观念,有的则完全与科学概念相悖,后者也叫错误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由前科学概念向科学概念,由错误概念向正确概念转变。

3.概念教学四阶段

概念教学可分为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深化四个层次。

3.1 概念的引入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主张:教学是基于行动,不应该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引导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从而习得知识[4]。因此,概念的引入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虽然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 但他们思考问题时, 仍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联系实例,从生活实际、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动画、视频等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引入概念。如进行“传染病”这一重要概念的教学时,可播放关于狂犬病的视频,要求学生观看、收集信息。然后根据视频提问:狂犬病是什么病?由什么引起?谁传染给谁?这样的引入学生感到自然、有趣,而且能初步感知传染病的概念,为后边重要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

3.2 概念的形成

概念产生于感性认识,但又高于感性认识。从多个具体事例中抽象出它们的关键属性,这种获得概念的形式叫概念的形成。引入概念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等,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利用已有概念,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 获取新的概念,并透彻理解其内涵,掌握其外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帮助学生重要概念形成的有效方法。

3.2.1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建构重要概念

引入概念后,在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剖析现象背后的规律,帮助学生把重要概念从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然后再利用问题串层层推进,刺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深入探究,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深层理解,从而形成重要概念。例如,在进行“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这一重要概念的教学时,以猎豹捕食为例,设计以下问题串,提问学生:如何描述猎豹的捕食过程?怎样分析它捕食过程中的动作或活动?猎豹在什么情况下捕食?猎豹的一系列捕食活动需要哪些身体结构配合完成?猎豹有哪些身体特点利于捕食?这与它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重要概念。

3.2.2 资料分析,归纳推理,逻辑加工,生成概念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这些信息或以文字的形式、或图文结合,从多个侧面提供证据,揭示生物学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成教学目标有极大促进作用。如在进行“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这一概念的教学时,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2013版本)73—74页的资料分析是很好的辅助材料,教师在提问时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即可归纳推理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3 概念的巩固和深化

概念主要是在运用中得到巩固。概念的运用是把已经概括化的一般属性应用到特定场合,其运用过程也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让他们通过实践运用概念,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课堂小结提问、课堂练习,都是巩固概念的有效手段。

概念的深化就是概念的系统化过程。在完成章节知识的教学后, 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 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体系。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之中,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又能巩固复习已学概念。其中,概念图就是深化概念,提炼学习结果的尚佳方法。

【参考文献】

[1]伍丹.发展性学生评价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陈华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王金萍.优化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施方法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初中生物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