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马钦州产业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19-04-30王梦迪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一带一路

王梦迪

【摘 要】“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马钦州产业园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中国-东盟深化合作的典范。2015年底园区“三年打基础”目标基本实现,2016年开始进入“五年见成效”的新阶段。园区启动区项目布局基本完成,功能配套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开发建设模式基本建立。但园区也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完善,创新型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有必要提出科学规划,发挥园区产业聚集效应,深化人事绩效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加快人才高地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马钦州产业园;人力资源开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十八大提出推动我国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发展,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是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发展。人在缺乏激励的状态下其能力只能发挥10%到30%,在获得满足其需求的激励状态下,可以发挥50%到80%的能力。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是产业园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人力资源是指一个人的生产能力,是体力与智力的综合,既有数量上的区别也有质量上的差异。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利用与开发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人力资源能够吸引区域内的高质量人才,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则是开发者通过教育、培训、组织与调配等手段为了一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塑造、激励和改进的活动。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目的性、社会性、民族性的特点,其包括体能开发和智能开发,人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是人力资源的基础,智能体现在知识储备以及脑力活动。人力资源开发是为了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人的使用价值,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加强区域内的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改善人力资源的工作生活环境,推动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二、中马钦州产业园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中马钦州产业园全称是中国—马来西亞钦州产业园区,2012年3月26日获批建立,2014年4月1日正式开园,中马两国政府致力于共同开辟“两国双园”国际合作新模式,服务于“一带一路”政策,以园区为载体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扩充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版图。经过努力,园区已建成7.87平方公里“七通一平一绿”,实现产业和城市项目“即到即入园”,全面完成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项目迅速推进,产业布局基本完成,累计引进产业项目90多项,总投资达900亿元。目前园区已进入产业和城市项目集中建设和加快推进的新阶段,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双园”投资建设、产能合作、科教交流和跨境金融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1]

(一)管理体制改革

2012年12月28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作为园区的管理机构正式启动运行,二者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园区的整体管理工作。2014年7月中马钦州产业园印发《中马钦州产业园工管委岗位设置方案(试行)》,园区工管委实行竞聘上岗和绩效考核制度。产业园内设7个部门,分别为工管委办公室(组织人事处、机关党委)、经济发展局、国土市政规划局、财政局、投资合作局、社会服务局、综合服务中心。各部门在政策要求下,依据部门主要职责细化每个岗位的职责。岗位设置分为决策岗、管理岗、执行岗、辅助岗、技术岗五大主要岗位,每个岗位又有正副职或等级之分。园区管委会的领导班子由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据现实情况统一配备。工管委领导班子设有决策岗正职常务副主任一职,决策岗副职副主任、总经济师、总规划师、总工程师、主任助理等职务。这样做的优点在于管理者直接面对企业,减少行政程序,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还能充分的了解政策信息,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不过,这种管理体制长久以往会影响到园区与钦州党委和政府的合作发展关系。2014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园区管委会实施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结合园区法定机构管理改革,园区管委会实行岗位管理、身份留档、人员聘用、绩效考核、薪酬挂钩的法定机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体制内和体制外人员身份界限,建立灵活高效的人事管理体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职、分类管理的职位管理制度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合同管理的全员聘用制度。目前,园区已探索建立起了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考评体系,依据业绩导向、分级考核、过程管理等原则,为园区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和权重,促进园区管委会工作和业绩考核科学化、规范化、客观化。[2]

(二)广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2016年5月广西民族大学与中马产业园进行合作洽谈,组建中马产业园管理研究机构,共同建设众创基地,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实践平台,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2017年2月,中马钦州产业园管委会与广西师范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在现代中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仪器装备、食品加工等产业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力促东盟药用资源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园区第一中小学、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学院、中国—东盟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项目的建立,共同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围绕园区产业发展,瞄准优势特色产业,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联盟[3]。2017年6月,中马钦州产业园管委会与广西中医药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教育培训基地,共建中医药(民族医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以传统医药为特色,共同建设广西国家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创新园。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与中马钦州产业园在合作办学、合作建立双创基地、合作共建科创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方面深度合作,联合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有良好专业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双方共赢目标。

加强高校园区的合作,可以有效整合双方的办学资源,在提高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依据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状况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过与园区的产业资源对接,加大与东盟等国家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为产业园区不断输送专业人才。

(三)人才匮乏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对资本的吸引越来越大,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钦州市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开发报告的若干政策措施》《钦州市“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钦州市实施“520”计划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工作方案》《关于实施“海鸥计划”加快柔性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和《钦州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试行办法》等,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政策,搭建招才引智平台,优化人才服务环境。但是,产业园的人才引进机制仍然以公务员考试的形式来运行,无形之中限制了人才的选拔和升迁。区内人才激励政策匮乏,弊端明显,无法满足园区发展所需人才,有必要进行人事管理体制的创新,打破僵局,提高人才引进力度,建设人才高度。

三、中马钦州产业园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广西整体人才规模总量不足、质量偏低,存在结构性失衡,这些因素限制了广西的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中马钦州产业园的发展。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应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钦州市的发展规划,结合园区产业发展趋势与规划制定中马钦州产业园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一)改革广西区内教育机制,开始校企合作新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中等职业教育能够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供应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政府在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样化,企业和社会团体以及个人资本都可进入职业教育。广西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在顶层设计方面制订实施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系统性规划设计,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定位、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机制和组织保障;搭建合作平台,在高校建立了9个国家级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训中心;鼓励支持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联合相关企业走出国门。中国-马来西亚产业园区开辟“两国双园”国际合作新模式,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以园区为载体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先行探索和积极实践。产业园可以与区内职业教育院校合作,与学校积极沟通交流,建立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学目标,培养专业型高技能人才,满足园区产业发展需求。

中马钦州产业园可以依据广西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发挥其平台优势,培养吸引区内优秀人才。相比引进人才,本地区培养出来的人才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环境更加熟悉,也更有感情,稳定性高。产业园可以从三个方面打通与广西区内学校的合作通道,首先与学校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将园区打造成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场所,学校负责学生完成正常的教学活动,由企业负责进行实践培训、技能培训,是实习成为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其次,派送企业专家到高校协助学校建设和发展,专家积极参与制定学校的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推进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第三,企业可邀请教师下企业,让老师带着任务带着技术来交流,协助学校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二)改革人才引进机制,科学管理

制定人才引进规划。首先,应拓宽招收人才的渠道,除了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外,也应适当的吸纳普通大学的专业型人才。其次,应当统筹规划人才引进工作。由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园区层级的人才招收互动机制,先由园区内各个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本企业的人才发展规划,具体包含人员需求和培养计划,汇编到园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充分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情况下编制人才需求目录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使更多的人才充分了解园区的人才需求信息,促进人才的招聘引进。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在全区范围内打造相应的人才激励机构,由机构管理全区人才的信息,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并及时公布人才信息和激励政策,打造一个合理的规范化的人才激励管理体系。

(三)完善园区激励机制,培养企业文化推动人力资本创新

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吸引开发并留住人才,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释放创造力。对应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不同的激励模式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满足人员不同的需求。依据威廉·詹姆士的研究,满足生存层次的需要几乎不产生激励作用,只能调动员工极少的工作潜能,而到实现自我层次的需求时则能激发人力资源发挥80%以上的潜能。

政策激励,完善的政策体系为人才的引进、培养、发展、创新保驾护航。首先,要完善园区人才引进政策,保证公平公正有效率。人才引进政策应该包含引进人才的户籍、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解决人才迁移就业的后顾之忧。其次是从政府层面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建設公共人才服务体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就业服务、人事代理、档案管理、保险代理等多样化的人才公共服务。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的建立有助于竞争力的提升,产业园作为产业聚集地,应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为员工成长提供平台。全方位的人才培训可以增强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有利于提升效率提高工作成就,有必要结合园区产业特征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方式可分为全员化培训和专业化培训,全员化培训可保证每个层级的员工都能从培训中受益。针对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实施不同内容的培训可以提高培训效率,专业化培训的针对性比较强,效果也更加明显。园区管委会可以设立专项人才培训基金,专用于园区内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

充分发挥薪酬和精神奖励的激励作用。改革区内职称薪酬制度,使工资随着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增长,保障人才的薪资待遇能够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发展需要。适当拉开不同职位之间的收入差距可以增加职称的激励作用,通过职位分析剖析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与贡献程度,依此制定与职称相匹配的薪酬制度。除薪资外,还应该完善区内人才奖励制度,在编制、职称评定、职务级别晋升、进修培训、改善工作环境、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建立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鼓励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

注释:

[1]侯玉珠. 云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工管委竞争上岗和绩效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工管委岗位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http://www.qip.gov.cn/tzhz/zcwj/rsgl/20140719-114831.shtml.

[3]广西师范大学与中马钦州产业园深化洽谈合作事宜.http://www.gx211.com/news/20171018/n15082973761418.html .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开发一带一路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