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间芳华(外一篇)

2019-04-30查晶芳

翠苑 2019年2期
关键词:青檀二姑师傅

查晶芳

第一次, 我如此近距离地看她。

洁白,细密,柔韧,挺括,隐约有云絮状暗纹;墨一上去,即刻散发、洇开,黑白相搏,浓淡相渗,枯湿分明,韵味十足。更为神奇的是,哪怕历经千年,她亦不蛀不腐,芳华如初。她,就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千年寿纸”美誉的国宝——宣纸。

5月1日,我和友人在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参观。短短半日,我們粗粗知晓这纸上春秋,即为之深深赞叹、自豪。宣纸,其盛世神韵早已令世界惊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便是在一幅宣纸长卷(由泾县宣纸厂的师傅指导制作)上徐徐展开。那一刻,举世瞩目。可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完全不知道这“肌理腻滑藏筋骨,平铺江练展晴雪”之“泾上白”是多么来之不易!

宣纸,纯手工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她先后要经过108道工序,历经“水深火热”方能呈现出“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稀世俊颜。制作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檀树皮有韧性,拉力极好,用它造出来的纸,吸附性强,不易变形,也抗老化,防虫蛀。沙田稻草和野生猕猴桃是重要配料,此地独有的山泉水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全都是就地取材。我们看到四周的山坡上晾满了稻草,都是用来做宣纸的。附近的山边也长满了野生的青檀树,还有许多人工种植的。山泉水更是珍贵。讲解员介绍说,泾县乌溪宣纸厂已经有60多年历史了,生产效益非常好,它出产的红星牌宣纸是我国宣纸中唯一三次蝉联国家金奖的产品,但它至今没有开任何一家分厂,就是因为离不开这独特的山泉水,就好像茅台酒只能产在贵州一样。

宣纸博物馆大厅内,介绍宣纸抄造生产流程的文字图片足足占了三面墙之多。整个制作流程分“檀皮制浆工艺总流程”和“稻草制浆工艺总流程”两大部分。沿着墙面一路看过来,我大致明白了这两条线开始是“并驾齐驱”同时进行的,等到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制成了檀皮浆和草浆,再两者混浆,放入具有特定作用的野生猕猴桃汁,这个“做药”环节完成后,纸浆就出来了。之后再经过捞、晒等若干道工序方能做出成品纸。

宣纸技艺体验园里,有碓皮、切皮、踏料、混浆、扳榨、捞纸、晒纸、剪纸、看纸等等不下十几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都有工人在实地操作,游客可入内参观。生产、旅游两结合。

在“选捡”车间,我遇到了一位初中同学。她面前的案板上放着一大堆细长的檀条。她告诉我们,这檀条到她们这已经是第90多道工序了,之前是砍条、蒸煮、浸泡、剥皮、晾晒和反复清洗、碱蒸等等一大串繁复工序。“选捡”就是剔去那些颜色泛黑、手感粗糙生硬的,留下细白柔韧的优质檀条。选好的檀条被送到“碓皮”车间,师傅们在机器上把它们做成约莫两尺长半尺宽的片状长条,之后再经切皮、做皮、袋料等工序方能制成檀皮浆。

在宣纸技艺体验园转了一圈,我发现最有趣最神奇的是捞纸和晒纸,这也是宣纸生产中两个很关键的环节。

捞纸车间很大,里面有好几个长方形的大水池。我们凑近了看,池子里注满了水,水里漂着云絮状的纸浆。两个师傅面对面站在池子两头,把手里抬着的竹制细纸帘,放入池子中左一晃,出水,再右一晃,出水。这时的纸帘上吸满了纸浆,将纸帘放在地上的纸板上,再轻轻抽走纸帘,湿纸便留在了纸板上,一张宣纸的雏形就出来了。师傅们不断重复着抬帘入水、左右晃动、出水揭帘这几个动作,纸板上的湿纸一张张地增加,慢慢变成了一块厚厚的雪白大纸糕。

我们看了半天,觉得新鲜又神奇,就到隔壁的体验间去操作了一把。因有专人为游客捞的纸进行烘干、包装,很快我们就看到了自己的“产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捞出来的纸不仅厚薄不均,许多地方还破洞连连!这才知道捞纸不易,不仅技术性要求非常高,更需要两个人的协调配合、高度默契。一位老师傅告诉我们,合作捞纸的两人一主一辅,主为掌帘,辅为抬帘。实际操作中,抬帘要活,掌帘要稳,要听水的声音,要感知纸帘晃动的韵律,严格遵循“头遍水靠边,二遍水破心”“头遍水要响,二遍水要平”的口诀有序进行。掌帘的师傅尤其不易,不仅担负着捞纸的均匀厚薄等技术性难题,还要将捞好的纸完好无损地放到纸板上。“放纸”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纸和纸板间不能有水泡,要很均匀地将纸在纸板上舒展开来,再将细密的纸帘从纸板上轻轻抽走。捞纸工人非常辛苦,一年四季一双手都得从早到晚浸泡在纸浆水中,尤其是凛凛寒冬,很多师傅的手都红肿溃烂了,还要戴着手套继续工作。

晒纸,则是纸张成型的第一关键环节。一进门,我就感觉热浪直袭。热气来自房间正中那道烘墙,墙里是空的,通过上方的粗管子进行电加热。捞好的纸经“扳榨”去水后就送到这里来“晒”。以前,湿纸是放在太阳下晾晒的,所以叫“晒纸”,现在改在了室内,用加热了的墙来烘焙。只见师傅用手指在地上那垛湿纸的右上角轻轻一点,一张极薄的半透明湿纸便揭起来了。随即,湿纸被贴到烘墙上。师傅拿起一把大毛刷奋臂挥舞,三下两下,直如行云流水,柔软湿润的大纸便在墙面上平平整整的了,没有一个气泡,没有一条皱褶,也不见一丝刷痕,更没有一点撕裂。腾腾蒸气中,宣纸洁白平顺的真容便显现出来了。一两分钟后揭下,这张纸就烘好了。而那一大垛湿纸能神奇地一张张被分开却不破损,就是野猕猴桃汁起到了分离作用。师傅说,“刷纸”的力道把握没几年时间是练不好的,“点纸”也极其不易,用力轻了纸点不起来,用力过了会点起两张甚至多张。我们在晒纸车间没站一会就汗直冒,想想师傅们炎炎盛夏也得在“火炉”旁边持续蒸烤,可不是灼热难熬、辛苦异常?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了,为什么要说宣纸是从“水深火热”中来。确实,每一张纸都历经磨难,更凝聚着师傅们的心血汗水,不由人不心生敬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用于谦《石灰吟》中这两句诗来形容宣纸的品性,再恰当不过了。

到了“三丈三”超级宣纸制作车间,看着那长11米、宽3.3米的巨幅宣纸,我们更是震撼不已。墙上挂着现场制作时的图片,图片上捞纸的足足有四五十个人。这么多人同手同步,稍有不合,这巨宣便毁于一旦。真是惊心动魄,不可思议!2016年3月31日,这幅巨宣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宣纸”。“三丈三”晒纸工毛胜利还入选了央视“大国工匠”节目。

宣纸,历来是中国书画最好的载体和温床。她滋润酣畅、不损不腐的特点不仅可使翰墨笔韵风华尽显,更能使之千古流芳。郭沫若曾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宣纸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安徽泾县是宣纸的发祥地。东汉末年,造纸始祖蔡伦的徒弟孔丹在师傅去世后,想造出一种质地更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他偶然在泾县小岭的溪水边发现一棵枯死的青檀树。当他看到泡在水中的树皮洁白如霜、纤维细长且不朽不腐时,大受启发,他剥下树皮,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了宣纸。宣纸一经问世,便以其“滑如春水蜜如蝥”之独特魅力赢得了世人,尤其是文人墨客们的青睐与厚爱。

自东汉以来,王羲之、米芾、颜真卿、赵孟頫等诸多大家都曾在宣纸上留下墨宝,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是用宣纸画的。宋代诗人王令更是直言其爱:“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独君诗华宜相亲。”江东即指宣城等地。北宋梅尧臣从欧阳修那里得到馈赠的“礼品宣”后,手舞足蹈,“把玩惊喜心徘徊”。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2回里也写到了宣纸。当时,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在谈论惜春画大观园的事。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他们说的“雪浪纸”,其实就是宣纸。博物馆内,也陈列着许多近、当代书画大师们的作品。我们一幅幅看过去,但见那水墨的淡岚轻烟在洁白的宣纸上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意境极美。“墨分五色,纸寿千年”,薄薄的宣纸承载的绝不仅仅是水墨氤氲与文字记录,更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民族的灵魂。

走出博物馆大门,回头再看这高大的建筑,不由叹服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整幢大楼从正面看上去,就像一刀刀竖放着的宣纸,高高低低,重重叠叠,游客走进博物馆可不就像钻进了一大沓厚厚实实的宣纸里?再放眼文化园内,满目檀树青青,那涩涩的清气里分明飘着文明的气息与文化的芳香。想起汪国真的诗歌《青檀树》:

青檀树长得很高/很朴素/浅灰色的树皮/后来成了/董其昌和张大千/笔下的宣纸/青檀树上/是北方的土地/青檀树上/是南方的风/青檀树里/有我生长的影子/是的,这青檀树生长的地方,正是我的家乡

二  姑

我自小最怕的人就是二姑;现在中年的我,见到二姑心里依然怵怵的。

小时候,我是在二姑的“骂声”中长大的。母亲身体不好,我几个月就被送到数百里外的奶奶家抚养,7岁才回父母身边。那时姑父在外地工作,二姑仍住奶奶家。我幼时体弱,经常半夜哭闹,奶奶就抱着我在屋子里不停地轉圈。二姑被吵醒,便骂:这×丫头真讨厌,就晓得哭!再哭就把她甩出去!奶奶说她“没德行”,她依然火气冲天,只是边骂边从奶奶手中抱过我,接着兜圈子。

印象中,二姑很少叫我的名字,总是“×丫头、×丫头”地叫着。当时,还有两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堂兄弟也住在奶奶的老屋里,二姑对他们的称呼是:贼an ni(后俩字分别是第二声和轻声)。

二姑不独骂我们小辈,小姑、叔叔包括姑父她都照骂不误。当教师的姑父性子温和,话也不多,根本不是二姑的对手,每次最后都是头直点:你讲得对,你讲得对,行了呗!二姑脾气上来了,当着奶奶面也摔东摔西,还一口一个“死老奶、死老奶”地叫。奶奶常望着她摇头、叹气。记得有一回,她刚骂过“死老奶”,马上又把奶奶拉到房里,关上房门,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还弄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我和堂哥很好奇,就弓着身子,撅着屁股,使劲把眼睛往门缝里凑。谁知,二姑突然“哗啦”一下把门拉开,双眼圆瞪,“贼an ni!×丫头!”一声暴喝,把我俩吓得个屁滚尿流,直接瘫地上了。还有一次,是夏天傍晚,她从外面回来,额上的汗,水一样往下直滴,浑身衣服都湿透了。她“咕嘟咕嘟”灌了一大碗凉水之后,拿了个毛巾往脸上胡乱一抹,又“呼”地一下把上衣脱了擦汗。我和堂哥那时已有10多岁了,奶奶轻声说她应该避避我们。“你个死老奶真是大惊小怪!家里这俩死小鬼有么要紧啊!”她粗声大嗓地把奶奶一冲,起身就做事去了。

二姑虽然凶凶的,但做起事来又快又好。奶奶家屋后有个挺大的菜园子,各种菜秧挤挤挨挨地铺满了整个园子。挖地、松土、撒种、浇水,都是二姑干;出苗之后,每天清早三四点,她就起床,拔下新鲜的秧苗,一行行整整齐齐地码好放在篮子里,再由奶奶拎到街上去卖。我四五岁时,经常拖着个小板凳跟奶奶一块去。二姑则在家打扫堂前灶后,择菜做饭。等我们回家,已窗明几净,热腾腾的饭菜也上桌了。

二姑做服装生意的时候,我已回父母身边了。寒暑假回奶奶家,很多次我亲眼看到二姑招呼客人。她笑容满面,嗓门洪亮,语气热情:大姐哎,进来看看,不买不要紧哦!就当歇歇脚哦!大妹子,这花色你要穿了肯定好看!我这人不瞎讲话哎!乖乖,这老人家过得真好哎,这衣服再一穿,哪看得出来70岁的人?十有八九,顾客都被她吆喝进了店,生意自然是不差的。

二姑开店,除了奶奶有时帮着看看店,其余全靠她一人。进货、摆货、吆喝、算账、盘点,忙得脚不点地。在店里,二姑总是精神十足,高声大嗓,一副喜笑颜开的样子;可一回家就累得往椅子上一瘫,话都没劲说了。更奇怪的是,她一旦不做生意歇在家,就喊这痛那痛,反正是浑身不舒坦;到店里一忙就全好了!奶奶说她是“劳碌命”。

二姑的生意很快做得风生水起,在我们大家族中,她是最早“富起来”的人。可奶奶常说她“手太松,挣三个钱,花五个钱”。父亲兄弟姐妹6人,但凡谁家有什么事需要用钱,二姑从来都是毫不吝啬。她孝顺奶奶自不必说,其他人从父亲、大叔小叔、大姑小姑,再到我们子侄辈,没有哪一个二姑没花过钱、没操过心。

我姐自小跟二姑时间长,二姑待她似亲女儿。她哪次去,二姑都是大包小包叫她往回带,姐有时嫌累不愿带,总被二姑骂得狗血喷头。我哥是家族中“长房长孙”,也很得二姑看重。20世纪90年代初,哥刚调到县中,学校没房子,二姑主动拿出好几万,帮他建了一幢二层小楼,并且提都没提要我哥还钱。虽然哥后来陆陆续续还了,但在那个年代一下拿出那么多钱还不知将来有没有得还,纵是至亲,又有几人能做到?

在众多的侄子侄女中,二姑并不喜欢我。她素来对我母亲有意见,而我比较得母亲欢心,可能因为这个二姑一向对我没什么好脸色。小时候骂我也不稀奇,我工作且成家后,有次她去我学校,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当着我邻居的面,她也”噼里啪啦“把我一通死骂。我忍了又忍,才没当场掉泪。后来,我那同事说,你这姑妈真厉害啊!

但骂归骂,二姑从不曾亏待我。小时候我每次回去,她都会给我添新衣服。我穿的第一条裙子就是她给我做的,很漂亮的天蓝色连衣裙,我很喜欢,还专门穿它拍了照。我成家后,二姑好毛毯新被子给了我很多床。10年前,先生生病,在芜湖二院做手术。二姑那时住在芜湖的女儿女婿家,本来她早定了去海南旅游的机票,可一听我们要去,立马退了票,天天在家烧饭做菜,让我带到医院;还再三叮嘱在二院工作的女婿“这个手术你要好好上心哎”;我们回家后,又打了许多电话,嘱咐我们要注意这注意那。

二姑现在老了,脾气一点没变。每次家族聚会,她的嗓门还是高过其他人。她一开口,大家只有乖乖听的份,并且要虚心接受,丝毫不能反驳,否則耳朵会被唠叨得起茧。平时谁家有点什么事,只要她知道了,仍和从前一样,急得直蹦。我爸总说她,你也这么大年纪了,管好你自己就行了,操那么多心干什么,可有用啊?我爸在家中老大,是二姑最“服气”的人,他说话二姑还是听的。纵如此,她也还是“禀性难移”。对我父亲,她嘘寒问暖,关心得无微不至;大叔身体不好,她更忧心;小叔的儿子前些年离了婚,她又时不时念叨“这怎么搞哦?”前不久,我爸在电话里无意中跟她说到我家小子现在长胖了,她就急了,打电话对我们说:你们要跟小骐讲唉,在外面不能瞎吃东西,小伙子长太胖了不好,要叫他坚持锻炼……

现在,二姑虽是跟女儿女婿生活,但她是说一不二的家长。表妹笑言:我妈那人不听她的哪行啊,头都要给她叨昏的了!妹夫性格也好,老岳母一念叨,他就连忙笑嘻嘻地应承:妈,您讲得对!讲得对!听您的没错!一家人相安无事,其乐融融。表妹夫妻俩的孝心顺承,二姑也很是自得。她常以一种自豪的口吻说我们:你们唉,在对待上人这块就是不如我家小喜夫妻俩,他们做得那真是没话说!我们听的人也是心服口服,连连点头。

国庆假期,侄女结婚,我和堂兄堂嫂原本跟二姑坐一桌。后来,跟我同龄的堂嫂朝我挤挤眼,悄悄说:我俩换一桌坐,省得待会二姑又要训人,让他们去挨骂啊!我窃笑不已,拉着她的手偷偷换到了旁边一桌。看我俩都挪地了,二姑直叫唤:你们怎么都跑走了啊?过来坐啊!我和堂嫂相视一笑,摆摆手,按兵不动。

猜你喜欢

青檀二姑师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记住您的爱
沧桑之美 熊梅生
二月,青檀如一张宣纸开始舒展
青檀种群结构及分布的统计分析初探
二姑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