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饮酒风

2019-04-30陆涛声

翠苑 2019年2期
关键词:饮酒白酒江南

陆涛声

父亲爱喝酒。我儿时记事起,就见他每天晚饭时都喝,喝的是烧酒——也即白酒。母亲也总为他备下酒菜,或大蒜炒肉丝,或咸鸭蛋,或冷切猪头肉、猪耳朵,或花生米、河虾……一次只一两个菜,量也不多。父亲每把杯子提到嘴边,只是用两唇抿一口,那真说不上是喝,在“美孚灯”下定定心心地抿,慢慢悠悠地嚼着下酒菜,只能说是品尝。

父亲生前,我对他喝酒并未有过好感或者恶感。他过世已近30年,我新近受别人喝酒触动,回想当年,细细琢磨,终于悟出父亲好酒的原因。他是银匠,制作金银首饰,得用炉子熔化金子或银子,把小金坨或大银块动用榔头捶打成金片、银片,或敲打成尖头金条银条,再通过丝板凳模板大小不同的小孔,硬拉成金丝或银丝……他也在银片上凿字和图案花纹,也用嘴吹铜皮制的弯头管吹灯火焊接黄豆大的手镯银铃……活儿从粗重到精细,全是他一个人。我看到的是,他从早到晚在埋头劳作,常常还要“做夜作”——即开夜工到深夜,一点没有休闲的时间。累了一天,晚饭时喝一二两酒,细抿慢品,歇口气,放松一会,实在太需要了。母亲为他热酒备俩小菜,无疑是对他的理解和体贴。

饮酒这样慢饮细品的,其实并不只是我父亲。那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江南人喝酒大都是这样。我童年生活的儒林镇有三四家小酒店,都很简陋,以卖卤菜、冷菜为主,专供平民喝点小酒,台凳做工粗糙、简陋,都不油漆,我想也是像孔乙己常去的咸亨酒店那样,适合短衣帮光顾。也常见镇上手艺人或乡下上街的农民,坐到小酒店台子边,来二两烧酒,或半斤黄酒——苏南人叫“陈酒”,要一样冷切的熟猪下脚或鸡鸭肉,或豆腐干,或回芽蚕豆,或花生米。他们各喝各的酒,各吃各的下酒菜,也像我父亲那样悠然淡定,抿一口酒咂咂嘴唇,吃一筷菜慢慢咀嚼。镇上南货店供应南北杂货、油盐糖酱醋,也卖旱烟和坛装零沽的酒。有的乡下人上街喝酒不进小酒店,而是到南货店,向店家借只碗,沽一端子酒,站在柜台边喝,下酒物更简单、更节省,从衣袋里取出自带的十几粒炒熟的黄豆或花生米;甚至什么也没带,南货店也卖酱菜,老板会送他几块萝卜干或酱大头芥……咸亨酒店里喝酒的也是这样的平民,我想也该是这样不计较下酒菜,闲适地边喝边聊天,或家长里短,或古今趣闻。他们也是劳作之后的小憩、紧张之后的放松;也许这时才有闲心回味生活里的苦乐、思量该担的责任与对未来的打算,或者有人心中积压的怨与痛,在这慢饮细品中得到减轻。

父亲年轻时起每天喝二两的习惯,不光是新中国成立前做银匠手艺手头宽裕时,后来失业陷于贫穷也不改变。困难时期,花一角七分买二两半装的一小瓶“常州白酒”,分两天喝,每天减少到一两多一点。他哪天不喝,便会六神不安。有时甚至无端发脾气找母亲相骂,可以说有酒瘾,或许是现代人所称的“酒精依赖”,一直坚持喝到最后病重。他没有退休金,晚年住在乡镇老弟家,由我补贴生活费。我和妻子工资都很低,要负担三个孩子读书,补贴是低标准,没能力给他酒钱。他年过六十时,还用赶罾网泡到小河里去赶捕河虾小鱼,捕到一斤或半斤,挑出大的用篮拎着到小镇菜市场卖掉,卖得的钱就买酒,剔下的小虾小鱼留着自己下酒。他卖的钱有些小盈余,作为“私房钱”用小块布包裹着,留作天冷不能下河捕虾时的酒钱。在弟弟家还主家政的母亲开支常有难处,他有时会主动拿出点给母亲应急。后来他来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我是单位的最困难户,月月入不敷出,也难给他酒钱。他六十好几,还去帮机关食堂拖板车往养猪场送泔水,每月得16元报酬,有了酒钱,他可以每天喝二两。

父亲虽然迷酒,却一生坚守着一条底线,每天最多不过二两,不喝醉给别人添堵。我想这是他自律的意志强,也可以说他是酒风好,有酒德。

全国各地方人饮酒,各有各的习惯、风格和品相。我不喝酒,有关酒的知识甚少。只是早年听人说,北方人饮酒豪爽,江南人饮酒温文,头脑里留下了这个大概印象:北方喜欢用碗豪饮的人多,一大碗白酒一仰脖子一饮而尽;江南人爱用小盅慢抿细品,多为小酌。或可以说,与诗词一样,北方饮酒是豪放派,江南人饮酒是婉约派。

旧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人喝白酒。白酒都是用粮食酿的,北方大都用高粱,是粗粮,是旱陆作物。南方是用柔粘的糯米,是细粮,是水田产的。我主观想象,同样是白酒,南北酒性该有刚柔之别。

江南历来有酿白酒出售的“漕坊”,新中国成立后有了规模更大的酒厂,粮食加工厂也兼营酿酒。江南民间自古也有自酿自饮的习惯,尤其是太、滆两湖之间地区,大多数农家都有酿酒的大缸。在深秋收稻碾出新米之后,都会用50或100斤米,分批煮成饭,把“酒药”丸子捣成粉状掺入拌和放进酒缸,用稻草扎成的蒲团盖盖上,再在缸四周围上稻草编的“棉衣”保温,促“酒药”发酵。渗出的酒液——原浆后,再按比例掺入凉开水“破水”,成为米酒,当地人叫“肚(音)酒”,即“土酒”,度数与黄酒差不多,比较醇和,略带甜味。肚酒是浑的,有点像稀米浆,陆游《游山西村》中“莫道农家腊酒浑”,该就是指这种米酒。

农家做米酒,并不都是因为自己有喝酒嗜好,主要一是为过年时亲友互相拜年请吃年酒,二是在年前用于给亲友送年礼。我家也常有乡下亲戚送来。过去送米酒用瓦罐装,也曾用医院用过的玻璃盐水瓶装,到20世纪80年代后便用聚乙烯伽伦桶装了。大前年,一位中年散文作家,老家给她送的米酒,她在大年三十还给我送来10斤。我没有喝酒嗜好,过年小聚时也会温了米酒陪大家喝-点。那品到的,是乡念、乡情、乡恋。

气温稍高米酒会变酸。不过,到春天百草发芽時,米酒大都也喝完了。

米酒做成后剩下了米饭变成的酒糟,还可以再“吊”白酒,依旧是农家自酿,称“肚烧酒”,一般不超过50度。只有有酒瘾且酒量较大些的人才“吊”。这烧酒不会变质,可以久放。

不吊烧酒的人家,那酒糟还可以送亲友,做糟扣肉、酒糟鱼,味儿独特。吊过烧酒的酒糟变成渣状,人不再吃,还可以喂猪。

江南产的白酒,不如北方的性烈,也就产生不了名酒。茅台产于少数民族集居的贵州,五粮液、剑南春产地是四川,汾酒产地是山西,杜康产于陕西,洋河产地宿迁虽属江苏,但也在长江以北靠近山东。江南只有黄酒出名,如绍兴的花雕、状元红、女儿红。丹阳的黄酒在苏南也小有名气。还有丹阳、金坛都产封缸酒,是糯米酿的,度数稍高于黄酒,颜色略有点黄,但非常透明、很甜、有点稠,喝起来粘唇,既不属白酒,也不算黄酒,介于两者之间,也是温软的品性。

自古以来,江南饮酒的平民大多低调、平和、内敛,虽也有人张扬、疯狂、失态,占比例并不大。北方与南方,吃不同的粮饱肚,喝不同性质的酒,人的心性也会相异。北方人豪爽,南方人文雅,饮酒风应与酒性也有关系,两者并无高下之分。不过我个人对那种一大碗白酒一饮而尽的作风不太理解,那样是灌酒,与酒的品质、酒的味道有什么关系呢?除了进口时那点酒触及味觉,其余往下灌的酒与灌水有什么区别?喝一碗似乎等同于喝一口,岂不是糟蹋酒!

豪饮与酗酒之间没有沟墙相隔。北方当然也有细品慢酌的人,但酒量大、爱豪饮的人相对多,酗酒的人比例便高些。10多年前我就从互联网上多次看到新闻,了解了许多有关北方人酒醉的事故:有人冬天晚上外出喝高了,回家路上醉倒在雪地里冻死,有一位记者常喝醉半夜归家,瘫倒在单元门外,有人喝高了跌破头、撞断肋骨,喝醉后到家呕吐得满地、满床、满身一塌糊涂,累及妻儿的例子更多,更有人发酒疯无故打骂妻儿、乱摔东西……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苏南有个县有位局长带领一批人到北方某省一个县考察,对方接待热情似火,依次在每人面前放一长条10盅白酒,说喝掉才是真朋友,把去考察的人吓得目瞪口呆,回来大叹北方人喝酒了不得。

后来,随着现代化交通日益发达,各地域的人员大量往外地流動,内陆、边远地区的经商者、打工者、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向沿海经济发达他区,江南增加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原本各地域特有的物产都不断向外扩散,遍布全国各地,南北东西互相交流、互相掺杂、互相影响,地域特点界限越来越模糊。饮酒,很快被引进经济和社会各种活动,产生了很强大的扩张力。饮酒的“礼节”占领了公共关系交往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公、私、官、商,无论学校还是医卫,接待、宴请都竭力劝酒、赌酒、逼饮、斗酒、罚酒,什么“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什么“你不一饮而尽就是看不起我”,什么“你喝掉这杯,这笔生意我就让你做”……机关、企事业单位竟纷纷设立公关性质的部门,挑选酒量大的上阵拼酒,一度有些人也有因酒量大获得升迁。此风把大量普通饮酒者的神经熏拂得高度亢奋。江南人饮酒也变“豪爽”了,性格也放纵了,行为也胆大了,心情也暴躁了,敢疯狂、敢冒险了,于是酗酒者激增。

江南人还是北方人,饮酒普遍异化为公共关系涉及利益交换的媒介,从“道”变成了“魔”,带来的,不仅仅是事故本身的个体损失,而是人的良好品性的普遍性丧失。道德因狂饮遭肢解,人性随酗酒变丑恶。

当代豪饮者还特讲究名酒,茅台为首选。

名酒,在旧时只属于达官贵人,在民间并不有名。我父亲喝了50多年酒,都不知道茅台。这三四十年,传统名酒与新创“名酒”屡经电视、网络炒作,已经家喻户晓,受到官员和富商们热恋、追捧,成为行贿受贿的热门物品,价格直线上升。这些人喝茅台、五粮液,大都也并非真在为品其“神妙”的味道,更不是为养性怡神,而是喝的档次和名气,品的是面子、虚荣,是缘于迷信。如果在家自饮,除了土豪,有几人愿意自掏腰包去买这等名酒?名酒,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虚荣心和迷信心理。

在江南,酒台上喝死、醉驾肇事撞死人或自己撞死的事件,也屡有发生,酒醉造成的事故五花八门。部队也发生过喝酒死人事故,给国防带来风险。

幸好近几年终于出了八项规定,其中对酒也有禁令。法纪监管趋严,效果显著,该拍手叫好。这是外在的力量,是改变客观环境。然而,要从根本上扭转风气,还需要个人主观上的觉悟,能重内修重自律,改善酒德。

当今时代,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酒文化”这名词出现频率很高。我没有“酒文化”的“知识”可以炫耀,只关注饮酒风气所折射的文化精神、文化品质,并分辨优劣。

饮酒,本来是一种享受,适量小饮,既能解乏,亦可怡心养性。因之我始终认为,我父亲那样的独自小酌是正常饮酒的一种;饮酒也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情谊的一种纽带,亲友小聚的欢乐,本该是纯朴无瑕的。我不理解“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说法。既是知己,应情致雅逸,重在相互交心、畅谈作心灵交流,互有启迪,互惜互慰,而不是在于饮酒杯数多少。若遇到知己就尽兴地灌酒,便成酒友逢酒“千杯少”,极可能都醉,便会把与知己的充分交心抛到九霄云外,把两者的主次摆颠倒。

历代无数文人喜欢与酒做伴,以饮酒为乐,历代不乏饮酒的诗词文章。诗仙李白是最突出的代表。

李白好酒,主张“行乐须及春”。这种人生态度,我觉得无论官还是民,富还是贫,都不能也不该效仿。“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只有他李白有资格,其他任何一个人学样,便该被认为是超级奢侈、极度纵欲。“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爱酒爱到这种不惜千金散尽的程度,若是我等,无疑要被认为是挥霍无度,必令人侧目。李白是诗仙,不用从业,不用劳动,有人供钱财让他挥霍。我们平民那点油水,够像他那样醉几次?他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有人解释称,“意思是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再也不醒来,(好忘却人世的烦恼)”。这种人生态度也只有他李白有特权,其他人若这样,就会被说成醉生梦死,是极度颓废。他要行乐,要长醉不醒,也就没有心思和工夫批评封建统治者,连发半点隐晦的牢骚都难顾上。杜甫、白居易就不如他浪漫、潇洒,心老是牵挂着黎民疾苦,难断凡尘俗念,道行没修到他李白的份上,故都成不了“仙”!

《将进酒》长期选在中学课本作教材,不知教学参考书是怎样分析定调的,教师又是怎样给学生讲解的。这首诗对于后世饮酒者有不小的鼓动力。因为是诗仙的名作,从中国历代文人到今世知识分子,甚至到有标新立异意识的现代文青,有多少人想过这诗是否有消极影响?因为李白被供奉在高入云端的神坛上,后世人只有膜拜的份,谁敢生质疑他的念头?

“醉后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人生态度,主张与李白的相似,是消极的颓废的,我难以接受。竟还有人说:“中国人把饮酒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古今智者,大多都是从一醉方休的境界中认识世界,彻悟人生,建设自己的品性。”中国人真的是靠在醉中认识世界、彻悟人生建设自己的品性吗?究竟有哪些智者是这样的?不饮酒不买醉的,都不认识世界不觉悟人生?也都不是智者?这话荒唐到何种程度?

说到这儿,忽然心生惶恐:我对李白这般不恭不敬,不知会不会遭炮轰、拍砖甚至遭围攻?

我的理解,酒文化的本质应是道,是体现在饮酒时的品相和修养。

西方人饮酒,体现了教养。西方所说的教养,是受教育后具有的品性,因“教”而有“养”。教养,在西方文化中是体现在礼貌,规矩,仪态,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方面。有教养,受人尊重;教养差,受人蔑视,崇尚的是绅士风度。

中国人饮酒,也见个人品相,旧时重君子风范,即见修养。修养,是主观能动的内修而有养,来自道家的修身养性。有修养的人饮酒,知节制能自控,温和、平静、低调,多为小酌细品,既休闲解乏,又品酒,还能养性。那种逼喝、拼酒、罚酒,实是江湖草莽做派。

西方酗酒的人被稱为酒徒。

中国酗酒者本被称为酒鬼。

无论东、西方,对于饮酒的品相,都明确分出了高低优劣。饮酒不加控制和不自控,便会乱性,会闯大祸。故酒才会成为佛门五戒之一。

我难以接受梁山好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品相,感觉那是粗野。如今的电影、电视剧中,倒酒时酒往碗外飞溅漫溢,仰脖饮酒时酒一半从嘴边溢出流到身上、地上,是恣意糟蹋。先是古装剧,后是现代剧,喝完还要把碗往地上狠狠摔碎,超级粗野,以覇气、戾气、匪气冒充豪气。更难容忍的“抗战”神剧,还挂着“爱国”招牌,灌酒、泼酒、摔碗“表决心”,以顽匪做派冒充“英雄气概”,其实是对英雄的严重歪曲与污蔑,误导观众。而且,这部剧这个这样设计,那部剧那个也是这样拍摄,互相剽窃、连环抄袭、无限制重复,把这种作风的毒汁一次又一次往观众意识里慢性注射。于是当代有些年轻人喝酒也开始醉而摔瓶了。还有不少现代题材的八卦婚恋狗血剧中,男女一失恋就拼命灌酒,喝到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丑态百出,甚至还造成发生或者误会发生荒唐的男女关系,这样的情节也是多部剧重复再重复抄袭。情节编不下去,便用醉酒滋事制造曲折,“酒醉”成了电视剧情节编造的仙方。那些导演们不仅黔驴技穷、互相抄袭成性,竟连好歹都辨不清,把狗屎当香饽,没有文化,没有品位,下作得惊人,愚蠢程度超出人想象。这类剧在背离文明,在对观众进行教唆,在把我们民族精神引向这种下三烂品位,为什么至今还能大行其道?

一些电影电视剧里常有人受了压力有了痛苦就猛喝暴饮。有一种时髦的现代观念认为,“这是宣泄”“是释放压力”“应当理解”。对此,我也难认同:靠暴饮宣泄,总有“引爆”的危险,可能发生失控而造成害人也害己的恶果。我也不赞同借酒浇愁。本来就有“借酒浇愁愁更愁”的结论。

我欣赏“缓释”这个词。旧时江南平民心有垒块,可在慢饮细品得到缓释,这是文明地化解与释放。影视剧中为什么少有这类情节?那些编剧、导演只会按概念形成的劣质套子千篇一律搬套;具体人具体性格饮酒,有多种多样的状态多种个性化表现,他们却不会细致深入地观察、分析、发现、撷取。

现在国内,既有大酒店、大小饭店,也流行西方式酒吧。在大酒店大饭店办喜庆酒宴或亲友一般聚会,如果平和喝酒,不过量,或在酒吧或在家小酌小品、小憩解乏、怡然养性,都无可厚非。江南君子风范的饮酒风,及父亲那一辈平民式小酌,都是真喝酒,人的心性纯真。我期望:江南那种婉约饮酒格调,北方的不粗野不疯狂的豪爽饮酒风气,若都还能逐步回归。要回归的不仅是酒风,更是人的优良品性!

也巧,我前几天一个傍晚去一位中年文友家有事,他夫人已经吃好晚饭,他还在厨房的小矮桌边小凳上坐着,面前半小盅白酒,独自慢酌着细品着,悠然自得。那刹那,我不由眼前一亮心一动。

猜你喜欢

饮酒白酒江南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推动白酒行业生产方式升级(二)
太白酒
与猫狗共饮酒
一起自制白酒引起甲醇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常备白酒巧祛病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