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

2019-04-30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寺塔斜塔工部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其倾斜却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慮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就连今人也定会对其竖大拇指。

谢肇淛(zhè)的《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当上了工部左侍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记载,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当上了工部侍郎。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赞叹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似玉非玉而胜玉”,人们不禁感叹,“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选自《西安晚报》2016年4月17日,有删节)

品析

《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猜你喜欢

寺塔斜塔工部
元丰改制前后工部研究
品读源影寺塔
北寺塔见证苏州发展七十载
五彩湾工部龙
游法门寺
仲夏雨后登灵谷寺塔抒怀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
煎饼斜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