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伊人的热切追求

2019-04-29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道阻关雎伊人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写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渴慕之意,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渲染:

1.描写动作,表达追求

《蒹葭》写抒情主人公追求“伊人”的动作有三处:第一处是暗示,并未交代,但通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们不难读到一个暗含的重要动作——“凝望”;第二处是“溯洄从之”,逆流而上追寻“伊人”;第三处是“溯游從之”,顺水而下去追寻“伊人”,但“伊人”好像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里的动作“溯洄”和“溯游”只是虚写,表示克服重重困难,上下而求索,百般“从之”。为了追求“伊人”,主人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无奈,“伊人”终不可得。

2.即物起兴,烘托爱恋

起兴和比喻是《诗经》常用的写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蒹葭》三章,每章开头都用“蒹葭”句起兴,每句只变换两个词语。第一章开头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为了引出下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前一句的“起兴”,作为“他物”,渲染了深秋清晨空寂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爱慕之情、追求之意,否则,谁会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清晨、这样空寂的环境下徘徊凝望呢?诗歌余下两章,每章开头变换两个词语,进行同样的起兴、烘托和渲染。

3.重章叠句,铺陈思念

《蒹葭》中重章叠句的铺陈十分工整,可以分成三组:第一组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是对环境的铺陈,描写对象未变,只是变换了描述的谓语。蒹葭由“苍苍”到“萋萋”再到“采采”,白露由“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用变换的词语写环境的渐变和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凝望”时间甚长,从而将渴慕和思念之情推向深处。第二组是“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和“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一组铺陈中,主人公眼中神秘的“伊人”所处的地点在转换,伊人缥缈难寻,而主人公却仍在坚持。第三组是“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突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坚持不已的精神。

思维迁移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三句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2.《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里的第一首,写抒情主人公对“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的思慕之情。《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尽管有一些不同,但其风格和情感基调却基本一致:即物起兴,重章叠句,反复铺陈,为自己倾心的对象咏唱最动人的歌,表达对倾慕对象最热切的追求。请你从“描写动作,表达追求”“即物起兴,烘托爱恋”“重章叠句,铺陈思念”三方面对《关雎》作简要解读。

3.有人认为,《蒹葭》最有价值、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和内心的失落,而是其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共振和共鸣。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猜你喜欢

道阻关雎伊人
长相思·相思
Where is she?蒹葭
生命的等候
不说再见(外一首)
伊人时尚
伊人时尚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MAD MAX时装精神大艺术家
贤贤易色
中西方早期爱情诗审美风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