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歌是走出来的(连载2)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郑南》

2019-04-29文|

岭南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刘三姐汇演民歌

文|

3.爱上刘三姐

1960年初,郑南调入辽宁公安总队文工团,担任专职编导(现在叫创作员)。从此,郑南开始了他的专业写作。能够一心一意写东西,并且这种状态成为了职业,是热爱文艺创作的人梦寐以求的。也就在这一年,郑南创作了他的的第一首歌词:《边防夜哨》

灯塔刚刚睁开眼,

哨兵挺立在海岸,

北京的鸽子飞来了,

轻轻地落在我的左肩,

它衔来了首都的喜讯,

一串,一串……

啊,这声音激动着我的心弦。亲爱的北京啊,

你睡吧,睡吧,

睡在祖国的怀抱,

睡在和平的摇篮。

边防哨兵一身胆,

永远保卫这美丽的夜晚。

……

歌词发表在辽宁音协的油印内刊上,被沈阳音乐学院讲师杨余燕谱了曲。第一首歌词就被作曲老师看上并被谱曲,郑南很有点激动,“这种能唱出来的诗”果然别有一番味道啊。

为了解歌词的写法,郑南常去文化馆请教,学习。他发觉,各民族的民歌同古典诗词一样浩如烟海,他尤其喜爱民歌。但对民歌创作产生强烈的兴趣,是被“刘三姐”唤起的。

唱山歌嘞

这边唱来那边和

山歌好比那春江水嘞

不怕险滩湾又多喽湾又多

……

1961年,广西歌舞团排演的歌舞剧《刘三姐》在鞍山巡演,美丽的少女刘三姐、曲折的爱情故事、从未接触过的新鲜的广西民俗风情,尤其是那一段段“美得摄人心魄”的广西山歌,听得郑南如痴如醉,他竟然一口气连看了三场。

“看一百遍也不过瘾!”对《刘三姐》的痴迷,甚至让郑南想跟着剧团走,照现在的话来说,郑南是“刘三姐”的超级粉丝。

《刘三姐》歌曲太迷人了,歌词太美了!郑南想要看到《刘三姐》的全部歌词。他实在忍不住,跑去找剧组恳求剧本。听说郑南是辽宁公安总队文工团的专职编导,且如此恳切请求,剧组的人被打动了,拿了一份剧本给他。

“看了无数遍,每一个唱段几乎都能唱出来!”郑南恨不得把每一句歌词吞进肚里。郑南喜爱民歌,东北大地不缺乏民歌,但真正让他认识到民歌可以这样通俗易懂、又具有很高文学艺术价值的,是《刘三姐》。《刘三姐》之后,郑南开始特别关注民歌,每每写民歌都深怀敬意,“诚惶诚恐”,对“刘三姐”的热爱和崇敬之情,一直延续到他后来为广西写下著名的歌曲《大地飞歌》。

4.我和班长

“要写青蛙,最好先把自己变成蝌蚪。”这是郑南对于创作灵感来源的体会,这种体会不仅仅来自于他的创作实践,更得益于党和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教育和熏陶。

1962年,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20周年。在北京的一次学习中,郑南聆听到了安波、李劫夫、刘炽等文艺前辈的创作发言,这批“延安老同志”创作的《兄妹开荒》、《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众多作品,让郑南仰慕不已,深受启发。创作必须扎根生活,创作必须从实践中来的认识,深深根植进郑南的创作思想。这一年,郑南创作了他的第一首成名歌曲(歌词):《我和班长》。

那是夏日的一天,郑南和一位同事去大连海防哨所深入生活。白天,一同体验海防生活;晚上,与十几个战士一同睡大通铺。

某日,同事患感冒了。夜晚,伴着同事“呼哧呼哧”的鼻息声,郑南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不知啥时,郑南朦朦胧胧地听到有人在轻声喊着同事的名字,睁眼一看,原来是哨所的班长。班长穿着整齐的军装,估摸应该是刚从岗哨下来。只见班长一手拿药,一手拿着水杯,正给感冒的同事喂药。此情此景,让郑南睡意全无,他感动,内疚,同事病了,自己呼呼大睡,人家班长却惦记着这事。

班长喂完药,轻手轻脚地出了门,吃完药的同事也很快发出了鼾声。郑南怎么也睡不着了,班长喂药的身影在脑子里晃来晃去,他想起了自己的老班长,练兵习武时像严格的大哥,生活中又像细心体贴的大姐,为大家缝缝补补。班长,这个在部队里最基层的“官”,是最了解战士又最被战士们尊敬的人啊。一串串美好的词汇在郑南的心里跳跃着。好不容易挨到天亮,郑南立即翻身起床,铺开纸就写了起来——

班长拉琴我唱歌,

歌声朗朗像小河。

先唱咱家乡风光好,

再唱咱连队英雄多,

大家来唱歌多快活。

班长划船我掌舵,

船上满载丰收果。

流水急来浪头大,

多亏了班长的粗胳膊,

碾碎急浪走清波......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总不能把喂药写进歌词吧,于是把班长的形象扩展开来,就有了这首《我和班长》。”歌词写好后,寄给了《解放军歌曲》,当期发表。接下来的好几期上,不同的曲作者都给这首歌词谱了不同的曲子,这种情况在《解放军歌曲》还从未有过。最后唱出来的,是晨耕作曲、马国光演唱的版本。

“你就是郑南?写《我和班长》的郑南?”

“是啊。”

“真是?”

“不假。”

“啊,今晚演出就有您这首歌嘢!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在唱哪……”

1963年,辽宁公安演出队去北京参加演出,负责登记的战士确定郑南的身份后,喜出望外。从小战士口中,郑南得知《我和班长》在北京也很火,心里乐得那个哩格朗——呵呵,歌曲比诗歌传播得更快嘞!

这一年的下半年,公安部在辽宁召开东三省文艺创作会议,郑南作为辽宁公安总队文工团的代表,作了创作体会的长篇发言,引起与会代表的很大反响。

“咱公安系统能写歌的,之前有梁上泉(歌曲《小白杨》词作者),现在又有郑南了!”公安部一位领导表扬说。大家也都纷纷夸赞郑南,觉得郑南应该调去北京。

第二年,郑南还真被调去北京,进入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文化部,继续他的专业创作。

1961年留影于辽宁鞍山(后排左一为郑南)

1963年北京天安门前留影(前排右一为郑南)

1970年代,郑南(右二)在东北林场深入生活

《我和班长》的真正走红,是在1964年4月的第三届全军文艺汇演大会。这一年的大汇演,全军有18个文艺代表队3000多人、388个节目汇集北京参赛。在公安部队参赛的十几个节目中,半数以上是郑南的作品,歌曲《我和班长》就是其中之一。不出所料,汇演结束后,这首作品获得了优秀歌曲奖,这是郑南第一首获奖的有声歌曲作品,也是他当时获奖级别最高的歌曲作品。

“有点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当晚的演出。”全军大汇演的紧张激烈以及赛后的颁奖情形,郑南都没有看到。就在汇演之前的排练期间,他奉命前往福建前线(那时,与台湾一水相隔的福建一直处于“备战”状态),写一部反映公安战线英雄叶中央同志事迹的歌剧。

《我和班长》给了郑南创作歌词的巨大信心和动力。从此,郑南的主要创作转向歌词。

1965年,郑南被调入刚刚成立的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政治部文工团(第二年改称“二炮文工团”)。

即便在“文革”期间那个“祖国江山一片红”的特殊年代,郑南也从未放下创作的笔,写过不少“我为革委会来站岗”“一月春风伴春雷,第二炮兵英雄会”题材的作品,郑南认为,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文艺军人也同样,那个时期的军队政治工作需要这样,这是特殊时代的“正能量”。而且,在郑南看来,无论哪种主题,哪种题材,他都想涉猎,都想检验自己的创作能力,能否从中写出精彩。

1970年,二炮文工团被解散,郑南转业回到了辽宁,在鞍山钢铁厂从事宣传工作。而大概一年之后,郑南的生活与创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刘三姐汇演民歌
全省审计机关第四届运动会及文艺汇演取得圆满成功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徐闻县举行庆“六一”少儿才艺汇演活动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国学文化汇演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穿花衣 唱民歌
精彩的“六一”文艺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