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嘉庆《澄海县志》之“声歌”

2019-04-29

岭南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潮汕潮州歌谣

粤人尚歌,儿女子岁时聚会,每以歌唱相娱乐。吴冉渠粤风续王阮亭渔洋诗话,皆采之以为颇有乐府清商子夜诸曲之遗。澄邑亦好之共矜,新调名曰:“輋歌郡故与漳泉接壤,音颇相近,特多有声无字,且平仄互叶。俗谓,潮音疑无足,采然其触物兴怀,连见义咏叹滛液,有使人情深而不能自已者。”其词意雅俗,非所论也釆其托情,深婉有合风雅者录之。

如左钓鱼歌云:悠悠溪水七丈深,七个鲤鱼头带金,七条丝线钓不起,钓鱼儿空有心。悠悠溪水七丈流,七个鲤鱼游过沟,七条丝线钓不起,钓鱼儿枉自劳。言不遂所求也。

有曰:筒米落臼舂,俭俭食到时清明。有食无食共君忍,勿去外家说君贫。筒米落臼搥,俭俭食到年岁开。有食无食共君忍,勿去外家啼喃泪。反刺厌贫者也。

又曰:竈前燃火竈后薰,不是姻缘不对君。日来无食相忍去,夜来无被盖腰裙。竈前燃火竈后烧,不是姻缘不对娘。日来无食相忍去,夜来无被盖裙腰。言能以义命自安也。

有曰:日游官路西,踏上松欉斫松栽。呼鸡亦须一把粟,无粟呼鸡不肯来。日游官路蹊,踏上松欉折松枝。呼鸡亦须一把粟,无粟呼鸡不到边。言非无因至前也。

有曰:鸡啼鸡声嚎,阿嫂呌姑起梳头,油蜡放在姑几上,后园花开满树梢。鸡啼鸡声长,阿嫂呌姑起梳妆,油蜡放在姑几上,后园花开向天光。诗鸡鸣遗意也。

又曰:桃李青青照栏干,桃华李华一样看。一堂都是亲姊妹,一个不来心不安。桃李青青映堦苔,桃华李华一样栽。一堂都是亲姊妹,一个不来心不开。既嫁而思在家之乐也。

又石头歌云:石头湾湾湾上山,手子细细拜爹官。蚶壳插米煮有饭,这贤娘嫌谁般。石头湾湾湾上坑,手子细细拜姑家,蚶壳插米煮有饭,这贤娘畏谁家。贤妇不得于翁姑之词也。

又如十二月牧童歌有曰:二月赶牛出本乡,心头焦焦忆着娘。心头焦焦解孤结,解这孤结细思量。四月赶牛到四洲,四洲溪水长悠悠。亦无铜针结内领,亦无夏葛代冬表。不能尽录要,皆自伤孤独之意也。当春农时,夫男于田插秧,妇子馌饷挝鼓。踏歌相劝慰,是为秧歌。

清嘉庆《澄海县志》为清澄海知县李书吉、署知县王恺等于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现存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在其卷六风俗篇以“声歌”为题,刊登了不少旧时潮州民间歌谣,所录歌词质朴、优美,唯遗憾无谱。

历代统治阶层均设有机构和人员采集和记录风俗及歌谣,“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史记·乐书》)“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中说·问易》),可见古代统治阶层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教化民众所需而对风俗和歌谣进行采录,如今的“采风”一词源于此。早期曾设有专门机构进行采风,如汉代的乐府。明清后一般由编修地方志书的人员负责,历代的地方志书中一般会设有“风俗”一章,以专门介绍相关民风民俗,由《澄海县志》可证这一做法。

潮汕歌谣目前可考见于史籍文献的文字,最早是清顺治年间新修的地方志书——《潮州府志》所载:“樗蒲歌舞,傅粉嬉游,于今渐盛,其歌轻婉,闽广相半,中有无其字,而独用声口相授。曹好之,以为新声”,其后便是本文。

潮汕歌谣最早并不叫潮汕歌谣,而是叫畲歌,至于今日仍有这样的称呼,如斗歌或者日常生活中相互玩耍、斗嘴都叫“斗畲歌”,《潮州府志》称:“上元日,设灯树、彩花,高七八尺,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或携以归,谓之宜畜。儿童以秋千为戏。斗畲歌,焉善为胜。”屈大均《广东新语》称:“曹好之以为新调者,亦曰輋歌。”潮汕民间歌谣流传有:“食饱无事笘在斗畲歌”“俺勿笘在斗畲歌”等俗语。经典潮剧《苏六娘》中至今仍保存有“撑渡伯与桃花姐斗畲歌”的选段。这让后人有些难以理解,实则大概因为潮汕的土著是畲族人,一些所流传的歌谣从畲族人定居时已经有,因此畲族是最早的潮汕歌谣传唱者。这点在民国《潮州志》中讲述得很清楚:“潮州的土著,陆为畲民,水为疍户,畲歌本来是潮音的老腔老调,而疍歌却是最原始与它有影响的东西。畲歌、疍歌是最纯粹地方性的潮歌,亦为潮歌的主流,今日的潮州民谣,犹有概称作畲歌的。”

民间歌谣的音乐性、历史性是远大于文学性的,如朱自清在《粤东之风》一书作序所言:“歌谣以声音的表现为主,意义的表现是不大重要的,所以除了曾经文人润色的以外,真正的民歌,字句大致很单调,描写也极简略,直致,若不用耳朵去听而用眼睛去看,有些竟是浅薄无聊之至。固然用耳朵去听,也只是那一套靡靡的调子,但究竟是一件完成的东西;从文字上看,却有时粗糙得不成东西。歌谣的好处却有一桩,就是率真,就是自然。这个境界,是诗里所不易有;即有,也已加过一番烹炼,与此只相近而不相同。”因此潮汕歌谣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以反映旧潮汕人民的生活面貌为主。在特色方面,潮汕民间歌谣是保留和继承了先秦及汉魏民歌的遗风,朴素自然、清丽婉约,善于使用赋、比、兴和反复吟咏的艺术手法,特别是潮汕民间歌谣多种多样的叙事方式让人惊叹。收录歌谣的《澄海县志》也早有指出:“一唱三叹,无非儿女之辞,情性之感也。然天机所触,衬以士音,俚言弥觉委曲婉转,信口所出,莫不有自然相叶之韵焉。千古风雅不以僻处,海滨而有间斯,固采风者所不废也。”在内容方面,包罗万象:“有的采撷地方风物;有的展观时代风云;有的触及家庭伦理;有的罗织儿童趣语。花马禽兽,多寓人世哲理;戏文史料,常寄现实感情。……既有对旧世界进行无情鞭挞的,也有对正直、善良的人们进行热情讴歌的;既有诉说受压迫之苦的,也有表达美好愿望的;既有辛辣讽刺的,也有诙谐打趣的。”(现代《潮州文化志》),这些从现存的歌谣或在本文所述可见一二,例如《竈前燃火竈后薰》(竈读zao,灶台之意。),这是一首反映贫贱夫妻相亲相爱的歌谣,文字的描述朴素直白,把一位贤妻的性格和形象表现得恰到好处,这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的手法。又例如《桃李青青照栏干》,先吟唱桃李而后引出主题,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的手法,反映了一位已嫁妇女怀念未嫁前在家中的乐趣。如《左钓鱼歌》中的“悠悠溪水”“筒米落臼”,后面分别加上“七丈深”“七丈流”,《石头歌》中的“石头湾湾”“手指细细”,后面分别加上“湾上山”“湾上坑”,这些词语重复吟唱,“一唱三叹”,而“深”“流”“山”“坑”等以潮汕土音读起来是押韵的,因此让听者觉得这歌谣委曲婉转,虽然是信口所出,也自然而有韵味。值得留意的是,民国时金天民搜集出版的《潮歌》一书中的“畲歌”,和此七则畲歌创作形式一致,采用《诗经·国风》般重章叠句手法,如:《风大大》——“风大大,夫君在许外;虽然人个仔,想着无咑哗。雨漏漏,夫君在外口;虽然人个仔,想着挂心头。”再如:《乌豆》——“乌豆乌靴靴,乌豆开花叶来遮。叫个师父来变化,变做豆腐奉释迦。乌豆乌沈沈(同沉),乌豆开花叶来荫。叫个师父来变化,变做豆腐奉观音。”如此不胜枚举。①

歌以咏志,许多民间歌谣和谚语一样,主旨是要讲述一些思想或者事理,《澄海县志》在这几首歌谣后面均给予了解释,如“不遂所求也”“言能以义命自安也”“言非无因至前也”“既嫁而思在家之乐也”等,阅读后,其内容和表述的这些事理是极为吻合的。

注释:

①陈月娟,泛论潮歌与畲歌[J].文化遗产.2010,(3).

猜你喜欢

潮汕潮州歌谣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潮汕牛肉火锅
《春天的歌谣》
寻找潮州
蔡焕松作品选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