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木有情

2019-04-29○夫

学生天地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木芙蓉芍药灵芝

○夫 子

草木花卉是天地间灵性之物,诗人们之所以将草木花卉作为爱意与情感的寄托,是因为它们不仅美艳色香,风姿绝佳,更重要的是,草木仰偃,花朵开合,一动一静仿若生命的呼吸;树生草长,木落花谢,春生秋死好像生命的盛衰。

《诗经》中就有许多以草木起兴之作,这些诗篇不仅感动着人类之生命,也用一首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歌唱启迪着后人在面对自身澎湃的情感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在诗文作品的反复运用中,诸多草木的象征寓意不断强化,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草木性灵寓祥瑞

在众多草木花卉中,有不少植物或因花开时的繁盛景象,或因植株的祥瑞造型,让人不由得想到“大富大贵”“吉祥如意”“生机勃勃”等词语。于是,人们便将自己心中的情感、抱负,以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寄托于这些美得不可方物的植物上。

牡丹 天香国色贵牡丹

隐喻:富贵、吉祥

清代赵世学撰有《牡丹富贵说》,论及牡丹“有王者之号,冠万花之首,驰四海之名,终且以富贵称之”。富贵、盛名、王者,牡丹好似天生适合皇家园林。

唐高宗曾“宴群臣赏双头牡丹”,武则天因爱生恨,怒贬牡丹的故事至今流传。更有唐玄宗、杨贵妃二人于沉香亭前一边赏牡丹一边听曲助兴,兴之所至,“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没想到,当时李白正喝得酩酊大醉,他于酒醉中提笔立就:“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里的“名花”即为牡丹,“倾国”则指贵妃。常用来形容美人闭月羞花之“羞花”,说的也是杨贵妃赏牡丹,牡丹羞愧于花色不比美色。

帝王知遇,文人推崇,更有贵妃宠爱,花人合一,牡丹之富贵、吉祥声名鹊起。刘禹锡一首《赏牡丹》记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正封的《牡丹诗》盛赞:“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宋代周敦颐直言:“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象征富贵,意蕴深远,却有人因太过在意富贵,无心赏牡丹而闹出了笑话。

国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有人慕名求画,不久竟又将画退了回来。原来,那幅画上有一朵牡丹没有画出全貌。那人认为,牡丹寓意富贵,半朵牡丹岂不是“富贵不全”吗?太不吉利了!一幅牡丹图,不看牡丹看富贵。听到这样的话,俞仲林很无奈。不过,他还是笑着回答:“牡丹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

芙蓉 水木清名华芙蓉

隐喻:荣华、富贵

芙蓉美名美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芙蓉花谐音“富荣华”,花硕、形美、色艳的木芙蓉向来被视为荣华、富贵的象征。芙蓉泛指两种植物,一是荷花,又称“水芙蓉”,二是木芙蓉。

木芙蓉作为我国传统名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被视为富贵、佳人的化身,历代著名诗人赞美芙蓉花的诗词歌赋十分丰富。宋代诗人郑域写道:“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做花魁。”元代诗人蒲道源与郑域志同道合:“午醉未醒全带艳,晨妆初罢尚含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吟有“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把芙蓉花的颜色比作美人芳艳清丽的面色,使木芙蓉享誉古今。

木芙蓉色美,据南宋《种艺必用》记载,有一种“弄色木芙蓉”,其花一日白,二日鹅黄,三日浅红,四日深红,至落呈微紫色。另有一种醉芙蓉,一日三变色,初开时洁白,渐变为粉红,午后至日落凋谢为深红色。因此,芙蓉花开色彩绚丽多变,闯入眼帘即是一树锦绣,一片荣华,可谓名副其实。

灵芝 灵通神效仙芝草

隐喻:吉祥、如意

灵芝状似祥云,生于深山大木,是“物产之奇”,如幸而得见,即被视为吉祥。曹植《灵芝篇》写道:“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其中灵芝、朱草都是象征帝王仁德、天下太平的植物。

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灵芝崇拜可以上溯至上古时期,并伴随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山海经》中就有炎帝之女瑶姬不幸夭折化为瑶草的故事。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只身前往险境盗取仙草救许仙,所盗能起死回生的仙草就是灵芝。东晋葛洪《神仙传》中有这样一个传说,三月三日是西王母寿辰,女仙麻姑于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其祝寿。

灵芝本身的药效,加上文学的渲染,使其成为我国古代最出名的“仙药”,常常寓意长寿。自汉代以来,儒学家把灵芝称为“瑞草”或“瑞芝”。因为寓意吉祥,其图案被广泛应用于器物、绣品、家具、建筑等领域。由灵芝云状环纹演化而来的灵芝纹是历代家具喜用的装饰纹样。以灵芝、水仙、文竹、寿石取谐音寓意“灵仙祝寿”。

一枝一叶总关情

讲究含蓄之美的中国人在情感的表达上可谓花样翻新,不遗余力,已然达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境界。

桃花 灼灼其华,宜其室家

隐喻:青春、风月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植物自有一套特别的语意系统。梅、兰、竹、菊被赋予的是文人的风骨,而桃花所代表的绝不可能是挥舞着丈八蛇矛的虬髯大汉,只会与青春正好的女子相关联。这既是因为它盛开在春季这万物萌发的时节,也是它花色妍丽、花朵浓密、姿容娇媚的体貌特征带来的直观联想。

《诗经·周南·桃夭》最早建立了桃花与青春美丽的女性之间的隐喻关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以桃花来祝福新娘,比喻女子美貌。

石榴 榴枝婀娜榴实繁

隐喻:多子、留恋

如果说桃花是每个青春期的少女都曾做过的美丽幻梦,那石榴就是知足妇人幸福红火的生活。

在南北朝时,石榴诗、石榴裙和多子多福的祝福就已经开始流行。据《北史》记载,北齐安德王高延宗娶李祖牧之女为妃,文宣帝高洋来到李妃的娘家做客,李妃母亲呈献两个石榴。文宣帝不解其意,这时皇子的老师魏收说:“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从此,就有了用石榴预祝新人多子的风俗。

石榴花姿容艳丽,如火一般的颜色最合盛唐名女子的堂皇气象。一代女皇武则天特别喜爱石榴,让长安城一度出现“榴花遍近郊”的盛况。

芍药 等闲相见莫相亲

隐喻:钟情、思念

如果说玫瑰是西方情人节的标志,那芍药就是中国情人节的专属。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七夕,而是华夏祖先在《诗经》时代举办的上巳节。农历三月,溱河和洧河春水泛起波澜,年轻小伙和姑娘互赠芍药,定情嬉戏。在神话中,女娲分阴阳,定姻缘,制定了自由恋爱的上巳节。这一天,除了已婚和家有丧事的,未婚男女都要参加聚会。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芍药痴迷,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的元稹曾写有“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已度春。只为情深偏怆别,等闲相见莫相亲。”以寄深情于芍药。因芍药花开时已是春末,是春天的最后一点亮色,所以和芍药关联起来的女子,很是令人欣赏和怜爱。

芍药的色、香、韵之美,让芍药神自然成为女性形象。传说华佗喜欢栽草试药,他也种芍药,但没发现其药性,就没再关注。一天深夜,华佗忽闻女子哭声,出门探看,却只见那株芍药。回屋又闻哭声,复看还是只有芍药。华佗的妻子猜测:“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唯独这株芍药被你冷落,自然觉得委屈了。”几天后,华夫人恰巧血崩腹痛,用药无果,她便挖出芍药根煎水碰碰运气,不料腹痛竟然渐止。华佗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确实委屈了芍药。

可见,若芍药真化作女子,也定然不会允许自己空谷幽生,孤芳自赏。

多情自古伤离别

寂寞旅人的辗转反侧、异乡游子的思乡惦念、孤独男女的牵肠挂肚、阴阳相隔的缠绵悱恻……文人雅士们借助折断的杨柳枝、庭院深处的梧桐、夜雨中的芭蕉,让这些情感更加深厚隽永,历经千载依旧值得不断回味。

柳 折柳一枝诉离殇

隐喻:送别、思念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大约从汉代起,折柳就开始成为送别的习俗,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既易于成活,又有驱邪治病、令人长寿的功效,临别赠柳就包含了希望漂泊异乡的朋友能够落地生根、身心康泰的祝福。与此同时,“柳”又和“留”同音,而柔弱飘摇的柳枝就像挽人的手臂,挽留与不舍之意便饱含其中,恰当地表达了送别者的心境。

历史上最著名的柳树当属生长于灞桥旁边的灞桥柳。灞桥离长安城三十里,是送别亲友最为合适的距离。当时人们在此桥两侧遍植杨柳,就是为了便于人们攀折,正所谓“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遥想汉唐盛世,无论开疆拓土还是商贾往来,小小的灞桥不知品味了多少次离愁别绪,桥边的柳树也不知散尽了多少繁枝。“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梧桐 深院梧桐悲断肠

隐喻:凄凉、悲伤

梧桐的悲剧源自其虽然高贵,能够招引凤凰,却因易生长,常常被当作庸材使用。《禹贡》里有“峄阳孤桐”,用它的新枝做琴,非常清雅。然而悲剧的是,明朝天启年间起义军都将其砍来烧火做饭了。著名的焦尾琴也是蔡邕从灶上抢救下来的,而那些未曾碰上蔡邕的好桐不知被烧掉了多少。

梧桐的悲剧源自其随季节而凋落的大叶子。“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光秃秃的枝丫,簌簌下落的叶子更增添了人们的悲秋之情。“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卧病于床的游子孟郊听到这声音悲意更浓。

梧桐的悲剧还源自其蕴含的爱情意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芭蕉 雨打芭蕉话凄凉

隐喻:忧愁、离别

相较于杨柳与梧桐,芭蕉实在属于小众植物,却因“雨打芭蕉”一个瞬间,让文人雅士们怦然心动,成为寄托愁绪的象征物。

无论愿意与否,芭蕉这种生长范围有限的植物还是没能逃脱离愁的圈套,在凄风苦雨中被反复吟唱。“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诗人杜牧在雨打芭蕉的节奏中酣然入梦,梦中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情境是如此真实,以至于产生了怀疑,惊觉只是在异乡翻了个身。可以想见,翻身之后的杜牧久久不能入眠,甚至还会流下两行清泪。

而写芭蕉最凄凉的莫过于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北国名媛流落江南,丈夫身故,身无长物,夜半孤卧。忽听雨打芭蕉,原本愁苦的心境更甚一层。

猜你喜欢

木芙蓉芍药灵芝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春天来了
雨中的马
灵芝,冠县的富民之苗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这些花儿爱变脸
奇奇小笨探秘植物王国(四)会变色的花
芙蓉花
新疆赤芍
芍药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