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中两个实验的应用

2019-04-28徐春芸

化学教与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实验改进化学教学

徐春芸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碳的化学性质”这一节的教学中,就两个实验做了补充和改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性质;实验改进;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3-008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3.028

“碳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是继第二、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单元。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金属和金属材料、酸和碱等单元的内容打下一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本节课是本单元的开始,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碳的氧化物起着铺垫的作用。除了碳的化学性质等陈述性知识,背后还承载着认识物质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工具性功能和价值。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氧气的性质,并对氢气有所认识,已经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但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认识碳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而其中认识碳的还原性和还原反应概念的构建则是本节的难点。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着重设计了两个实验活动。

一、实验一认识碳的可燃性

1.实验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碳的可燃性的同时,将对比思想、守恒思想以及实验方法等渗透在其中,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元素观,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实验用品

一氧化碳检测仪、分别装有不同气体(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的气体)样本的集气瓶。

3.实验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旧知识,由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引出碳單质的可燃性。

接着提出问题:根据反应物的元素组成,请你推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还可能生成什么气体?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所以很容易猜想到一氧化碳,进而想到可以通过实验证明一氧化碳的生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元素守恒的思想,初步构建元素观。

在讲解碳的不充分燃烧时,教材没有安排实验,学生缺少直观的认识,所以我在这里补充了一个实验。利用一氧化碳检测仪,分别对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的气体进行检测,发现当将探头伸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时,检测仪不报警;而伸入盛有一氧化碳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的集气瓶时,检测仪报警。这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知道碳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再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的本质,得出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可能不同的结论。

接下来,进一步拓展提升:让学生分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的集气瓶中可能的气体组成。容易出现的错误猜想是一氧化碳与氧气共存的情况,在此处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利用数轴法,理论上判断碳与氧气反应后产物的方法:当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4时,恰好反应,气体为CO;当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3:8时,恰好反应,气体为cO2;当碳与氧气的质量比大于3/8小于3/4时,恰好反应,气体为CO2和CO;当碳与氧气的质量比大于3/4时,碳过量,气体只有CO;当碳与氧气的质量比小于3/8时,氧气过量,气体为cO2和O2。

二、实验二认识碳的还原性

1.实验目的

认识碳的还原性的关键就是实验的成功。在对实验进行改进后,实验现象明显。结合化学方程式,再借助直观的动画,并通过与前面所学的氧化反应进行对比,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难点自然迎刃而解。

2.实验用品

试管、滤纸、氧化铜、酒精灯、铁架台、坩埚钳、澄清石灰水、一氧化碳检测仪、稀硫酸、蒸发皿。

3.实验教学过程

在教材中是通过碳与氧化铜的反应来说明碳的还原性。碳的还原性和还原反应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只有基于实验事实,从得失氧的角度加以分析,才能突破教学难点。因此,实验的成功,是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保证。然而若按传统方法进行该实验,不仅耗时长,而且成功率低,往往看不到红色的铜生成。原因可能是碳和氧化铜的晶体结构相当稳定,引发反应的温度较高;此反应为固相间的反应,反应在表面进行等。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明显的效果,在研究相关文献、并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我对课本原有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主要的改进点是碳的来源--这里选择滤纸。滤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在加热过程中纤维素脱水碳化,生成活性极高的还原性炭。实验时,将1g氧化铜粉末均匀涂满整张滤纸,卷起后放入试管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收集反应生成的气体,并用一氧化碳检测仪检测,检测仪不报警;反应停止后,试管中可以观察到红色的物质,再经过后续实验,利用稀硫酸进行产物检验,证明红色物质是铜。由此可知,反应的产物是铜和二氧化碳。

也可以把均匀涂满氧化铜粉末的滤纸直接点燃,移入蒸发皿。可以观察到滤纸燃烧时,火焰黄中带绿,燃烧过的地方亦呈现瞬间红热状。燃烧结束后,蒸发皿内几乎全为红色灰烬。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借助动画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还原反应,并通过与前面所学的氧气氧化性的对比,加深对碳的还原性的认识。

4.实验图片,见图4~图6。

三、结束语

实验一是为了讲解碳的可燃性。在学生已知碳的可燃性,并知道碳与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拓展提升,我借助一氧化碳检测仪,先从定性的角度对碳与氧气反应的产物进行再探究。再结合化学方程式,从定量的角度对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条件不同,产物可能不同的思想。

实验二是认识碳的还原性,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从三个方面来突破这个难点。首先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明显的现象;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结合化学方程式,借助反应的微观动画,同时与前面所学的氧化反应和氧化性进行对比,使学生从直观形象的角度认识碳的还原性。

猜你喜欢

实验改进化学教学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与拓展
对初中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改进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