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传统文化,突出情境设置的教学设计

2019-04-28夏可文顾晔

化学教与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情境

夏可文 顾晔

摘要:“过滤和蒸发”是物质分离和提纯的重要方法,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本节课在九年级化学粗盐提纯的基础上进行了可溶性杂质的检验和除杂的拓展延伸,具有较为丰富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

关键词:情境;学科核心素养;粗盐提纯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3-007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3.023

粗盐提纯在九年级化学,高一化学必修1都是较为成熟的教学素材,目前高一化学的新教材尚未颁布,本文尝试利用老教材(人教版必修1)在2017版课程标准“素养为本”教学设计的指引下进行相关备课尝试。

一、教学准备

1.课标分析

2017版课标中“粗盐提纯”位于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中的“化学实验”单元,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物质检验、分离、提纯等化学实验基础和基本技能(溶液配制安排在第二单元),粗盐提纯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教学素材,具有较为丰富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

表1是2017版课程标准主题1中“化学实验”部分的课程内容摘录,对应的核心素养包括:(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粗盐中杂质的成分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意识。(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

2.教材分析

教材将“粗盐的提纯”安排在现人教版必修1教材的第一章,起到了与初中化学实验、化学知识的衔接作用,同时为学习高中化学新知识打好基础,由此可见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物质检验、分离、提纯等化学实验基础和基本技能(溶液配制安排在第二单元),包括硫酸根等常见离子的检验和分离提纯的几种基本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及分液。本单元教材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

3.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学生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并初步掌握了溶解、过滤等常见分离方法。鉴于各校的实验开设差异,学生实验能力参差不齐,考虑到学生的实验基础和知识基础,还要帮助学生及时回顾,从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人手,提醒学生重视安全问题,注意操作的规范性。选择“粗盐提纯”可以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既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降低实验的难度。

(2)学生可能的认知偏差

粗盐(含可溶性杂质)经溶解、过滤后所得的滤液并不只是NaCl溶液,仍然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需要进一步检验并除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离子检验的方法。例如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学生不太能理解用盐酸酸化的目的,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否则时间长了会遗忘。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离子包括钙离子、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等,要注意除杂试剂的选择和除杂顺序的设计,实验的设计方案并不是唯一的,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严格验证。

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我国古代制盐的真实事例,了解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必要性和常见的方法。

(2)通过教师实验演示,掌握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选择物质分离的实验方法。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学习资料的应用,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三、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阅读材料】中国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刮取海滨咸土、淋卤煎盐。有天然卤水的地区,曾采用“先烧炭,以盐井水泼之,刮取盐”的生产方法。战国末期,四川开始“掘井、汲卤、煎盐”。隋、唐之际,山西湖盐生产已形成“垦畦浇晒”的新工艺;宋、元之际,福建海盐生产已部分采用晒盐法,但生产规模小,工具设备简陋,还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态。

教师:“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地域的制盐的方法,其中“煎”、“晒”等类似分离提纯中的什么方法?

学生:阅读上述材料,思考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引用我国古代制盐的相关史料,创造粗盐提纯的真实情境,在该情境中拉近与分离提纯的距离,为下面的粗盐提纯起到铺垫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的科技文明。

2.回顾粗盐提纯

【学习任务1】回顾初中的粗盐提纯的操作,确定杂质成分。

过渡:既然初次提纯后的食盐晶体中仍然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如何设计实验方案除去呢?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演示实验纠正部分同学的认知误区:粗盐中的杂质仅仅是不溶于水的泥沙,同时为下一阶段除杂顺利过渡。

3.可溶性离子的检验和除杂

【学习任务2】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除去。

提示:(1)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离子主要包括:SO2-4、Mg2+、Ca2+;(2)资料卡片(见课本):溶解度表(部分)。

五、教学反思

“过滤和蒸发”是物质分离和提纯的重要方法,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本节课在九年级化学粗盐提纯的基础上进行了可溶性杂质的检验和除杂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验方案,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具有较为丰富的化学學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

1.注重融合科学史情境

本设计选择我国古代各地的制盐法为教学引入情境,如“先烧炭,以盐井水泼之,刮取盐”、“垦畦浇晒”等,拉近学生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距离,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初中学过的蒸发溶剂法,材料中我国古代不同地域采用各异的制盐法,可谓因地制宜,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契合了华觉明等在《中国三十大发明》的序言中提到的“漠视、贬低本国、本民族发明创造的成就,无视前人、后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虚无主义)”和“夸大甚至虚构本国、本民族的发明创造业绩,忽视甚至无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沙文主义)”均不可取。作为一线教师,从我国古代的科学发展史中发掘教学素材是颇具开拓意义的。

2.注重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学习任务1、2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即在已有的粗盐提纯的基础上引入的可溶性杂质的检验和除杂,思维要求较高,旨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具体包括:能基于证据对粗盐中杂质的成分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能根据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设计并实施实验,如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选择物质分离的实验方法。课前引入的材料为古代制盐法的简介,旨在帮助学生达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认识化学知识对创造物质财富重大贡献。

3.注重教学评一体化

本设计围绕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一致性设计,通过学生在阅读材料、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运用多种反馈途径,对学生分离提纯方法的学习质量给予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发挥了化学学习评价的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尤其最后的学习任务3在粗盐提纯的基础上进行了情境变更,有利于甄别学生本节课所学的达成情况。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