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选秀类节目对大学生道德观导向研究

2019-04-27陈子新朱星辰

青年与社会 2019年8期
关键词:道德观大学生

陈子新 朱星辰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电视选秀类节目深受追捧的原因,针对其在传播过程中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德育的角度给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电视选秀类节目;大学生;道德观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节目昔日的风光不再,观众对娱乐节目的选择日趋多元化,但电视选秀类节目吸收了电视剧、纪录片、音乐节目等节目优点,以良好的互动性提供了更好的观众体验,依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从湖南卫视的现象级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视选秀类节目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演艺明星,他们拥有大批粉丝群体,其中大学生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平民偶像”的言行素养都牵动着受众的心,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道德观产生影响,大学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又重要的阶段,特点鲜明的同时又容易发生变化,敏感度高,好奇心强,较为感性,理性不完善,需要从德育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引导。

一、源于“平民偶像”

电视选秀节目是舶来品,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由荷兰开始,再到德国、澳大利亚、丹麦、美国,颠覆传统电视节目制作理念,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创下一个又一个收视纪录。作为国内优秀娱乐电视节目制作单位的湖南卫视以明锐的洞察力在这股热潮中脱颖而出,在2003年首次策划《超级男声》节目后,催生了现象级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一跃打破全国电视媒体同一时段收视率最高纪录。由此开始,众多不同类型的电视选秀类节目不断涌现,其主要亮点在于通过选拔和竞赛打造“平民偶像”,整档节目都是为了展示“平民偶像”诞生的过程,将他们的言谈举止、台前幕后的细节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对于“平民偶像”的打造,关键要看对于偶像的定位和设计,通过清晰的节目定位明确传播期待是电视选秀节目成功的关键,简要分类有实力型、偶像型、励志型等等。其定位原因是对受众市场的充分调研以及针对性的巧妙设计,从而迎合观众的需求,输出更好的观看体验,最终收获更多的实际效益。

但任何一档电视选秀类节目打造“平民偶像”的目的都在于通过制作具备消费性和娱乐性的选秀节目,产生偶像效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一方面,电视选秀类节目本身就是被包装的商品,能够满足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所以可以产生效益;另一方面,电视选秀类节目的主要受众群体是青少年群体,该群体具备强劲的消费能力,且容易产生集群式的消费效应。通过迎合粉丝群体对偶像品牌的消费,对偶像代言产品的消费,对偶像的模仿消费,其衍生的众多消费会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利益。

与此同时,“平民偶像”还引领着多元文化的传播,对于偶像的崇拜和追逐使得其身上覆盖的文化对粉丝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网络时代发达的通讯体系也将这种影响进一步放大。这些文化元素就包括时尚和流行、文学和艺术、文化和旅游等等。不可忽略的还有偶像对公益爱心事业的推动,偶像的榜样作用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电视选秀节目打造偶像的方式主要包括了娱乐营销法、互动参与法、教育引导法等,所传达道德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它告诉观众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懂得追寻自己的梦想。

二、偶像传播的价值导向

基于打造“平民偶像”的传播方式,其传导出的价值导向对于观众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价值导向还未成型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其中偶像传播的价值品质是源头,价值导向产生的主客体是渠道,受众对偶像价值导向的理解是结果。

由于电视选秀节目打造的偶像本身条件的差异性较大,无论是身高颜值等外在条件,还是修养内涵等内在条件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一个偶像要取得成功,一时的热度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个人魅力的光芒才能让一位偶像的发展更加长远。相对来说,在全民娱乐的大背景下,电视选秀节目打造的偶像也难免存在滥竽充数的情况。

首先,电视选秀节目以真实呈现为亮点,吸引观众的好奇心,但难以避免出现作假的行为;再者,偶像的善行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但偶像若是有不良低俗的行为产生的负面效应更加巨大;最后,电视选秀节目致力于打造的偶像美丽的形象,但很多选秀节目和选秀选手为了引起关注,让“搏丑”也成了电视选秀节目的常态。我们可以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分析电视选秀节目中偶像价值传播价值导向的产生。

主体方面,随着电视行业不断发展,加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衍进,媒介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选秀节目使用的媒介就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网络以及移动网络,这些渠道成为价值導向输出的基础。再者,电视选秀节目对于偶像形象的打造,是让受众为节目买单的一大利器,对偶像的追逐来自大众人与人心理关系的表现,是对个人喜爱事物的集体认同。最后,电视选秀节目呈现的连带效应明显,与传统偶像才高八斗德高望重的形象不同,“泛偶像”时代让偶像不再完美。

客体方面,大学生群体存在成长共性,具有未健全的心理特征,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对个性的极力追求、情感偏向感性、关注自身形象,让大学生成为电视选秀节目的主要消费者。同时,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也不是很成熟,大多时候都是“跟着感觉走”,如果选错偶像,容易误入歧途。再者,大学生群体有自我发展、心理寄托的内在需求。同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观看电视选秀节目可以释放现实压力,附和从众心理。

基于以上方面的分析,电视选秀类节目可以通过具体的有声语言、衍生的副语言、现实的外在行为及内在的情感行为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价值导向。

三、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

电视选秀类节目在给广大选秀搭建展示自我舞台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给大学生道德观带来诸多影响。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方面来说,电视选秀类节目加快了大学生群体社会化进程。所谓社会化进程,是指大学生群体社会实践增加自身阅历,熟悉社会经验技能知识,理解社会价值观念的过程,过程中包括收获后的反馈。电视选秀类节目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阅历、思维模式、习惯个性等。首先,电视选秀类节目可以通过参与投票等方式唤醒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再者,通过宣扬积极奋斗的重要性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现代化;再次,通过移情宣泄,让大学生群体在电视节目中找到情感的“树洞”;最后,大学生与偶像年龄相仿,更容易在偶像身上找到共鸣,同时,粉丝团体的活动让大学生感觉到强烈的归属感。

电视选秀类节目在道德观方面的正面影响很突出。首先,展现“平民偶像”寻梦的过程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奋斗的理想;其次,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大学生拥有展示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勇气;再次,电视选秀节目中崇尚的公平公开的形式在大学生观看时留下深刻印象,弘扬了民主精神;最后,节目中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对大学生感性的引导,让大学生群体更加珍惜真情实感,懂得如何与人真诚相处。

从消极方面来说,电视选秀类节目难免有过于强调娱乐、唯收视率论的情况,而且一部分节目品质堪忧,甚至陷入低俗,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生道德观产生消极的影响。首先,大学生容易过于看重偶像所谓“名利双收”的错觉,出现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行为,这种虚荣心理对大学生的成长不利;其次,对于偶像的崇拜会让大学生迷失自我,特别是在移动网络时代,互联网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性往往被忽略;再次,电视选秀类节目中部分选手标新立异的行为容易被大学生误读,甚至出现“把无知当个性”的情况;最后,各种绯闻和黑幕的炒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冲击最大,其中的谣言和诽谤很容易被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以讹传讹,导致他们对社会风气产生怀疑。

四、改善建议

电视选秀类节目是当今娱乐电视节目的翘楚,极大丰富大众娱乐生活的同时也给普通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但针对其对大学生道德观产生的影响,更好地利用电视选秀类节目这一平台对大学生群体进行道德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电视选秀类节目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消除其对大学生不良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着力,一方面是提升电视选秀类节目自身的道德观品质,另一方面是加强大学生群体的综合教育与引导。

在提升电视选秀类节目自身的道德观品质方面:第一,要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树立电视选秀类节目的品牌形象。顺应新时代社会文化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提升电视选秀类节目的内涵,才能让节目得以持续长久地发展。第二,要通过长期培训和教育,提升偶像选手的自身素质。偶像选手的榜样作用明显,电视选秀节目在帮助偶像选手实现明星梦的同时,有必要关注他们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第三,要通过全程监管和督导,规范电视选秀节目的道德观导向。电视线选秀类节目日益繁荣,相关部门有必要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守好道德底线。第四,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提倡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电视选秀类节目要顺应新时代媒体发展的正确方向,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主动肩负起对大众宣传的重要责任。

在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综合教育和引导方面:第一,要通过家长以身作则,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家长和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少看劣质节目,多看优质节目,帮助大学生理性对待电视选秀类节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通过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巧妙地激发大学生自身思考。多做换位思考,理解大学生在其所在成长阶段存在的困扰,对于电视选秀类节目中不尽完善的有意义内容进行拓展,让大学生更全面地学习到知识。第三,要通过学校系统引导,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正能量。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有必要利用好各方面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观看电视选秀类节目进行正面引导,不被歪风邪气所侵蚀。第四,要通过重要道德教育,为大学生群体树立崇高理想。加大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大学生树立更立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从更理性的角度看待电视选秀类节目,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群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

五、总结

综上所诉,电视选秀类节目通过打造偶像明星,展现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敢追梦、公平民主的优秀的精神品质,向大学生群体传播了正能量,对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通过另类搞怪博人眼球的不良现象也对大学生群体有消极影响。但只要家庭和学校做好有效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就能让电视选秀类节目发挥更丰富的正面意义。

参考文献

[1] 景鹏.浅谈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J].当代电视, 2016,07:76-77.

[2] 崔岳娇.我国选秀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5.

[3] 孟宪堃.以《中国好声音》为例探索中国选秀节目的出路[J].西部广播电视,2015,24:115-116.

[4] 党红茹,岳琳.选秀节目发展的路径探析——以《中国达人秀》为例[J].今传媒,2011,09:82-83.

作者简介:陈子新(1993.09- ),女,蒙古族,黑龙江人,在读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德育教学与实践研究;朱星辰(1991.04- ),男,江西人,研究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道德观大学生
新时代幼儿教师道德观的反思与超越——基于职业伦理理论视角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