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核心素养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9-04-26陈映兰

文教资料 2019年5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思考核心素养

陈映兰

摘    要: 核心素养是基于素质教育理论提出育人的理论。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领会核心素养含义,把握新时代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联系,切实推动核心素养培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融合。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历史课堂    教学思考

一、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概述

只有在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含义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做出更加深刻的思考。下面就从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基本内涵等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1.核心素养理论的价值定位。

在高中历史历史教育实践中,核心素养理论的价值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是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重要基础。核心素养理论的提出为“立什么德”及“树什么人”等问题做出全面的诠释,解决了高中历史“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无理可依、无土可植、无源可寻等问题。其二,核心素养理论,是细化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自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精力与心血,关于实现现代化教育、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等问题向来是各届党国领导人尤为关心的问题。在审视国家教育发展的问题上,党始终总揽全局、立足未来、面向世界,以前瞻性、预见性、超前性的战略视域全面把握我国教育的总体方向,始终担任着教育改革巨轮的掌舵者。然而在高中历史教育实际中,一方面要遵循党的战略方针,另一方面要契合实际,从细化教育目标入手,全面推动教育事业向新的台阶迈进。核心素养的提出有效细化了党的教育方针,为一线教育工作积极实践党的教育战略提供了契机。

2.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六个基本点、十八个主要表现。

(1)三个基本面

核心素养大致可以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基本面。其中文化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根基,强调学生应该内化习得人文、科学知识,并掌握人类优秀的智慧成果。自主发展则是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并帮助其建构健全的人格。社会参与则是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即重视学生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2)六个基本点

核心素养的六大基本点是基于三个基本面延展得到的分支理论,主要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内容。

(3)十八个主要表现

经过长期研究分析,在六个基本点的基础上,教育专家学者再次细化出关于核心素养的十八个主要表现,即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二、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根据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与基本内涵可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极渗透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素养能凸显高中历史的人文性。

人文属性是高中历史的基本性质,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提升人文情怀、丰厚人文沉淀、增强审美情趣、树立历史观。立足于此,核心素养渗透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更加凸显其人文性。

2.核心素养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历史学科是基于科学研究而发展全面的人文学科,既具有人文性又具备科学性。因此在高中历史中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核心素养与高中历史相互融合能够警醒教师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而非仅仅注重传达历史的人文性。

3.核心素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健全的人格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够辨别是非、秉持操守、树立理想。立足实际而言,历史知识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德育价值。教授历史知识,不仅要让学生知兴替、懂得失、赏文化,还要引导其深入挖掘历史知识文化精髓,并以此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核心素养与高中历史的有机融合,能够为学生德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1.直观化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发现美、审视美、创造美是人类独特认知能力的外显形式。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通过审美人们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是建构学生完整认知体系的必要基础。显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审美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据实际情况看,我国青少年对人文艺术的审美情趣并理想,这一现象实则不利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新时期,为了培养审美情趣这一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課程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帮助学生增强审美情趣。首先是深入挖掘利用历史课本的人文艺术素材。在高中历史课本中人文艺术素材是随处可见的,气势恢宏的司母戊鼎、绚丽斑斓的唐三彩、意境绝美的山水画无一不是优秀的人文艺术素材。然而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忽略历史素材的人文,仅仅让学生知道历史却没有让学生醉心于历史。鉴于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剖析教材,将其中的人文艺术素材用好、用活、用透。再者,创设直观化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在不同的认知层次中,个体的审美方式各不相同。对于年长者而言,恬静地看一幅画卷就足够令人喜出望外,但如今的青少年因长期浸润在动态化的视觉体验中,自然更加偏爱于动态化的审美。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就要根据当代青少年的审美需求,为其创设动态化、直观化、具象化的艺术审美情境。譬如引导学生对古代水墨画进行审美观照时,教师可以利用动态视频的形式展示图画,让画卷逐渐展开,静中有动地将画卷的各个细节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导学生更加仔细认真地审视古典艺术,并逐渐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

2.营造快乐课堂使学生乐学善学。

在核心素养中“乐学善学”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逐渐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乐学”的心态是尤为难得的,因为“乐学”代表着求知者对知识的忠诚,乐学者可以废寝忘食对知识孜孜以求。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善学”的意义同样不可小觑,善学者是懂得四两拨千斤的,往往能够以较少的时间内化更多的知识,这一点对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切实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首先是运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幽默的语言是幽默最简单的表现形式,也是最能够激发人们兴趣的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为了增强历史课堂的吸引力,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避免单一化、程式化的教学削弱学生的兴趣。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类比学习、递进学习、支架式学习等方法。

3.采用留白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人类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在任何学科教学中,教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必须切实采取留白教学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避免灌输式教学,并采取循循善诱的引导性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实施引导性教学。其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质疑,即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其二,将“硬骨头”留给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矫正过度咀嚼知识的教学陋习,应该将一些重要的、疑難的问题留给学生探究。当然学生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求甚解的,只是为了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极渗透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精神还能增强教学活动的人文性。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直观教学情境、营造快乐教学课堂抑或采取留白教学方法等措施,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沈玉林.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几点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7):51-54.

[2]张华中.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教学尝试[J].中学教学参考,2017(34):1-2.

[3]张丹.从科技史史料教学的角度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人民版历史必修Ⅲ《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为例[J].中华少年,2017(27):33-34.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思考核心素养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