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打造和谐政治课堂

2019-04-26纪明月

文教资料 2019年5期
关键词:政治课堂和谐师生关系

纪明月

摘    要: 思想政治课堂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用理论指导人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师生互相换位体验、互相尊重爱护,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良性互动。为此,思想政治教师要积极打造和谐的政治课堂,注重以情激情,流露情感性;提升师生参与,凸显互动性;优化教学方式,增强活动性;完善课堂环境,确保联动性。

关键词: 和谐    政治课堂    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课堂是由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构成的有机整体,相较于普通课堂而言,思想政治课堂更突出其德育性,着重围绕学生的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展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经历学生的内化认同及外化践行的过程才具有实际意义,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则是保证这一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政治教学要立足于和谐课堂的打造,只有课堂和谐,思想政治课教学才会实现双向良性互动,育德任务才能“水到渠成”地完成。

一、注重以情激情,流露情感性

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看,思想政治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看重情感的激发与培育。缺少情感的政治课堂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师生间没有情感的交互和共鸣,课堂就只是知识传递的“单行道”。作为德育课,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是育德,它要让学生在内化知晓的基础上向外化践行飞跃,而这一个过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师的道德品质和情感影响,以德育德,以情激情,以情育情。和谐政治课堂的打造,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融入情感因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借助情感的迁移作用,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师的积极情感相关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理论学习就会变得更加生动。

具体来说,在教学观念方面,尽管思想政治教师在受教育程度、专业背景、生活经验等方面比学生要高,但在人格方面,师生是平等的。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变权威观念,把学生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要以平等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教学评价看,思想政治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还在生活上教育、关心和帮助学生。要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试图激励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联系实际生活的兴趣。从教学管理看,政治课堂不要绝对追求课堂纪律,而要适当地回归学生,留有适当的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联系实际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一旦师生关系变得紧张,思想政治教师的课堂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尽量避免消极、批评的语言或动作,用理解、善意的言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提升师生参与,凸显互动性

政治课本来就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性课程,除了一些基本的政治理念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课堂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学过程便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传递和价值观传递的互动过程。一般来说,师生互动的过程越是融洽,课堂教学过程越不会受到拘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容易得到发散,但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比如思想政治教师授课的考评压力、学生升学压力、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等,使得完全融洽自由的课堂互动几乎不太可能实现,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师加强课堂实际参与,根据不同的授课任务和课时容量,灵活地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互动性和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自己共同参与知识的探究和道德情境的体验。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设置“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五个版块,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和发现,搜集体现相应版块的典型事例,教师及时参与材料的筛选与讨论过程,帮助学生挖掘与体会精神,同时加强课上的互动交流,指导学生探究五个版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在师生的和谐合作中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自觉坚持爱国主义。

三、优化教学方式,增强活动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要“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课程”,通过一系列活动及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真正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政治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在活动设计、模块探究方面的学法指导。

从教法看,思想政治教师应多使用活动教学法、体验式教学和情境陶冶教学法,通过活动或者情境延伸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空间。教学是师生共同发掘新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教或者学生单方面的学,随着时代和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学生不再是“倾听者”、“思想者”,而是“合作者”、“创造者”。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发现、激活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交流和完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成为“主角”,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学法看,思想政治教师要注意使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及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是让教师从“指挥棒”变为“传声器”,加强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四、完善课堂环境,确保联动性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和谐政治课堂的打造,需要课堂软硬环境联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软环境是指课堂教学的氛围、班风、学风乃至校风等,硬环境则是指课堂教学必需及升级教学方式需要的教学硬件设施,这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物质保障。

首先从硬环境看,面对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师如果一味使用单纯的口述讲授,加上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只会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望而却步”。因此,校方要健全课堂多媒体教学需要的基本的音像设备,保证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各种渠道畅通。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创造教学条件,强化多媒体教学的意识,提高多媒体教学在以往课堂教学中的占比,提高教学课件质量,“有声有色”地向学生传授政治理论知识,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另外,也要适当地调整思想政治课堂的座位排列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合作与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以往的课桌排列方式是标准的“秧田式”,学生互动合作的空间很难扩大,应适当增加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合作学习的小组人数,适当适时地采用圆形作为排列方式,消除空间互动障碍带来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的现象。

再者,从软环境看,要加强思想政治课堂学风建设。思想政治课堂的任务是将社会化的主流价值观与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而这个过程需要在一定交往环境下完成。只有在自觉的互动交往中,理论知识才能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产生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构建学生的群体意识,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学会认同教师传授的政治理论观点,学会保持良好的态度,尊重思想政治教师、尊重同学,形成师生合作氛围和良好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陶永华.新课程思想政治(品德)怎么教[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焦秋洪.用对话打造和谐互动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

猜你喜欢

政治课堂和谐师生关系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活”起来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