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教学哲学思想的本体论考察

2019-04-26周文娟

文教资料 2019年5期
关键词:本体论

周文娟

摘    要: 教师教学哲学是决定教师教学的最根本因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哲学思想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实践性、反思性、通俗性等特点。本文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和考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哲学思想,并基于生成轮教学哲学的本体论命题分析其教学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内容,以从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教师发展等方面为当代教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    教学哲学    本体论

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哲学是决定教師教学的根本因素。但是,教师教学哲学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很难指导中小学教师建构自己的哲学教学体系。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哲学思想既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师教学哲学的理论内容,又可以为中小学教师建构自己的哲学教学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笔者主要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和考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哲学思想,并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本体论命题——教学存在是一种人为的存在、关系性的存在、交往性的存在,分析评价苏霍姆林斯基教学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内容。作为教学存在的主体部分,教师和学生构成实体系统的主体部分[1]。下面笔者将从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学内容观的角度考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哲学的实体内容。

一、教师观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35年,从乡村教师成长为著名的教育家,他对教师这一角色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教师是世界上最人道的职业,因为他是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人打交道的。他认为“教师的劳动是无可比拟的”,教师是造就年轻一代的“特殊雕塑家”,要为青少年的“命运负责”;“教师是年轻人的引路人”,要善于帮助学生,同时应成为学生“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是“学生命运的负责人”,是“智力生活的指路灯”,是“大写的人”,还是“特殊雕塑家”。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四种对教师的表述不是同一层面上的表述。“学生命运的负责人”强调的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是教学存在的第一责任主体,教师要为学生负责。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是无限的,要为学生的命运负责。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关乎命运的其他一切负责;不仅要为当下负责,还要为以后的人生负责。“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只是充当“指路灯”的角色,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却不牵着学生前进。“大写的人”是在教师素养上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的主体,教师若想通过教学培养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成为“大写的人”。用道德培养道德,智慧培养智慧,才干培养才干。“特殊雕塑家”是从教师的特殊角色地位及教师影响的长远性上在论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唯一的教育力量,但是教师却是起决定作用和平衡作用的力量。教师对学生影响是深刻的、不可磨灭的,要慎重“下刀”,以免给学生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为学生负责。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无限责任,指出教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作用,同时明确教师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地位。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观不难发现,在他的概念里,教师是教学存在的第一责任主体,为学生的命运负责,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负责。但是他对教师是教的主体强调得不够,虽然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地位,认为教师是榜样、指路灯,大写的人,但是这只在一般意义上指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很大,没有突出教师的教。另外,他没有看到教师的受动性,没有强调教学中的教师是随着学生、教学资料的变化而被动发生变化的。

二、学生观

学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学生具有自主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教育工作者只有正视这种现象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具体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差异化的世界。学生是不断变化的,永远是新的。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天赋存在差异,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达到力所能及的程度。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是思维尚未觉醒、隐性天赋尚未被发现、不会学习而已,教师要积极帮助他们。综观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不难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将学生摆在重要的位置,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可以发现,在他那里,学生始终是教学存在的第一目的主体。他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他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最大发展。从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后进生”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将学生看作学的主体,因为“后进生”的转化最终还是要依靠学生思维的觉醒及学会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如何学习最终还是要依靠学生个人,教师不能将知识硬塞给他们。同时,从“后进生”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学生是发展自我教育的主体。“后进生”的转化根本就在于形成自尊感,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强调教学中学生第一目的主体的地位,同时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发展自我教育的主体。他的学生观,特别是关于“后进生”的看法可以为当下教学中教师如何看待学生,以及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但是,我们应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学生的整体认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方面的论述显得不足。

三、内容观

苏霍姆林斯基从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及对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等一系列思想观点出发,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五条建议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观。他认为,“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是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2]。

他提出的发展学生思维的“两套教学大纲”的含义与当前教师所说的教学大纲是有一定的区别。当前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科的目标、任务、内容、标准等,与他说的第一套教学大纲是相同的。他所讲的第二套教学大纲专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他认为,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大纲顺利完成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要求教师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教学内容不仅是历史性的,而且是生成性的[3]。换言之,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以课程教材形式客观存在的内容,还包括教学活动实际展开过程中对客观外在的课程教材内容的解构与意义建构。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强调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还包括课外阅读及其他资料来源,但是这些教学内容还仅仅局限在客观外在的层面上,忽视教学内容的内在生成。

四、手段观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他认为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包括口头语言、书籍、自编小册子等。

苏霍姆林斯基重视教师语言素养的培养,他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4]高度的语言修养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能够为儿童创造出鲜明的、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形象。儿童依据鲜明的、能够理解的语言形象形成概念,进而进行抽象思维。混乱的、没有逻辑的语言会使得教师讲解的内容模糊不清,以至于学生不得不用全部力气去感知,结果学生不但只能听懂一点点东西,而且会感到精疲力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我们试图创造出每样东西的鲜明的、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形象时,就会发现这件事并不那么简单。”[5]为那些看不见的概念创造鲜明的、儿童能够理解的形象并不是那么容易。苏霍姆林斯基引导教师们开始学习用语言描述那些可以看到和观察到的东西,然后逐渐转到解释那些跟用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的概念[6]。他还要求教师有意识地考慮自己的叙述形式,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自我监督。

书籍也是苏霍姆林斯基重要的教学手段。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书籍的作用,他指出:“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汲取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形成“智力背景”,使学习变得容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可以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充分利用已有的书籍进行教学,还自编一些小册子用于教学。比如说,他自编的一套用于道德教育的小册子,里面全部是儿童能够理解的童话、故事、传说和寓言。他教数学的时候,还为学生自编了应用题的小册子。这些的自编的小册子都成了苏霍姆林斯基重要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的中介性、适应性的客体要素。教学手段的一般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系统存在的发展层次,关乎教学本体存在的一般形态[8]。具体来说,教学手段影响教学活动的展开及教学效果的强化。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手段观不难发现,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无论是语言素养的提高、大量的课外阅读,还是自编小册子,都是为了促使教学顺利开展,促进教学效果的强化。

苏霍姆林斯基教学手段观中关于教学语言的论述不仅指出了语言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的重要作用,还指出了如何运用语言及如何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这对中小学教师的形成个人的教学语言观及提高个人语言素养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对课外阅读重要作用的阐述,则为“减轻学生负担”与“转化后进生”提供了新的方向。自编小册子的做法,可以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

五、结语

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教学哲学思想的本体论考察发现,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并对学生无限负责;学生是具体的、不断变化的,是可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还要有“第二套大纲”,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及其他资源;语言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教学的顺利展开及教学效果的强化。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哲学思想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实践性、反思性、通俗性等特点,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和谐是主线,审美特色是亮点。从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教师发展三个方面为当代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3][8]张广君.教学本体论[M].兰州:甘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4][5][6][7][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本体论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本体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视域中的儒学“天人合一”观
本体论还是非本体论
——围绕《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若干争论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
基于本体论的建筑工程成本预算规范表达
尼采的语言本体论预设
索绪尔与海德格尔语言观*——本体论层面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