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道统一,以文树责

2019-04-26王爱萍

文教资料 2019年5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教学资源

王爱萍

摘    要: 本文着重探讨了从语文教材的有关内容上挖掘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方式和渠道,并针对语文课的特点,强调依托人物形象分析、作文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自身的形象等,增强学生对责任意识的体验和感悟,同时也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关键词: 语文课教学    教学资源    责任意识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诗,反映了宋代陆游虽然地位低微,但是从未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可见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圣埃克苏佩利说:“要做人,首先就得承担责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由此可见,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国家的期望,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责无旁贷。

“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不但对培养学生责任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科教学与责任教育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独立隔离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责任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流传的根本,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发现、感悟作者情感的美、挖掘文章的意境体会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接受道德情操、责任意识、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最佳资源,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挖掘讲授有关责任教育的思想内容,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更要让学生把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能力、责任行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责任意识,然后把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内心的需要,让学生履行责任。因此,在语文学科中渗透责任教育不是教师空洞的口头说教,而是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血液里。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与大家交流、商榷。

一、挖掘文本内涵,渗透责任教育。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要承担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蕴含责任意识的课文,俯拾皆是。面对今天责任意识淡漠的一些学生,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要重视挖掘此类文章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责任意识真正渗入学生的灵魂之中。如《将相和》一课中,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和廉颇计较个人得失,最终让明白真相的廉颇羞愧难当,主动上门负荆请罪,读来令人感动;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诗人在官军收复失地后,“忽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那一幕讓人回味无穷;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主人公,就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教学时可以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唤起学生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凭借文本语言,利用幻灯录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经历”英雄的故事,以己度人,感受其情。最后,运用最富激情的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潜意识中,精神的丰碑已经在学生的脑海里高高耸立,邱少云对集体的高度责任感已深深铭刻在他们的心中。

二、典型人物牵引,激发责任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典型人物,这些典型人物体现着作家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是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载体,他们是社会的缩影、时代精神的代表。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这些典型人物的形象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典型人物的精神内涵,剖析他们具有的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激发责任意识,树立负责的品质。如《穷人》一文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的事,他们的高尚品质让人感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分析桑娜和她丈夫的形象,并谈谈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分析研读,谈了自己的认识:“善良、勤劳、乐于助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主人公的高尚品质,以情感染,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又如教学《丰碑》、《再见了,亲人》等课文时,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分析人物形象,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这些典型人物高尚的爱国情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让学生明白自己肩上的重担,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的责任感。

三、把握作文教学,触发责任意识

“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文为心声”,这些话充分阐释了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在作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更要重视作文的育人功能。因为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中小学生的作文,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一种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责任教育,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负责尽责的高尚品质。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一学期一个主题,并且每次作文题目的设置都有一定的层递性。例如这学期作文题目的设置,我就以责任为主题,设置了《学会感恩》、《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摇           ?摇》、《我努力,我快乐》、《学习·责任·我》、《我优秀、我尽责》等,依次引导,让学生在写作中接受责任教育。在写作题目的设计时,我紧扣课文内容进行。例如在学习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后,我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人活着为了什么?人生怎样才有意义?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我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要想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首先要做到负责。之后要求学生以此作文,把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写下来。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促进学生思考认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责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作文批改与讲评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学生作文、教师批阅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教学变-变,让学生站在主动的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先声,变教师批阅为学生批改,让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接受别人的意见,感受别人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强化责任教育的效果,强化学生尽责负责的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尽责的品行,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四、借助实践活动,深化责任意识

实践出真知,任何情感体验和认知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最终融入自己的血液里,转化为内在的东西。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既能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又能在实践中愿意为社会、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因此,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开展责任教育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实现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知行转化。首先,要通过语文综合實践活动夯实责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心。其次,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奉献精神,引导他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关爱他人,在能力范围内多做一些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的好事。最后,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思维,正确履行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语文教材中编者设置了“学会感恩”、“人无信不立”、“做一个负责任的人”、“青春随想”等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如果教师设计、引导得当,就是渗透责任教育的好时机。

五、树立师表形象,进行榜样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教师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尊敬甚至是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师者应以德传道,奋起志,在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时候,师表为德,责任为志,教师只有把自己负责尽责的一面真实地展现给学生,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影响下自觉形成尽责的品质。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负责尽责的品质,必须先是负责尽责的好老师。

责任让人坚强,责任让人勇敢,责任让人懂得理解和关怀,责任胜于能力,现代社会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但每个岗位都需要有能力且富有责任感的人才。教师如果播种下学生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让“责任”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那么培养出来的必将是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铁芳.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建与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

[2]刘范美.关于责任感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0).

[3]孟维杰,刘宏杰.浅谈现代教育中责任感及培养[J].松辽学刊,2005(4).

[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50,556.

[5]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425.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教学资源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广播新闻编辑的责任意识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基于VMware的教学资源服务器虚拟化设计与实施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