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应用写作”的教学现状和改革策略

2019-04-26段益民

文教资料 2019年5期
关键词:应用写作改革策略教学现状

段益民

摘    要: 大学“应用写作”因其定位的模糊性、内容的枯燥性而教学效果欠佳,这种状况的形成具有教材笼统、学生懈怠、教师盲目等多种成因。要从改革教材入手,以“实用”“足够”为原则;以强化师资力量为前提,探讨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方法,增强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效果。

关键词: “应用写作”    教学现状    改革策略

目前,大学“应用写作”课程面临信息革命潮流的冲击,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丰富性和广泛性给传统写作教学带来了问题。当前,“应用写作”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其中一个普遍问题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写就错”。认真研究当前“应用写作”的教学局限和成因,探讨“应用写作”多元、完善、贴切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1.“应用写作”的教学现状

1.1学生状况

整体上看,学生学习“应用写作”效果较差,主要表现为:畏惧写作、轻视写作、忽略写作等。长期以来,部分大学生对写作充满恐惧。部分学生知道应用文对自己未来工作很有帮助,但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后,依然效果不佳,因此,这些学生有畏难情绪,认为应用文太难学,出现了应用文写作流于形式的问题。和畏惧写作相反,部分大学生轻视应用文的写作。应用文的实用目的十分明确,写作时较为枯燥、乏味、单调。另外,在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某些学生认为应用文写作只要把格式记下来,把材料填进去就可以了。信息时代,资源共享,随便到网上下载就行。这种认识必然导致学生忽视应用文写作基本功训练。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往往忽视“应用写作”这些非专业的选修课。大一、大二的学生忙于学英语,没有时间进行写作训练。大三、大四学生为就业考虑,部分大学生忙于考证,某些大学生急功近利,荒废基础知识学习,使写作类公共课无人问津或选而不修。

1.2老师状况

当前,“应用写作”的师资状况和教学方法不容樂观。

1.2.1师资薄弱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稳定。由于“应用写作”课程地位边缘化,很多教师从事教学大多是临时的或附带的,因此,师资流动性强,稳固性差。二是没团队。目前,高校“应用写作”的教师大多是担任行政职务的人员兼任。他们单位不同,不能形成教学团队,形成合力。三是经验少。从目前情况看,“应用写作”的教师一般是中文系毕业,对科技、经济、法律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因此讲课和指导学生时隔靴搔痒,针对性差,贴切性少。

1.2.2方法陈旧

当前,某些教师“应用写作”的教学方法单调、陈旧,一般表现为三种倾向:一是认为应用写作很容易,不必讲写作理论,只要让学生掌握格式就行了。二是偏重于传授理论知识,对写作实践关注少。三是教学手段落后,信息量小,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

1.3教学效果

由于“应用写作”教学具有上述弊端,教学效果很不乐观,主要体现为文种混杂和表述混乱。一些学生在“应用写作”中乱用文种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不能分辨通告和通知、不能分辨请示和报告等文种的区别。在应用写作中,有些学生不仅文种选择不规范,而且格式、语言表达不规范。有的学生把应用文的语言表述混同于一般的散文、记叙文。一般的散文、记叙文写作时可以运用很多修辞手段,使文章具有文采。应用文的语言是零度风格,语言要求朴实、准确。部分学生由于写作基础较差,语言表述不准确,遣词造句混乱,语病普遍,不仅不能保证文章体现出应用文的语言风格,甚至不能保证文从字顺。

2.“应用写作”的改革策略

2.1改革教材

“应用写作”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材人手,力图使教材符合学生和社会需求实际。第一,教材要有针对性,教材要对应授课专业学生的实际。文科生和理科生、工科生应当有所差异,不能所有大学本科生都用同一本教材。教材既要适应学生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通用到专用的思路安排文种的分类及顺序。第二,教材要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如“申论”是一种新型的写作文体,已经成为公务员考试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大学“应用写作”教材中基本没有涉及。另外,在编写体例上,要打破传统“应用写作”教材“概念+分类+格式+例文”的模式,文种应从情境导入或案例分析入手,精减写作知识,增加技能训练的比重。第三,教材文种要增加例文数量和写作训练的内容。要根据“必须”“够用”的原则,适当压缩理论知识,增加例文数量与写作训练的内容。同时,要使“应用写作”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如讲到搜集材料,就可以确定一个选题,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应用写作”理论学以致用。

2.2强化措施

要提高“应用写作”教学水平,学校层面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应用写作”的教学条件。

首先,学校应重视“应用写作”学科的开设,增加课时量,保证教学有足够的时间。其次,要增加师资力量。要选派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当“应用写作”的师资,保持“应用写作”师资力量的相对稳定,构成“应用写作”师资团队,以便在教学中形成合力,大幅度增强“应用写作”教学效果。再次,要拓展“应用写作”教学方式。某些重要的文种可以邀请从事相关工作的企业人员、公司职员、党政机关工作者参与教学。

2.3改变方法

要增强“应用写作”教学效果,必须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要素的前提下,改变教学方法,使“应用写作”教学方法丰富多彩、与时俱进。

2.3.1模块式教学法

“应用写作”中的模块式教学法就是相关文种整合起来,统筹兼顾地进行教学。某些应用文的不同文种是有较为密切的联系的,这些文种在应用写作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如竞聘辞、求职信、个人简历;计划和总结;报告和请示;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上诉状、起诉状、答辩状等。由于这些文种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应用写作”授课时,可以将这些关系密切的文种组成一个模块,前后照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应用写作”教学效率,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具体教学训练中,模块式教学法可以根据某些文种之间的联系,设计出系列训练方案。如“求职系列”,教师先针对某一职位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撰写个人简历、求职信、竞聘辞等系列文种。这种模块式系列训练能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把握相关文种的区别与联系,有效提高“应用写作”的教学水平。

2.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生动可感、形形色色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不同案例运用的不同文种,使学生学习处理在现实语境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并且通过案例的处理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写作能力。案例必须精选真实情境或真实事件,比如教师在讲授某一文种之前,可以选取与学生有联系的、可以感知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讲授刑事案例中的起诉书,可以引用现实生活中的犯罪案例进行分析。又如讲授经济案例中的合同,可以引用学生校外租房的案例进行分析。

2.3.3情境教学法

“应用写作”的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受,从而让学生将写作知识和直接感受转换成写作能力。情境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应用文涉及的环境氛围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积极的角色体验,从实践主体角度做出符合应用写作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教师从现实生活实际状况出发,为学生创设情境;也可以由学生讨论后设置、完善某个情境,并设想在某个情境中扮演某个角色,以这个角色的身份构思,完成某种应用文文种的撰写。如模拟学生较为熟悉的本校、本系的活动,让学生以学校办公室或本系的名义制发函、通报、通知等公文。

3.结语

“应用写作”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多元成因:从学生角度来看,信息社会的便捷性使学生忽视基本训练;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学生放弃“应用写作”的基本训练。从教师角度来看,学校对“应用写作”的忽视使“应用写作”的师资较为弱化;某些教师对社会事务的生疏使授课时针对性、贴切性较为缺乏;某些教师授课时方法的僵化、陈旧使“应用写作”教学效果欠佳。但产生这些状况的最关键原因是学校对“应用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要增强“应用写作”教学效果,学校就必须提高对“应用写作”课程的重视程度。从教师角度来看,要增强“应用写作”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从传统教学方法中摆脱出来,大力探索“应用写作”新的教学方法,如:模块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刁晓丹.谈高职写作教学的创新性[J].辽宁高职学报,2007(5).

[2]杜军.大学应用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举措——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移植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

猜你喜欢

应用写作改革策略教学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应用写作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思考
写作教学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