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背景下拟亲属称谓的语用变化及成因

2019-04-26向莹

文教资料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

向莹

摘    要: 本文分析研究网络背景下的拟亲属称谓,解读拟亲属称谓在网络环境中产生的辈分模糊称、性别转化称、非指人类称的一系列变化,探讨独立性别的模糊、全民娱乐效果和对自我和他人定位的变化使拟亲属称谓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拟亲属称谓    称呼    文化    语用变化

一、引言

拟亲属称谓是指对没有亲缘关系的交际对象使用亲属称谓来相互称呼,这是汉语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称谓形式,在中国社会各类群体中无所不在,又名亲属称谓语的外延用法语外化用法,它是亲属称谓原则向非亲属关系的人们的扩展。这种扩展是拥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用于熟悉的人们之间,表示交际双方在过去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亲近感情和亲密关系,并且起到维持、增强已有关系的作用。比如我们称呼比自己大但同一辈分的同事或朋友为哥或姐。另一种是用于陌生的人们之间,作为民间礼仪表示对称谓对象的敬重心意和亲近意图,起到拉近双方距离、为交际创造亲近语境的作用。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对人们的教育模式、思维方式及语言生活产生了冲击。网络语言便是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现象。在近些年的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很多拟亲属称谓,并在原来拟亲属称谓的用法上使得语用面更广。

二、网络背景下拟亲属称谓的语用变化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之间共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具有年轻化、创新化的特点,反映了某个国家、地区、某个时间段们网民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因此,在网络背景下,拟亲属称谓自然产生了一系列的语用变化。

(一)辈分模糊称

拟亲属称谓在现实生活中较为遵守亲属称谓语系统中辈分的称呼规则,但在网络中完全不需要遵守。比如很多年轻人在近几年网络背景下,开始喜欢用“X哥”或“X姐”称呼自己的老师或领导,用“老公”“爸爸”来称呼有钱人,比如用“老公”称呼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用“马爸爸”称呼中国首富马云。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网友把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称为“哥”/“姐”,比如网络红人“激动姐”也只是一个不到十岁大的小女孩。除此之外,还喜欢用“小哥哥”“小姐姐”称呼年纪较小、长相帅气水灵的小男生、小女生,比如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歌手》中的迪玛希,凭借天独厚的音乐天赋和深邃的五官收获大批粉丝,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为“进口小哥哥”。

(二)性别转换称

拟亲属称谓在原本的日常生活应用中严格遵守性别一致,但在网络背景下中有时可以性别转化称,用男性称谓称呼女性,或用女性称谓称呼男性。

1.对着装与性别相反的人给予性别转换称。如“春哥”“曾哥”就是拟亲属称谓性别转化称。“春哥”是指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选手李宇春,因其外形酷似男性而受到网友非议,被称为“春哥”。“曾哥”是网友对同样为“超级女声”的选手曾轶可的称呼。

除了女人男性化形象外,还产生男人女性化趋势,许多男性主持人与影星偏“娘娘腔”。如郭敬明(网名小四)因外表瘦小柔弱且感情过于细腻而被网友戏称为“四姐”。

2.对性格与性别相反的人给予性别转换称。如将女星范冰冰因其性格坦率而名称为“范爷”。除“范爷”外,女星戚薇也被称为“戚哥”。许多个性直爽的年轻女性也被关系熟近的朋友们称为X哥或X爷。

(三)非指人类称

拟亲属称谓在日常生活中只指称人类,但在网络背景下可以指称非人类,比如“星爸爸”指的是美国品牌星巴克。再比如一只章鱼因准确预测世界杯出线球队,所以被网友们尊称为“章鱼哥”。这些拟亲属称谓都是对非人类的指称。

“语言的状态并不都是无意识的约定俗成的产物,在它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因子”[2]。因此,拟亲属称谓在网络背景下产生这一系列变化,是由许多文化因子所致的。以下做详细说明。

三、语用变化的成因

语言反映了社会生活,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一个特色社会中的一切,都会准确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据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对这些语言事实的整理分析,结合网上的投票,可得出网络背景下拟亲属称谓的语用变化的成因:

(一)独立性别的模糊

在性别观念中,一直存在一种本质主义性别观念,“它们将男女两性截然分开,将女性特征归位‘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性的、感情性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把男性特征归位‘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智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辨的”[3]。

1.女性地位的上升使得女性性别模糊。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一直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在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导引下,偶尔有几位女性在文学、艺术或科学中展露才华,但终未能形成主流。随着中国二十世纪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地位开始提高,出现很多女强人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但在社会的很多地方依然有封建残余,如就业歧视、婴儿性别鉴定等。“如今女人想要与男人平等,而平等的方式是把她们变得与男人相似,甚至相同”[4]。有一大批年轻女性在网络上,后来延伸到生活中,模糊原先的独立性别,用自矜之称“哥”、“爷”等自称;同样,将自己的外貌和性格与男性靠近,产生一批以男性拟亲属称谓称谓为绰号的女性,如“范爷”、“春哥”、“曾哥”等。

2.对自由和美麗的追求使得男性性别模糊。出于对自由和美丽的追求,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使用化妆品、保养品打扮自己,当今时代,女士化妆已不是一枝独秀。随着时尚潮流的到来,大多数男士也在用化妆品,这是追求健康与活力的一种表现。因此,有一大批年轻男性模糊掉原先的独立性别,将自己的外貌和性格与中性或女性靠近,产生一批以男性拟亲属称谓为绰号的女性,如“著姐”、“四姐”等。

(二)全民娱乐效果

社会正处于大步向前迈进的时代,新生事物色彩斑斓、应接不暇。生动、幽默、形象,这是与这个时代的思想活跃,物质生活的多样化,文化生活的立忆标新紧密相关的。

开放的网络平台使得网友们可以及时关注到很多表现奇异的人们,为了达到娱乐戏谑的效果,网友们追捧这些有争议的人们为网络红人,还对他们进行一系列恶搞,比如对李宇春(春哥)、曾轶可(曾哥)、郭敬明(四姐)等不符合正常审美观的明星进行恶搞,为他们起一个与性别相反而又戏谑的名号则是娱乐恶搞的第一步。又如对长期在风口浪尖上、绯闻较多的有钱人王思聪起名“老公”,将马云称呼为“马爸爸”,表面上看是网友对金钱和权利的追求,实则是一种全民娱乐恶搞的文化。

(三)对自我和他人定位的变化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进行是非判断和优劣判断的尺度,它決定人们的价值取向,指导人们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对自我价值的判断通常以压抑的形式表现,也就是说,对自身价值的评论常常是低质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即压抑的自我价值。在古代称谓语中,敬语、谦语特别多。与汉民族恰恰相反,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提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注重个人权益,争取平等的自由竞争思想意识比较强。这种注重个性、肯定个人的价值观念是西方人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独立精神[5]。这和汉民族原先的价值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进一步接轨,汉民族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念产生很大的变化,这些都使语言的应用产生变化。网络作为与世界接轨的一大窗口,中国网民受到了西方价值的影响,开始慢慢对自我进行认可,对他人表示否定。在心理上通过把他人拉下来以达到平等目的,开始成群结队、不分地位的使用表示自矜称谓“哥”自称自己,以表示其炫耀、满足与潇洒的心理。这在中国传统社会是极度不礼貌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正是由于中国网民对自我定位的提高及对他人定位的下降,他们开始大幅度使用自矜之称。

这种价值观同样使得网友们在网络上并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开始与领导、老师称兄道弟,不分尊卑把年龄小的陌生人称为“小哥哥/小姐姐”,这是对自我和他人定位的变化所致。

四、结语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而网络语言则广泛地运用于网络交际,并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在网络背景下,拟亲属称谓产生一系列语用变化,这些都反映出当下人们语言的应用情况。因此,网络背景下拟亲属称谓的变化,值得我们今后做更进一步的关注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炜妍.析流行称谓词“哥”[J].语文学刊,2010(19).

[2]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研社,2006:5.

[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87.

[4]哈维·C·曼斯菲尔德.男性气概[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8:13.

[5]肖建华.民俗语言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9.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和文化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