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通感体验”在培智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19-04-26周健明

教育界·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通感融合

周健明

【摘要】“通感”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感觉互通现象。由于培智学生的反应过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培智音乐教学中运用“通感”,能够让学生用最直接的方式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听觉是接触音乐最原始的方法,也是唤醒音乐通感最直接的方式,以听觉为基础,将视觉、触觉等其他感知觉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融入音乐,通音乐之意,感音乐之美。

【关键词】培智音乐;通感;融合

人的感觉可以分为直接接触和不直接接触两种类型。直接接触主要包括触觉、味觉等,这些感知觉的主要特性是先天的,是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形成的;而不直接接触主要包括听觉和视觉等。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先通过听觉这种不直接接触的方式接触音乐,然后进行多方面的刺激,再通过触觉等直接接触音乐相关的事物,在多感官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随着课堂的深入而逐渐加深。培智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好动,但是音乐实质上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如果把学生好动的特性利用起来,把他们各种感官调动起来,那么音乐之美便能充分显现,教学过程也会更加灵动而富有趣味。

一、听觉唤醒通感

听觉是学生接触音乐的第一步,要让学生获得真切的音乐通感体验,听觉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融入其他的感知觉,互相促进,互相调动,个人的情感才得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释放,音乐的通感体验才会更加深刻。

1.激发想象力

由于培智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低,所以将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与音乐教学联系起来,用“稚气”的语言启发学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乐趣。例如,在教唱《漱口》这首充满儿童生活气息的歌曲时,告诉学生要养成漱口讲卫生的好习惯,歌词中“抬起头,张开嘴,咕嘟咕嘟吐口水……”对于培智生来说,歌曲内容与他们起床后的洗漱息息相关,很容易联系实际,进入音乐情境。在他们听得“意犹未尽”之时,继而手拿漱口杯做表演,学生便有了音乐的意象。整个音乐体验过程完美地融合了听觉、视觉和动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集中注意力

培智学生相对于同龄的普通学生,会显得更加好动,注意力较难集中,他们在参与音乐课堂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游离于课堂之外,并出现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情况。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并不直接的强调课堂纪律,而是通过一些音乐小游戏来激发同学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尽可能地让他们专注于课堂活动,让音乐课独特轻松、生动愉悦的氛围感染学生,课堂里也不再是抽象难懂的音符,而是生动活泼的音乐游戏。比如在教唱《粉刷匠》这首歌曲时,我设计了玩“节奏刷墙”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刷墙”的律动中感受音乐节奏。我唱“我是一个粉刷匠”并做出粉刷墙的动作,这时学生就拍手打出XX XX︱XX X︱的节奏,这时学生的眼、耳、脑、手都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他们的身体协调性。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当游戏融入音乐教学时,学生自然也会跟着游戏融入音乐,他们的各个感官系统和记忆力都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音乐游戏《扳手指》,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小手,掰一掰手指,“小朋友,小朋友,伸出小小手,一二三四五,变个小拳头。”从大拇指到小拇指握成一个小拳头,学生边唱歌曲边扳手指,接着在唱“小朋友,小朋友,伸出小拳头,一二三四五,变个小小手”,再从小拇指到大拇指慢慢张开变成小手掌。在这个从张开手到握成拳头的交替变化过程中,同学们学得不亦乐乎,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学会了歌曲又锻炼了手指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发展记忆能力

音乐的记忆能力是形成听觉能力的基础之一。试想一下,如果学生没有对音乐节奏感(比如“拍手频率”和“重音变化”)的记忆,他们怎么去体验并将音乐的节奏和节拍表现出来,并体现出各节奏和节拍的差异性。《过新年》这首歌曲情绪欢快热烈,洋溢着过年的喜悦之情,配合歌词“咚咚咚咚锵”“咚锵咚咚锵”,节奏十分强烈,并且节奏型都是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节奏鲜明,同学们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不断地巩固节奏,为他们一拍一次的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听为本,调动感官,综合通感

人的感觉是听觉、视觉、触觉等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在听觉良好运用的条件下,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其他感官,发挥通感的综合作用,做到手脑并用,视听相通,口音协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通感体验也将会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由于培智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且个性鲜明,很容易出现不善表达或者是不知道怎样采用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时,运用各种感官来表现音乐就成了最适合学生的表达方式。比如可以鼓励学生用看得到的色彩来表现出音乐的情绪:当学生在听到《太阳出来喜洋洋》时,可以用红色等暖色调来表现欢快的情绪;当听到《二泉映月》时,可以用灰色或黑色来表现悲伤的心情等。再比如,学生可以用画出来的曲线来表达音乐的走向:当听到《八只小鹅》时,小鹅从屋子里出现了,声音越来越大,学生可以画出声音线条越来越高,当小鹅出去玩了,越走越远,学生可以画出声音线条越来越低,从视觉和听觉上一起来感受声音的变化。整个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多种感官来感受音乐的变化,再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再次聆听相同的音乐时,乐曲的情感便会了然于心。

《小蚂蚁搬米粒》是一首典型的情节性较强的歌曲。一粒米,一只蚂蚁是搬不起的,需要蚂蚁们互帮互助才能搬进洞里,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课的开始用“蚂蚁传递信息”的节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歌曲中的数板,在喊口号的过程中让学生练习 “嘿哟嘿哟”的号子声,让B类学生也融入音乐课堂,最后的歌曲表演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唱歌的兴趣,在合作表演中学生也能体会小蚂蚁团结互助的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人都参与了进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各个感知觉得到了充分的融合,整个通感体验过程既深刻又充满了人性化。也正是这种简单又朴实的通感体验反过来对音乐教学产生了良性影响,为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過实际课堂的尝试,我更加坚定,充分发挥好感觉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感知,学生对音乐会更加敏感。综合通感作用,调动多种感官,可以让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刻,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培智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以达到通音乐之意,感生活之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梁华. 构筑音乐通感体验的实践与感悟[J]. 江苏教育,2017( 05):49-50.

猜你喜欢

通感融合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