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97)星状神经节埋线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5例※

2019-04-25李亚妮杨才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肝郁

李亚妮 杨才德

(1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

(上接第7期)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大便稀溏或如水样,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腹痛腹胀、肠鸣纳呆。肠易激综合征无特异性症状,但相对于器质性胃肠疾病,具有一些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病程长但全身健康状况不受影响;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本病多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老年体弱、大病久病之后的脏腑虚弱等有关。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相关,脾失健运是关键。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其发病率日益增加,常常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门诊及住院患者70例,全部患者均由专科确诊,排除器质性病变,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观察组男 13例,女22例;年龄23~52岁;病程6~10个月。对照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25~50岁;病程6~13个月。2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⑴诊断标准: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以症状学为依据,诊断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推荐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IBS罗马Ⅲ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 d出现症状,合并以下两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以下症状对诊断具有支持意义,包括: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每日排便多于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干粪球或硬粪,或糊状粪/稀水粪);③排便费力;④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排黏液便以及腹胀[1]。

⑵中医辨证要点[2]:主症:反复或交替出现的腹泻、便秘伴腹胀、腹痛及大便性状异常。

脾虚湿滞:腹痛隐隐,大便时溏时泻,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肝郁脾虚: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发作多与情绪相关,平素急躁易怒,善太息,或两胁胀满。舌淡胖有齿痕,脉弦细。

脾肾阳虚:晨起腹痛即泻,腹部冷痛,得温痛减,腰膝酸软,纳差。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脾胃湿热: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肛门灼热,烦渴欲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肝郁气滞: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遇情志不舒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肠道燥热:大便秘结难下,少腹胀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确诊者;②此次治疗前未接受其他治疗者;③配合相应检查并积极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1.4.1 观察组 取穴主穴:星状神经节、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三阴交、足三里[3]。配穴:脾虚湿滞配脾俞、章门;肝郁脾虚配太冲、期门、公孙;脾肾阳虚配肾俞、神阙、关元;脾胃湿热配内庭、曲池;肝郁气滞配肝俞、行间;肠道燥热配合谷、曲池。腹胀明显配中脘、内关;腹泻明显配关元、神阙、公孙;便秘明显配支沟、照海;情绪症状明显配印堂、神庭、神门。

操作:①星状神经节: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以穿刺右侧星状神经节为例。体位:患者常取仰卧位,使枕部与背部处于同一高度或将一薄枕置于双肩下,使头尽量后仰,以充分暴露颈部。面向上方,颏部抬向前。口微张开以减小颈前肌张力,且易触及第6颈椎横突。操作者应位于病人的右侧。方法:术者戴无菌手套,术区碘伏常规消毒,选用3.4 cm长7#埋线针刀,线体用2 cm长4-0的PGA或PGLA线体,术者左手拇指与四指分开,四指紧靠于患者颈部,做卡颈动作,拇指轻轻触及皮肤,右手持针,刃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垂直,拇指与针尖同时向下移动,拇指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触及颈动脉搏动,确认已把颈动脉控制在指腹下,继续向下移动,当到达C6横突前结节时有明显抵抗感,右手向下快速突破,直达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退针0.2 cm,右手持针固定不动,左手拇指轻轻抬起,旋转埋线后出针,术毕,压迫针眼止血,创可贴贴敷针孔即可[4]。②普通穴位:毫针常规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也可加用灸法。

1.4.2 对照组 取穴:除无星状神经节外,其余同埋线观察组穴位。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三阴交、足三里。配穴:脾虚湿滞配脾俞、章门;肝郁脾虚配太冲、期门、公孙;脾肾阳虚配肾俞、神阙、关元;脾胃湿热配内庭、曲池;肝郁气滞配肝俞、行间;肠道燥热配合谷、曲池。腹胀明显配中脘、内关;腹泻明显配关元、神阙、公孙;便秘明显配支沟、照海;情绪症状明显配印堂、神庭、神门。

操作:毫针常规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也可加用灸法。

1.5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且无复发;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部分好转;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及治愈率使用卡方检验,数据由专业人员处理。

2 结果

观察组35例患者中,痊愈 28例,占80%;有效5例,占 14.29%;无效 2例,占 5.71%。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35例患者中,痊愈21例,占60%;有效6例,占17.14%;无效8例,占22.86%。总有效率77.14%。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星状神经节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穴位针刺治疗。

表1 2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外界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人群数量不断增多。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其腹泻最为常见。患者以中青年居多,老年人初次发病者少见。发病年龄多见于 2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有家族聚集倾向,常与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并存伴发。这种肠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带给患者较大的生活压力。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泄泻”“便秘”“腹胀”等范畴,病位虽在肠,但与肝、脾关系密切,病久及肾。病机特点为肝牌不调,肠道通降失常。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依靠相关临床症状与体检排查。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通过相关的研究和资料显示,可能是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调控异常、炎症和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医通常以辨证论治为主,针药结合,采用疏肝、健脾、和胃之法;西医以药物治疗为主,通常有解痉剂、肠道菌群调节剂、止泻剂如洛哌丁胺或复方苯乙哌啶、通便剂首选半纤维素或渗透性泻药等。而星状神经节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中枢神经作用和周围神经作用两方面:中枢神经作用是其通过调节丘脑维护内环境的稳定机能而使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持正常;周围神经作用是由于节前和节后纤维的功能受到调节,分布区域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的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痛觉传导也受到调节,且周围作用一直被用来治疗头颈部、上肢、肩部、心脏和肺部的一些疾病。运用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其产生的长效机制疗效更佳。除常规治疗外,应嘱咐患者平时注意生活及饮食规律,避免敏感食物,避免过量的脂肪及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酒精等,并减少产气食物(奶制品,大豆,扁豆等)的摄取。高纤维素食物(如麸糠)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对病人进行耐心的解释工作,具体包括心理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等,对于有失眠、焦虑等症状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调畅情志,适当运动锻炼。

此次临床观察表明,星状神经节为主穴位埋线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其产生的长效机制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很明显的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星状神经节肝郁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肝星状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The Six Swans (II)By Grimm Brothers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
求星状多边形的内角和
甲泼尼龙与神经节苷酯治疗急性脊髓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