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式膝下点状缝扎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伴踝部溃疡的临床观察

2019-04-24景仕友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踝部点状腿部

景仕友

(海安孙庄医院,江苏 海安 226600)

大隐静脉曲张是普通外科中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内侧浅静脉如蚯蚓状迂曲扩张,晚期有小腿肿胀、皮肤色素沉着、慢性湿疹和慢性溃疡,经久不愈[1]。传统的剥离手术切口较长较多、恢复较慢、影响外观,疗效不尽如人意。近几年来,我们采用小切口抽剥和点状缝扎的改良术式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伴踝部溃疡,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外科于2015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静脉曲张,严重糖尿病、出血性疾病、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35岁-79岁,平均(61.5±7.1)岁;病程2年-17年,平均(6.5±3.2)年。下肢皮肤慢性湿疹23例,踝部溃疡8例。按数字表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具可比性(P>0.05)。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做好记号,将踝部溃疡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后用无菌敷料包裹;均选用硬腰联合麻醉。①观察组:在患侧卵圆窝下方作长约2 cm-3 cm的斜行切口,切开各层后解剖出大隐静脉并提起,逐一解剖出近端的全部属支,高位结扎后抽剥出大腿段的静脉;膝关节以下曲张的静脉予以点状缝扎术,用4-7丝线从曲张静脉一侧进针,紧贴血管从其深面绕过,从血管另一侧出针,将一粒小“花生米”置在表面后打结收紧;由此向远端每隔3 cm-5 cm在静脉曲张显著处缝扎,弹力绷带自足向上加压包扎至股部3天,术后7天拆除缝扎线。②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方法,大腿部静脉抽剥后,小腿部予以逐段剥除。术后常规防治感染和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指数(VAS)、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率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以Mean±SD和(n,%)表示,组间用t和χ2比较。代入SPSS 19.0软件中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指标的比较(Mean±SD)

2 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率等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大隐静脉是人体最长的浅静脉,管腔内有9对-10对静脉瓣,并有交通支与深静脉交通。一些长期从事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者和遗传因素导致静脉壁软弱、静脉弹性减弱、瓣膜功能减退或关闭不全、浅静脉内压力升高时,深静脉的血液反流入浅静脉内,导致大隐静脉曲张[2]。并发症有小腿肿胀疼痛、皮肤色素沉着、脂质硬皮病、慢性湿疹、部分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大出血;还常可引起血栓形成,伴有感染性浅静脉炎和静脉周围炎;踝部及小腿部局部皮肤破损后,形成慢性溃疡,常因局部血供减少、营养不良而经久不愈,治疗非常棘手,甚至需要截肢。

传统的治疗以大腿部抽剥、小腿部分段剥除手术为主,疗效较好,但手术切口多、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手术创伤大,易并发创面感染和皮下血肿,恢复相对较慢。近年来的激光、射频、微波和硬化剂注射等新方法,基本原理是将本需手术剥除的静脉闭合,达到阻断静脉血液倒流的目的,但技术尚未成熟,费用较高、容易复发、溃疡愈合较慢。改良式术式是先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大腿部主干抽剥,小腿部曲张迂回的静脉予以点状缝扎、局部压迫的方法。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无菌手术,但由于患者的踝部周围并发慢性溃疡,是一个感染灶,在小腿部予以点状缝扎,而无手术切口,避免了溃疡感染灶对手术的影响[3]。因为点状缝扎未将小腿部浅静脉全部剥除,小腿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液供应并不受影响,由此显著缩短了踝部周围慢性溃疡愈合的时间。同时因为手术变得简单易行,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减轻了手术带来的创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加快了恢复速度、外形美观、也缩短了手术时间。

综上所述,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取高位结扎联合点状缝扎的改良术式,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但未增加手术并发症,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外形美观的手术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踝部点状腿部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高级篇)
某住宅楼的混凝土点状爆裂原因分析
分体式腿部气动按摩装置设计
浅谈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描述
转动脚踝降血压
脚下放靠垫睡觉更解乏
脚下放靠垫睡觉更解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