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基底

2019-04-23刘学勤

文教资料 2019年8期
关键词:自由人人才培养

刘学勤

摘 要: 基于什么样的理念,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探讨人才培养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当下,对这一核心问题的回答,已触及教育的“工具化”理念。这种教育理念的最大问题在于将人等同于工具,忽视人的多元发展。高等教育应该有自主自足的意识,应该有自己的理念坚守。我们的教育始终要坚守的理念,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自觉的人。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工具化 自由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改革的现实任务,越来越聚焦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否能与时俱进,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有很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而且可以预见,未来还会不断涌现更多新形式新方法,但仅仅在形式和方法上认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不够的,更需要从根基上、从高等教育的根本价值理念上思考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及方式,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能力、全面的素质结构①。从其构成要素看,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制度和评价。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处于中心地位,决定着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也就是说,基于什么样的理念,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在当下的中国高校,对这一核心问题的回答似乎越来越趋向于从教育工具化之理念寻找答案。而这种趋势正是对教育根本要旨的背离与反动,值得批判与反思。

一、关于人才培养的“工具化”

高等教育需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应有的题中之意。但是,在功利主义和效益至上主义的影响下,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表现出一种完全顺应市场,以企业的需求为唯一导向,过于注重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工具化”取向。中国进入21世紀以来,特别是成功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迎来蓬勃发展的大潮,高等教育随之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所强调的供需关系、效益为先、效率至上等经济原则,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发展。一些高校中出现了如“为市场培养人才”“校企结合”“把企业搬进校园”等商品化和工具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这些理念,似乎都把注意力转向顺应市场需求,突出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适应企业生产效益需求,事实上是把学生培养成迎合市场和企业效率需求的工具,而弱化甚至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数量”“效益”“效率”成为事实上支配教育的主导价值观②。

这种人才培养理念看上去似乎挺有道理。学生毕业之后始终得找工作,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为企业所用,不能为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那这些学生有什么用?国家每年投入那么多经费给高等教育,不就是要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吗?也就是说,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种教育理念的回答就是,培养出来的人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效益的提高。

但这种教育理念经不起深究。如果高校只是为了培养被企业所用,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学生,那么这些学生跟那些同样能被企业所用,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机器之间有什么区别?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出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依“工具论”培养出来的人才,充其量只是教育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整齐划一却缺少创新,纵然是将来走向社会,这些被工具化的人才只能成为社会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缺少思想,更没有感情③。“人是目的,永远不能把人当作工具来利用”。康德的这一哲理名言对于今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说没有过时,相反,振聋发聩。

应该说,经济生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人会否认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但问题是,人不能也不仅仅是经济人。人作为丰富而多元的存在物,还有其他不同身份,还有多元的价值追求。而这些身份和价值追求不能也不应该简单化约成经济效益。除了经济人外,我们还是政治人,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还是道德人,会思考善恶对错、是非曲直;还是艺术人,会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还是情感人,渴望爱与被爱。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基底——人的教育

人们对美国政治哲学家桑德尔笔下的那个以市场价值主导一切的美国式社会应该并不感到陌生,市场和市场价值观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主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买卖的逻辑不再只适用于各种商品,随着整个社会的逐渐商品化,商业社会的运作规范,极其强势地入侵和摧毁其他领域的自主性,一切活动最后只剩下工具价值——以能否促进经济效益为唯一衡量标准。政府,医院,甚至学校,这些原本只为促进公共利益的机构,都要看它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庞大的市场。我们今天之所以讨论教育的商品化问题,是因为一个人所受的教育都会真实地反映这个国家的未来,什么样的教育就产生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教育不应沦为商品,学校不应沦为制造经济效益的工厂,教育就自身而言就有着其他更深层更值得重视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并不相容于市场逻辑和商品逻辑。高等教育应该有自主自足的意义,应该有自己的理念坚守。

所谓教育育人,首先应保障具有自然属性的人以正常的轨迹成长,赋予其自然的成长空间和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再者,是通过传授已有的知识,使其至少掌握必要的技能,立足于社会,确保自我生存,人格得以独立;再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使其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贡献,在贡献的同时成就自我,从而寻得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是成就人。“失去了‘人的存在奠基的教育,只能是无根的教育。无根的教育如同大厦之建于流沙”④。教育的根本在人,“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所谓高等教育,巴尼特在对西方代表性的高等教育理念进行“概念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理念是以自由教育形态呈现的“解放”理念。“高等教育本质上体现为一种自由观,抑或按我们今天的说法,体现为一种解放的教育观”⑤。进而言之,高等教育就是解放人的教育,即通过教育把人从庸俗、偏见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因此,高等教育始终要坚守的理念,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自由发展”的人。所谓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强调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显然不是指人能不受任何外在限制,可以无限制无约束地为所欲为。而是在教化之后的更高层次的觉悟。要达到此一境界,显然要依赖教育⑥。它更接近于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高等教育之所以“高等”,体现在高等教育能把学生推进到对自身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理性层面,说到底就是挣脱种种或愚昧或封建或迷信的条条框框对思想的束缚和对人格的侵蚀,不断对人是什么、人该怎样活着、该怎样获得更好更有意义这些根本问题做出思考、反省和批判的人。

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有思想,能思考和反省。人的高贵就在于这种自我反思意识和价值意识。这种意识越得到发展,人越自由。而人越自由,才越能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越能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无限可能,越能对既有制度做出反思和批判,社会才越多元丰富和健康。大学教育可以有其他的目的和功能,但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实在应该视如何培养出具备独立人格和反思意识的自由人作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因此,高等教育的坚守就是在坚守人的价值,通过教育彰显人的价值与尊严,解放人、成就人,培养自由发展的人,而不是把人教育成为“工具”。此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始终坚守的理念基底。

注释:

①朱海灵.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22).

②李长伟,徐莹晖.功利主义教育目的与人的工具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9).

③王建.高等教育工具化现象及其对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27(5).

④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⑤[英]罗纳德·巴尼特,著.蓝劲松,主译.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⑥李培根.让学生自由发展——也谈教育的目的[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

猜你喜欢

自由人人才培养
排球比赛中“自由人”的作用
排球比赛中合理使用双自由人战术分析
论自由人联合体与公平正义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浅谈排球比赛中“自由人”的作用①
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