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亲子互动体验的儿童家具设计初探

2019-04-23朱红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2期

朱红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八零、九零后为人父母,他们承载众多的工作及生活压力,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日益减少,加之电子产品的无限普及,父母、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与日俱增,亲子关系进一步呈亚健康化发展。然而孩童时期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有效的亲子互动将促进儿童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家庭是亲子互动活动发生的必要空间载体,家具是伴随儿童生长时间跨度最长的家居用品,由此,本文以儿童家具为研究对象,从加强亲子互动体验的角度出发,寻找全新互动体验式儿童家具设计方法原则,使其适宜于儿童人机工程学和体验感,能够创设亲子互动情境,为儿童及其家长创造美好回忆。

关键词:亲子互动;互动体验;互动家具;儿童家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TS66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173-02

一、概念解析

(一)亲子互动与互动体验

亲子互动指的是父母与子女间发生交往活动,是亲子关系的动态展示。互动体验,“互动”意思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交互行为。不同领域对“体验”有不同释义,但也有一致的本质解答,可总结为:认知主体亲身处于某种环境、经历某件事,通过自身切实去看、去创造、去感觉而学到知识技能、或取得独特的审美感悟,这个过程即可称之为体验。本文“互动体验”概念即是对互动体验设计展开释义。谢佐夫曾对体验设计定义:“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由此,推导出互动体验涉及三大关键词:“舞台”、“道具”、“布景”,以及三大参与主体:人——产品——环境,这三大主体构成互动体验系统,其旨在于增强主体问的交流与互动,形成人对产品及环境的解码和体验活动。

(二)互动家具设计

是指将互动体验理念机动的融入到家具设计之中,综合考虑人一家具一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以家具为物质载体,使三者间发生交流与沟通,最终构成完整的互动行为,是对传统家具的二次设计。

二、国内亲子互动现状分析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首次产生的社会关系,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如今,八零、九零后己成为幼儿父母主体,这一群体的父母较之以往呈现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且多为在职工作人员。他们拥有不同以往的开放和先进性,文化水平较之以往年龄阶层的父母有极大提升,能够意识到亲子互动的意义,与孩子问的互动频率有所增加,互动形式与内容也有所丰富,这是为增进家庭亲子互动提供契机。但同时,受限于社会角色新定位、社会压力、欠独立性等性格弱点影响,这批父母在亲子关系中也呈现不同程度力不从心,最为显著的就是,工作较为繁忙、对父母依赖性大,常将孩子全权交予父母看护,将养子育子重任转交给父母,这种情况致使亲子互动减少,亲子关系日渐疏远。另外,这批父母常倾向于将各类电子设备应用于亲子互动中,初衷是借助电子设备增加与孩子的互动,让孩子接受更直观生动,更现代化的教育,但事与愿违,孩子同父母一样,逐渐对电子设备产生依赖,导致父母与孩子问互动形式单一、疏于沟通,繁杂的网络信息资源对于无信息辨识能力的孩子而言,也将最终导致孩子身心亚健康化发展。

三、国内儿童家具设计现状分析

随着家庭生活品质提升,父母对儿童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儿童家具需求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阔。早期家具市场普遍存在“儿童家具设计即袖珍版成人家具设计”的认知误区,但随着儿童家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设计日益专业化、人性化。

当下,儿童家具设计理论研究方面,较为前沿的是学者们基于柳冠中先生的“设计事理学”理论提出:包括儿童家具在内的家具设计不能只关注表象“物”的设计,而更多需要对“行为”展开探析,将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这为儿童家具设计提出新思考。而在大众认知与设计实践方面,儿童家具设计仍多停留在对設计对象‘物”之设计层面,譬如绝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儿童家具安全性、环保性的考量,对其色彩、功能等设计要素的考量都在其后,更难顾及到家具互动性、参与性等“行为”要素的影响,这也最终导致市场上儿童家具设计一直停留在对“互动、体验、参与”等家具“行为”设计的浅层理解。

四、亲子互动体验式儿童家具设计的意义

前文提到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关怀,但国内亲子互动普遍存在亲子互动方法不当,形式单一,亲子关系疏远等问题,家具作为陪伴儿童生长周期最长的家居用品,为改善亲子关系提供契机,但前文也己分析当下儿童家具设计发展的局限性。基于这样的社会现状,本文提出将亲子互动体验的设计概念融入到儿童家具设计之中,用设计解决问题,通过亲子互动体验式儿童家具的设计,缓解社会普遍性家庭亲子问题,增强亲子互动、推进亲子关系,为儿童及其父母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亲子互动体验式儿童家具设计以亲子关系为纽带,以家具为互动媒介,在儿童使用家具的过程中,父母充分参与、引导,创设有效的亲子互动情境,与孩子形成互动体验,形成亲子教育,辅助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基于亲子互动体验的儿童家具设计原则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工业设计家唐纳德·A·诺曼(DonaldArthur Norman)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中将人对事物的认知和设计目标结合,指出设计有三种水平:本能水平设计(外形)、行为水平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和反思水平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本文将基于儿童家具设计的角度,对这三个水平层面的设计进行一定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亲子互动体验式儿童家具设计原则。

(一)外形印象情感认同化与深刻化——本能水平互动体验设计

人们对一事物最直观的感受受影响于事物的外形因素,包括造型、色彩、材料质感等,人们在观看、闻嗅、触摸这些因素的第一时间对事物产生喜恶之分,形成接触事物的第一感觉,这也是人们的直觉本能。这一层次的感觉先于思维意识出现,是调动人与事物情感体验的第一要素,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儿童家具设计中首先要关注本能水平的设计。

从造型形态方面来讲,儿童思维方式以具象形象思维为主,对感性形态更为偏爱,面对不熟悉的抽象图像儿童常将其与具象实物联系起来识记,因此,在儿童家具造型形态设计中应考虑从儿童熟悉的事物出发,将其特征进行夸大化、拟人化处理,将其外部形态进行去繁从简化、轮廓分明化处理,以此迎合儿童心理,激发儿童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获得情感认同;

从色彩方面来讲,儿童色彩感受力发育还不够完全,单纯性色彩更能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和感受,多数儿童偏爱单纯、明快、鲜艳且对比强烈的色彩,他们会因此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因此儿童家具色彩设计需要以此为依据,在色彩上使儿童产生情感共鸣;

从材料质感方面来讲,不同材料激发儿童不同感受,儿童通过触碰不同材质,获得真实而深刻的体验效果,产生对事物的初步情感。

所以,儿童家具材料选择应满足儿童亲近自然的情感诉求,注重自然环保性,使得儿童在使用家具的互动过程中,建立起对物质世界的健康情感,形成真实稳定的视知觉及触觉系统。

(二)功能合理性与人机交互性——行为水平互动体验设计

这一水平层面的设计关注操作,与人的行为休戚相关,强调设计需要具有效率,能够带给人乐趣。体现在儿童家具上,就是设计要以儿童的行为为设计焦点,致力于创造易用且令人愉悦的家具作品。

具体而言,亲子互动体验式儿童家具设计首先要遵循功能合理性原则,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以适宜的尺度、愉悦的色彩、良好的材质触感等满足儿童及家长的基本使用需求。

其次要考虑人机交互性原则,人机交互关键在于实现家具易用性和娱乐性。易用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关注儿童这一特定年龄段所持有的不健全的理解力、认知力及活动行为操控力,适当简化家具结构与功能,便于儿童使用、搬动、拆装等。

二是发挥家长成熟的引导力与操控力,陪同儿童参与家具使用与体验,辅助完成完整的亲子互动体验行为目标;娱乐性体现在释放儿童玩耍天性,培养儿童注意力与创造力,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可通过增强儿童家具亲切自然性、可成长性、可创造性、可操控性等来提升使用者心理满足度,使儿童及家长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用户信息符号针对性与情境带入性——反思水平互动体验设计

反思水平层面的互动体验设计,是对用户深一层次意识活动的研究与设计,强调信息、文化、产品寓意及其用途对于用户(儿童和家长)的意義,要求在家具设计中融入情感与文化内涵,贴合用户感受与联想,引发情感共鸣,最终在家具与用户问建成互动体验的纽带关系。要想实现用户信息符号针对性与情境带入性设计,需要设计师转换思维,对儿童特有的形象思维与孩童文化作出合理反映,譬如儿童喜欢卡通、动物、童话或神话,儿童喜欢游戏,喜欢模仿或角色扮演等诸类信息,都是儿童用户的文化和信息符号,设计师需要捕捉用户信息符号,兼顾家长角色定位,以此为设计依据展开针对性、叙事性儿童家具设计。情境带入性强调的是家具的表达功能,赋予家具一定的主题性,由此营造特定的空间氛围。儿童用户通过自我感知感受家具外部形象,在家长引导与参与之下,体验家具使用行为,产生与家具环境的互动,进入到极具代入感的以互动体验儿童家具为主体的虚拟体验式情境空间,这一水平层面的互动体验设计能够唤起使用者情感共鸣,为使用者创造深刻的家具使用回忆。

六、结语

在儿童家具设计中融入亲子互动体验的概念,意在打破家具即工业产品的传统定义,赋予家具情感与体验回忆,重视家长在家具使用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使家具成为儿童玩伴,更成为增强亲子沟通互动的介质。由此促发亲子情感共鸣,创造亲子美好回忆,实现儿童全面发展。最终亲子互动体验式概念的植入也将为儿童家具设计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