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中视觉语言的应用研究

2019-04-23李卓谦王艳敏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视觉语言文化传播新媒体

李卓谦 王艳敏

摘要:本文在现代视觉艺术和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设计理论、美学理论和新兴文化理论来论述在新媒体中视觉语言的应用。

关键词:新媒体;视觉语言;融合;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159-01

一、视觉语言与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视觉语言,这一词源于英文“Language of Vision”,在包豪斯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视觉语言”是设计艺术实现视觉传达的设计语言,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它们是构成一件作品的基础。相当于建一栋房屋所需要的砖、瓦、水泥、钢材等等。也类似于文字语言中的字和单词。设计原则包括:布局、对比、节奏、平衡、统一。它们是艺术家用来组织和运用基本元素传达意的原则和方法。艺术家根据各种各样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和表现形式(雕塑或是绘画、具象或是抽象等等),运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能够传达特定信息的图像。

新媒体,英文称New Media,又称“第五媒体”。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如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因此,新媒体亦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二、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之美

新媒体艺术称其为艺术因其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视觉语言表达形式。它的语言形式是非物质的数字化的虚拟存在、图像化的视觉思维转化、在线网络虚拟空间的交互性审美、游戏世界的自由化个性化审美、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的整合并用。

现代艺术家们在更加熟练地使用传统视觉语言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又在科学技术的开发引导下,开始使用声音、光影、电流和信息等一系列的新型媒介。例如现在普及的在线网络交互性虚拟空间,新时代的设计师们通过图像、声音、虚拟环境等各种表现方法,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的支撑下,利用网络空间的连结性和交互性,充分的融合了艺术与科学、虚拟与现实,由此发展出了一中里程碑式的艺术表现形式,由光影、时间、运动、与视觉、听觉、触觉相配合的新型感官空间,创造了一种开拓历史的互动艺术。

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设备的普及,使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新媒体技术带来的“触觉”体验。而这里的“触觉”一词,需要与视觉配合才能产生各种情态的互动体验,人们使用手指去触摸屏幕来进行操作和接收视觉信息,实现人与移动媒体界面的有效互动。随着触控感应、重力感应、方向感应等人机交互技术的愈发成熟,数字终端设备的使用感更加优良,这使人们能够在操作中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人们享受着通过手指在各种创新界面与显示屏所产生的互动体验,享受着屏幕中视觉语言形式、美感丰富变化所带来的快感,因此,更加完备的触摸技术、知觉感应技术等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播的意义与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使视觉语言的表现实践对新兴科技充满偏爱与激情。新媒体的发生与发展极大的开拓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渠道,并不断充实着新媒体艺术的延伸与应用。新技术的發展跃进,使视觉语言和设计思维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为设计师开发了更广阔创作空间和平台。我们现在所呼吁的是一种更加反思自身学科的设计实践,所提倡的是加强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不再是独立的创作与单一的表达形式,更注重跨学科性,对作品的交互体验、行为和文化内涵更加关注,从而扩大设计的社会影响范围。因此,设计是有生命的,是动态的,视觉语言就是其核心所在,其传达的意义旨在: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对感知、文化和科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去不断创造性的美化人类的生活。

猜你喜欢

视觉语言文化传播新媒体
谈安瑟伦基弗作品中的材料应用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