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的成长从阅读开始

2019-04-23朱连仲

江西教育A 2019年3期
关键词:读书孩子学生

朱连仲

在学校里,要教育管理好学生,必须从人的根本上做起。读书,读适龄的好书,是根本的根本。

现代社会,娱乐至上、网络无极限,许多面向儿童的科技产品雨后春笋般被开发出来。这些东西新鲜好玩,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开始减退甚至消失。对于处在学习知识黄金时期的孩子来说,失去承载着绝大多数知识的传统书本的滋养,无疑会对他们的初始知识积累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我曾经带过的某班,一共有45个学生,主动要求父母买书或到图书馆借书的竟然一个都没有。常常看见他们一下课便进入打闹状态,几乎没有人能安安静静地读点文字书;偶尔有很认真看书的模样的,那些书却是漫画、游戏,甚至是“死亡笔记”等消遣甚至荒诞的低俗读物。

五年级的学生,识字已经突破2500个,为什么还整天对低俗读物痴迷呢?问问别的语文老师,也常有同样的困惑。很多家长也为这样的事情头疼,有的家长就问我:“朱老师,孩子就是不喜欢读书,怎么才能让他喜欢读书?买什么样的书他才愿读?”

学生的行为让我忧虑,家长的无助又让我感到深重的责任,我决心想方设法改变这种局面。

一、课内外结合,于不经意处提供书目

学了《草船借箭》一课,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如果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和生性多疑的曹操调换一下位置,曹操会用什么办法去向诸葛亮借箭呢?有了这个问题,学生兴趣大增。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时,我顺势引导:“要不然,去试着读读《易中天品三国》吧,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结果马上就有18个孩子去买了那本书。那段时间,教室里简直成了一个“三国论坛”。

学生读书的兴致高了,肚子里的知识也随着丰富了。之后我举行了一个小活动:请你把你知道的三国经典故事告诉我。学生说,我写,桃园三结义、华容道、三顾茅庐、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水淹七军、三气周瑜、败走麦城、过五关斩六将、大战长坂坡等等,我写了满满一黑板。读书带来的喜人效果是我自己当初也不曾想到的。

还有一次,学生璇的爸爸给她买回了一块佩玉,因为班里有几个同学也戴玉,所以孩子们都在谈论谁的玉好。我灵机一动说,谁的玉也不如贾宝玉出生时从嘴里带出来的玉好。学生都很惊奇,纷纷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因为那块玉上刻着《红楼梦》这个故事呀!学生一听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非得让我讲讲是怎么回事。我没有立即给他们讲,继续吊他们的胃口:“还有比这更神奇的呢,林黛玉还是一株仙草变的!”看看孩子们到了非知道答案不可的地步,我继续“挑唆”:“我也不知道,去买本青少版《红楼梦》自己找找答案吧!找到了可别忘了告诉我。”不久,班里又掀起了一股“红楼”潮。

一段时间之后,懵懵懂懂的孩子们竟也能用自己懂得的语言把“红楼”诠释得有板有眼了。有的对《红楼梦》中每个人物的名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根据班里每个同学的特点给他们起别名;有的开始背《红楼梦》中的诗词并作“飞花令”;有的知道了“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影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的;甚至还提出了红学专家也在研究的极为深刻的问题——“秦可卿的原型到底是谁?” 当经过对小说媒介的抽丝剥茧显露出历史真相时,谁也不会想到五年级的孩子竟然把爱好的触角伸到了如此高深的领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的实践印证了这个道理。

当然做好这件事的诀窍就在于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不失时机地引导,并有始有终地评论总结。其实只要有心,引导学生读书的契机俯拾皆是。

二、设立奖励机制,培养读书兴趣

在企业,奖罚制度对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我觉得对学生也会很有效果,但是我这里主张的是只奖不罚。我规定,凡是自己主动背过一首古典诗词曲的,视其长短给予加分;复述一个故事或一本书的内容并能谈谈读后感的,視文章长短、复述的流利程度和感受的深刻程度酌情加分;一学期评选一次“读书小博士”,学生根据积分自由选择奖品。

实验开展一年来,我自己掏钱为学生买了不少奖品。比如各种课外书,各种文具、玩具,还有小鸡、小白兔等小动物。我的宗旨是:你要个浅,我答复你个满。一学期奖励不过花一百元左右,却能带来如此高的读书热情,岂不是非常经济划算的事情?

三、落实每天10分钟的“强制”读书时间

给学生一个强制的读书时间,足以表明老师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这是保证孩子们坚持读书的一项必要措施。

我每天都有两三节课,总有一节课的10分钟可以拿出来读点课外书,这与完成教学任务并不冲突。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本身也不过都是些“媒介”而已,而大语文教学观就是要求我们以媒介为载体把文学的视野拓展到每一个角落,只要适合学生就好。

现在,只要哪天忘了安排10分钟读书时间,马上就会有孩子提醒。“10分钟读书”已经成了他们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联手家长,创造读书机会

学生威从小就迷恋各种枪、炮、车,对这些东西简直喜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组装枪、炮、车以及玩各种枪战游戏上。看到他的爱好范围如此狭窄,我和他的父母商量决定:由我提供书目,他父母买书,然后由我找机会“奖赏”给他,他看完一本讲给我听后,再换他父母给他买的、由我出手奖赏的第二本。一学期以来,威已经看完了包括四卷《福尔摩斯探案集》和《海底两万里》等在内的11本书。看着自己孩子的明显进步,威的妈妈高兴地说:“朱老师,也不知道怎么感谢您,这11本书儿子看完了就送给你们班的图书角,让更多的孩子看吧。”

举手之劳,也有如此大的收获。您瞧,心的力量有多大!

五、老师与学生换书看

尽管我家境并不富裕,但我比较舍得花钱买书。丈夫说我是购书狂。的确,仅是《读者》,从1997年开始订阅,到现在已经20余年了。各种版本的中外名著也有好几套,再加上订购的各种教育教学刊物,书橱就占据了我们家的“半壁江山”。

因此,我会经常找些适合孩子看的书与他们交换着看,比如我拿一本小小的《草房子》就换得了晓慧的《毛泽东传》;拿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换得了喜鹊的《平凡的世界》。为了促进流通和保护书籍,我们还郑重地规定了还书期限和破损之后的赔偿办法。

书非借不能读也!读书换书、换书读书,真是其乐也融融。

六、搭建“跳蚤市场”,让学生学会淘书

搭建“跳蚤市场”平台,是我们每学期都要开展的一项传统活动。在这个开放的市场,孩子们尽情地寻书、问价。为了赢得一个好价钱,需要事先对拟出售的书作充分的了解,只有读懂读透,才能理直气壮地向购买者宣传手中书的魅力和价值。每次开展这个活动之前,我都会提前一个月告知,好让孩子们多读多看自己家的书。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冠军头牌“最佳推销员”和“最佳朗读者”。

现在我班上的孩子看书已经蔚然成风,从已经能自觉早读到“小小新闻发布会”上精彩的新闻发布;从辩论会上的旁征博引到“小记者招待会”上有力的提问;从越来越高的作文水平到对其他学科理解能力的同步提高……我最忘不了的是平时作文最差的宁同学都写了这样一个句子:“秋天到了,树叶有红的,有绿的,有黄的,各种颜色的树叶都像从妈妈的染发店里刚出来一样。”一切一切,无不显示着读书的功劳。而且也不能不让人感叹:书的威力何其之大呀!

我就是这样整天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用心编织着让孩子们飞向天空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并快乐着。

猜你喜欢

读书孩子学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