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浅析

2019-04-22龚金莲

南方农业·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

龚金莲

摘 要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人口和农业产量均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但在农作物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短板。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应加强对农作物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普及。

关键词 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6.001

从我国农业现状出发,深入探究农作物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核心内容,可以让各地区农业技術推广部门保证推广工作落实到基层,让所有农户享受到国家所提供的技术支持。

1 农作物栽培技术

1.1 农作物品种选择

1)农作物品种的选择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同时还要关注农作物的季节和茬口衔接问题。茬口较早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选择耐寒性能较为出色的农作物;而在茬口较晚的情况下,则可以选择适合晚播的农作物。2)农作物的选择还需要对种植地的生产条件及自然条件进行判断,耐寒能力出色、早熟的农作物可以种植在生长周期较短的区域;而适应性较强、具有耐瘠薄性能的农作物可以种植在土壤较为贫瘠的地区;耐盐碱的农作物则可以种植在盐碱地或地势较低的地区[1]。

1.2 农作物的轮作

1)在决定是否要采取轮作的种植方式时,应当优先考虑病虫害问题。若病虫害发生率较高,情况较为严重,则需要优先采取年限较短的轮作。2)种植农作物的区域应当预先进行整地处理,保证种子的播种深浅一致。3)在后期栽培阶段,需要在种植区域中地势较低、湿度较大的区域起垄,以确保种植地土壤的通透性,若湿度情况难以控制,则可以开沟排水。

1.3 播种期的选择

实践证明,合理的播种期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更可以确保生产的稳定性。决定播种期的主要因素为自然条件和作物种类,自然条件不同的地区会在播种期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水稻对于温度的要求较高,属喜温型,若早期种植,会出现烂秧的现象,甚至会加剧病虫害出现的可能性。播种期的选择会影响到寄生作物的发展和作物病原物的发展,如小麦腥黑穗菌冬孢子会在低温环境下快速成长,侵染小麦,若小麦播种期条件适宜小麦腥黑穗菌冬孢子的生长,则会直接造成减产[2]。

1.4 水肥管理

实践证明,水肥管理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及病虫害发生概率。因此,种植户应当根据种植区域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农作物品种而采取相应的水肥管理措施。1)在对农作物浇水时,需要严格控制浇水量和浇水时间,如在夏季时应当避免在中午浇水,且需要提高浇水量,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于水分的需求量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种植户需要提高注意,确保浇水的合理性。

2)当田间长期存在大量积水时,不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效率,更会为病虫害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故种植户需要保证田间的排水效率。3)在肥料的选择方面,磷肥、氮肥、钾肥等肥料的单独使用或配合使用均可以有效达到减少病虫害的目的,种植户应当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不同肥料对于不同病虫害的预防效果。如在水稻田中施放钾肥可以抵抗胡麻斑病,在小麦田施放磷肥可以抵抗锈病。4)为了培育出高质量的绿色植物,种植户应当避免使用化学肥料,优先考虑绿色、无污染的农

家肥[3]。

1.5 土层疏松及田间管理

实践证明,疏松的土层可以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也能够协调水分、养分之间的关系。在疏松田间土地时,需要注意避免出现遗留病株的情况,同时也不可以将病株视为肥料使用到田间,否则将会导致病株上自带的病原体在田间传播。因此,每次收获农作物时都需要注意对病株进行科学处理,可以选择腐熟病株或者深埋入土的方式。

1.6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的目的是确保每一株农作物可以获取充足的光照面积来进行光合作用。合理密植的关键在于控制农作物群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性。以水稻为例,当群体密度过大时,个体所能够获取的营养面积较小,往往会伴随着通风不良、透光不良、肥水供应不足等情况,进而导致水稻的植株瘦小、稻穗不饱满、颗粒少,无法达到高产的目的。若群体密度过小,个体所能够获取的生长资源富余,单个生长良好,但由于种植总量少,故产量也无法得到提高。因此,种植户需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特点而控制种植密度,既要确保单位面积上农作物株数的充足,又要确保个体可以获取基本的生长条件,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条件和地力来获取更高的产量。

2 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

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农作物自身对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也是主要的考虑内容,一般需要根据当地具有普适性的病虫害进行选择,若农作物品种选择恰当,不仅可以从源头处控制病虫害,更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好的效果。

2.2 药物防治

化学药物是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方式,不仅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技术难度也较低,普及性大。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选择应当优先考虑绿色、低毒或无毒的药物,避免使用高毒农药。当田间出现蛾类虫害时,可以在虫害进入三龄期之前使用农药灭虫,一般使用40%的鱼藤精和50%的马拉硫配置成2 000倍的稀释液防治。

2.3 物理防治

与药物防治技术相比,物理防治技术的优势在于无污染,可以有效保护田间环境,但同时也具有见效慢的负面特点。在栽培农作物的过程中,种植户可以通过人工或机械设备对害虫的生长环境进行破坏。例如,使用光线诱杀害虫,任何害虫均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光源可以对害虫形成吸引力。当害虫被光线所吸引,即可直接采取诱杀或物理隔离的处理方式。物理防治技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田间环境不受到污染,但由于见效相对较慢,且成本要高于药物防治技术,故一般不会出现在一般的个体种植户中,其常见于大规模农场或精细化管理的农业基地。

2.4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一般常见于林业保护和大规模农场中,一般的农业种植户不会使用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指的是引入病虫害的天敌,如鸟类、菌类等,通过食物链关系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优于物理防治技术的绿色病虫害防治措施,但由于投资成本较高,不可控因素较多等影响,其普及率相对较低。

2.5 综合防治技术

从某种角度来看,病虫害的防治要以防为主,治为辅,只有当种植户深刻认识到预防病虫害的意义与价值,才会切实投入资金与人力,在病虫害发生前实现预防。地方农业部门需要针对种植地的病虫害类型和发生特点制定合理、科学的防控机制,加强对于预防病虫害工作的宣传,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农药配制建议,鼓励种植户使用无公害农药。而种植户自身则需要意识到,秋季是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的关键季节,合理的田间管理可以有效防控病虫害的滋生;在轮作时,则需要减少硬茬或重茬问题的出现。

3 结语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正在从数量的提高逐渐转为质量的提高。广大农业从业者需要高度重视对先进农作物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

参考文献:

[1] 何树林.农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6(11):66-67.

[2] 程志红.农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山西农经,2016(18):31-32.

[3] 候琼贤.农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J].种子科技,2018(7):55.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
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法探析
2017年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单
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棉花田间管理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趣味象声词
各种农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经济效益对比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