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葡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4-22韩莹周游范文亭

科教导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一带一路

韩莹 周游 范文亭

摘 要 “一带一路”对我国葡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葡语人才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建立葡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并对丰富教学内容提出建议。最后,围绕某高校葡语人才的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分析国际交流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实际对改进该培养模式提出意见和建议。本研究对于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有较强借鉴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最终提高我国葡语人才质量。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葡萄牙语 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合作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2.029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f Chinese Portuguese-speaking tal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of Portuguese-speaking talents, this paper makes efforts to defin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ortuguese undergraduate majors, also manage to improve curricular and enrich the content of courses.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joint train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some college and proposes improving measures for the model. 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non-common language talents, which is helpful to further improve the joint train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ultimate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Portuguese-speaking talents.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Portuguese; talent training mode; joint train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2013年以來,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中,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优秀的外语人才尤为重要,只有以语言为桥梁,搭建互联互通网络,才能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超过四十种非通用语,且大多为非通用语,建设的快速推进尤其给非通用语(又称:小语种)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秋芳、王雪梅、赵双花、张天伟认为目前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尚存在诸多不足:培养模式科学性不足、培养目标不够明确、[1]培养体系有待完善、不能满足跨学科发展需求、[2]高端人才缺乏。[3]改革与发展非通用语教学,提高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质量迫在眉睫。本文以葡语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针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四个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1 依据“一带一路”战略需求,提高葡语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如何面向“一带一路”战略需求,打造适应并能提升“一带一路”进程的高素质语言人才,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确立葡语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总体布局和要求进行。

1.1 发展战略对葡语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文探讨葡萄牙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4]对此,外语教育界就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讨论,庄智象等分析了不同视角对国际化人才的定义,认为国际化人才应熟知并准确把握异域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以及世界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具备以良好的外语水平为基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并掌握本专业、本行业的国际通用知识、国际规则与惯例,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5]陈欣提出国际化外语人才应具备两大能力,一是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这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 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交际实践能力等,这需要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等,以提高沟通交际效果。[6]本文认为上述的“本专业、本行业的国际通用知识、国际规则与惯例”与“相应的专业知识”可以理解成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所必备的非外语专业知识,例如:贸易、金融、财务、法律等,也就是“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理念。

在探索外语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对接的过程中,王雪梅、赵双花强调“一带一路” 建设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提倡“多语种+”人才理念;[2]谢赛指出“一带一路”要求高校塑造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国际外语人才,并增设非通用语种课程;[7]苏莹莹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呼吁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应将语种建设与国别区域研究相结合,并进一步推进非通用语专业复语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8]光明日报2017年8月3日文章《莫让小语种人才稀缺影响“一带一路”脚步》中提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小语种人才需求呈井喷态势,各相关语种人才供应纷纷告急……能够满足‘一带一路需求的复合型、实用化的职业翻译人才及语言服务人才十分缺乏。[9]从以上宏观阐述中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建设对非通用语人才需求急迫,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上,增加了“复语”甚至“多语+”人才理念,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应用型),并提出将语种建设与区域国别研究相结合,使外语人才具备一定能力深入开展语言对象国或所属区域的相关研究。

1.2 根据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如何将复语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等要素科学合理地融合在葡萄牙语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中呢? 葡萄牙语本科教学是零起点,大部分学生之前仅学过英语一门外语。文秋芳认为要把一门外语学到能熟练地用于工作的程度,至少要花2000小时以上。[1]葡萄牙语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一般为1800学时,学习时间并不充分,毕业生的葡语水平一般可以达到《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中独立阶段的B2级,部分有语言天赋的毕业生能够达到精通阶段的C1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复语”选择一门也是由零起点开始学习的外语并达到B2级,對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将英语作为“复语”继续学习,是比较可行的,因为学生们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并且在进行葡汉/汉葡翻译时,经常需要参考英文翻译版本,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也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由此我们可以将“葡英”双语型人才纳入葡萄牙语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中。

仅仅是“葡英”的复语型人才还是不够的。目前,人才培养和使用过程中,比较现实的困难是: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在学好葡萄牙语和英语的同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学习一门其他专业。但是从“国际化”和“应用型”的角度考虑,又不能不学习一定的非外语专业知识。综合考虑,在葡萄牙语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中对非外语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应该确定为掌握某一专业的基本知识,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该领域的能力。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复合新闻传媒、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经销、经贸、金融、旅游等专业。

从培养人才的层次来看,文秋芳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一批高端人才(高级翻译、国别区域通、行业通)和大量普通语言人才,高端人才的培养需要采用本硕贯通模式,而普通语言人才的培养可以是“外语本科专业+ 一般非外语专业知识”(5~6 门课)或者“非语言本科专业+ 外语”(不少于1000 学时的强化训练)。[1]笔者赞同其观点,认为高端人才的培养确实需要更长的周期,葡萄牙语本科专业应主要培养普通葡语人才,为下一步的高端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葡萄牙语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部分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葡语水平、较熟练的英语水平、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熟悉葡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及某一非外语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够满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葡语人才。

2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葡语本科教学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复语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葡语人才,优化课程设置势在必行。根据葡萄牙语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对葡萄牙语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尝试提出以下优化方案:增设区域国别研究相关课程,并逐渐形成课程体系;开设非外语专业知识课程(4~6门),可以涉及新闻传媒、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经销、国际法、经济、金融、财务、旅游等领域;增加实践课程或增加课程的实践学时比例。具体涉及的课程类型、课程目的及课程名称见表1所示。

如表1所示,葡萄牙语本科专业课程可以包括语言类、文化类、非外语专业类和实践类课程。其中,语言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夯实基础;文化类课程旨在增进学生对葡语国家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具备可深入开展葡语国家及地区相关研究的能力;非外语专业类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非外语专业知识,完善其知识体系;实践类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应用性,在实习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与研究能力等。

在上述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由于葡萄牙语人才培养具有跨学科性和跨专业性,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通过慕课、国内校际合作、国际校际合作、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等方式,扩展教学资源,增加文化类、非外语专业类和实践类课程数量,促进各类型课程的相互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3 结合中葡文化特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葡萄牙语专业的各门语言类和文化类的课程中,都存在没有适用教材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葡语教师往往需要参考国内外教材,并利用互联网补充教学资料,根据课程大纲自行组织教学内容。针对这种现状,本文认为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引入葡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人们通过语言来体现社会文化现实,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了解葡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是葡萄牙语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要素,也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开展葡语国家及地区相关研究能力的基础。根据《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特定国家的社会文化包括七个主要方面:日常生活、生活条件、人际关系、信仰及价值观、体态语、生活礼节和礼仪行为。[10]不仅通过文化类的课程传授上述知识,在语言类的课程中,也应引入社会文化知识。

3.2 增加中外传统文化的对比分析

增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从文化对比和提高文化意识的角度来组织教学内容。陈海燕认为应将中国文化纳入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体系,当前我国对外交流急需能在外语语境中阐明中国观点和中国立场的人才,这要求国际化人才必须深植于本土文化之中,讲得清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及其二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11]“互联互通”是双向的,学生不仅要了解葡语国家,还肩负着让葡语国家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使命。

3.3 尽量采用真实的材料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尽量采用真实的材料。安娜·塔瓦雷斯(Ana Tavares)认为大量真实的材料,例如:报刊文章、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图表、广告、漫画、天气预报、电影海报、烹饪食谱、门票、地图等,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语言对象国更加多样化的形象。[12]真实的材料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葡语国家,认识原汁原味的葡语国家,形成自己的印象,不受第三方的影响。

3.4 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一带一路”建设急需复合型、实用化的职业翻译人才及语言服务人才。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可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与葡语国家(葡萄牙和巴西)主要商务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尝试将此内容融入到葡语应用文写作、涉外礼仪和商务葡语等课程中,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葡语学习效率,增强学生从事涉外工作的职业适应性。

4 国际合作联合培养

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是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其对奠定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跨文化能力、开阔国际视野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谢赛认为开展国际化办学,协同培养人才,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复语型、高端国际化外语人才。[7]文秋芳指出对于非通用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本科四年中如果有一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对提高其语言能力有重要意义。[1]胡文仲(2013)肯定了国内学习和国外学习相结合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作用,并且强调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是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不能被其他教学环节取代。[13]从人格成长的角度来看,Qing Gu 、Alan Maley认为国外的学习经历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带来深入的个人和专业成长。[14]

如前所述,中国大陆地区葡萄牙语教学存在缺少适用教材、师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时效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借助澳门、葡萄牙和巴西优质的教学资源,构建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是必要并切实可行的。本文以大连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本科专业开展的“1+n”国际交流项目和“2+2”双学位项目为例,分析国际校际交流与合作对葡萄牙语人才培养的作用及项目的改进措施。

4.1 “1+n”國际交流项目

此项目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大外)与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人文学院(以下简称人文学院)合作的国际交流项目,旨在促进大外学生在葡萄牙语言文化领域的深入发展。葡萄牙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外完成一年级学习,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及交流院校双方的录取标准,选派学生赴人文学院学习,其在葡所得学分被大外认可,交流项目周期为1~3年可选。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此项目的交流周期为可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及对留学生活的适应情况,灵活选择在葡萄牙学习的周期。并且此项目包含督导计划,即:通过一个导师群体的辅导,来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解决周边生活的实际问题,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适应课堂,加强葡语学习及后续研究。这种保障体系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葡萄牙的生活和学习,保障学习效果,保持校方的沟通,确保大外知悉其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

人文学院为此项目设置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语言类(葡萄牙语和二外)、文化类(葡语国家及欧洲的社会文化)和实践类课程,非外语专业类课程非常有限,并未形成体系。自2009至2017年,有一百余名学生加入此国际交流项目,通过在葡萄牙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比较明显,但是对非外语专业知识的掌握确实比较薄弱。

4.2 “2+2”双学位项目

此项目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大外)与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商业经济学院(以下简称商学院)合作的国际交流项目, 旨在为大外葡萄牙语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学生在大外学习两年,之后赴商学院学习两年,在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获得学分并满足获取学位所需的其他要求后,将获得商学院和大外授予的双学士学位。

此项目对申请人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须至少满足以下条件:葡语专业课程成绩须达到80分以上(满分为100分),较好的英语水平(托福不低于550分,或雅思不低于6.0分,或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不低于75分),两份推荐信,并通过商学院组织的互联网视频面试。商学院为此项目设置的课程完全符合复语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葡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类(葡萄牙语)、文化类(葡语国家社会文化)、非外语专业类(经济和管理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开设非外语专业类课程十门左右,具有系统性。虽然没有开设二外(英语)课程,但是加入这个项目的学生本身已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并且部分非外语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授课,有利于学生保持并提高其英语水平。

4.3 项目的改进措施

葡萄牙语专业采用国际化培养模式,实行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优势明显,但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加强对国外学生的管理。国际交流项目的形式和周期越灵活,对国外学生的管理就越困难。如何跟踪学生在国外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保障学习效果,将可能产生的问题防患于未然?“督导计划”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项外在措施,我们应该思考构建可落实到国际合作联合培养中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并使其规范化和制度化,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及探索。

(2)扩大合作范围、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国际交流项目的合作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加多样化的交流模式。拓宽合作领域,增加非外语专业类和实践类课程数量及所涉及的领域,不仅仅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还可以与国外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根据《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10]但是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除了上述四种能力,还强调“译”。在国际交流项目的语言课程中不包括葡汉笔译和口译课程,但是笔译和口译能力是未来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如何培养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学生的翻译能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 结语

国家战略需求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外语人才,如何实现外语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是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课题。就葡萄牙语人才培养而言,复语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是主要培养目标。本文认为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是目前最理想的葡萄牙语人才培养模式,今后将结合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在国外学习的学术适应性三个方面入手,对葡萄牙语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评估,作为相关教学改革的依据。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一带一路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