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绵”和“联绵”的混用与规范

2019-04-21程慧

文教资料 2019年36期

程慧

摘    要: “连绵”和“联绵”在表示同一意义时并存并用,为一组同音同义字形不同的异形词。梳理“联”、“连”的词义系统,分析“连绵”与“联绵”混用原因,根据异形词规范的通用性、理據性及系统性原则,推荐“连绵、“联绵词(字)”分别为表示“接连不断”义、“双音节单纯词”名称的规范字形。

关键词: 连绵    联绵    连绵词(字)    联绵词(字)    异形词规范

从汉语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语音上,古今音变、音同音近的字通假使用多有发生;语义上,词义引申演变,词与词之间意义交叉较常出现,种种原因形成了成对出现的音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词语。表现在共时层面,现代汉语书面语里这些词语数量众多,给语言使用、辞书编纂、语言规范造成了不良影响。

先看几处书面语用例①:

(1)汉语联绵词的搜集辨别及其意义

(2)魏晋南北朝碑刻连绵词同词异形现象研究

(3)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

(4)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境内峰岭连绵不断、河流交错、森林茂密。

前两例为学术论文的标题,后两例依次摘自鲁迅的《彷徨·祝福》和《福建日报》,可见“连绵”和“联绵”表义相同,可相互代替。为全面了解“联绵”、“连绵”在书面语的使用情况,检索北京语言大学BCC(多领域)语料库。发现表示“接连不断”意义,出现“连绵”4154条,“联绵”14条;用于语言学术语,“联绵词(字)”57条;“连绵词(字)”17条。再考察汉语辞书的释义,《汉语大词典》释“联绵”和“连绵”均为“接连不断”之义,并列出了“连绵字”和“联绵词”两个词条;《现代汉语词典》也收录“连绵”和“联绵”,释义相同。依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联绵”、“连绵”有并存混用的现象。

两字读音相同,表示同一个意义,却有两种书面写法。这种用词现象,即“社会上并存并用,同音、同义而异形的词语”[1](7),称作“异形词”。那么,如何认识和选择“连绵”和“联绵”这一组异形词?

一、“连绵”和“联绵”关系

“连绵”、“联绵”这组异形词主要差异在“联”与“连”。“对二字实行科学分工,有必要了解其源流。”[2](306)本文拟从二字现代常用义项的引申脉络出发,结合它们的组合用例,梳理它们的词义系统,明确二字的表意范围。

(一)“连”的本义及引申义

“连”本义为人力拉的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连,负车也。”并指出:“负车者,人挽车而行,车在后如负也。”[3](291)《管子·海王》:“行服连轺輂者,心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尹知章注:“连,辇名,所以载任器,人挽者。”可见“连”是车名,一种人在车前拉力的载人工具。

《说文解字注》:“人与车相属,因以为凡相连属之称。”人拉车前行,需与车相连,故“连”引申出“连接”义。《康熙字典》引《洪武正韵》云:“连,接也。”“连”、“接”同义。如《水经注·江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由具体事物连接引申为在抽象的时间上的连续,表示“连续”义。《广韵·元韵》:“连,续也。”如《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即“战事连续多月发生”。

凭借工具将人与车相连,扩展到以工具将其他事物相连,意为“连缀、串连”。如拿针线缝补衣服这一动作,《天雨花》第十六回:“在贼家三月,紧身衣服都用针线缝连。”

与不好的事情牵连,“连”又引申为带有贬义色彩的“连累”。在此意义上,“连”与其他语素形成常用组合:连坐、连累、株连、勾连等。如《元史·崔静传》:“狱有李秀,以坐造伪钞,连数十人。”指的是制造假钞的罪责连累了数十人。

上述常用义项的引申方式有连锁式和辐射式两种。本义“人拉车”引申出“连接”义,“连接”在数量上增多,再引申出“连续”义,为连锁式引申。辐射式引申指“连缀”“连同”和“连累”均由本义引申而来。

综合“连”的本义及引申义,它的词义具有内部一致性,“连接”是它的核心义。连续是连接在时间上的延续,连缀是事物凭借工具进行连接,连累是在不好事情上的连接,都与核心义相关。

(二)“联”的本义及引申义

《说文解字》耳部“联”字下举小篆形体● ,并载:“联,连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丝,丝连不绝也。”字形中只有“耳”“丝”,“颊”义何来?耳如何与颊相连?《说文》所言本义尚待考证。

裘锡圭认为:“联”字从“系”不从“丝”。小篆“丝”由“系”讹变而来,和“● ”在小篆成了一样。并指出“联”,从耳,从系,系亦声。”会意兼形声字的声旁与该字有着密切的关系,“系”是“联”派生出来的词根,或是“联”的初文。由此推测,“系”本义为“以手结丝”,“联”的本义也大概与此相关,有“结合”之义,《周礼·地官》:“三曰联兄弟。”郑玄注:联,犹合也。即为证。

具体使用过程中,“联”表示的对象泛化,扩展为一般事物相结合,达成了整体关系或效果的变化。如表示两个家庭的结合。《唐书·柳泽传》:“姻联数十族。”

《周礼·天官》:“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官联”指的就是官府间事务联合互助。

多用于指诗、文的组合,引申出表示“文字组合、成对词句”的意思。《浮生六记·闺房记乐》:“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又有楹联是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挽联是用来哀悼死者的对偶语句。

“联”表示的多是两事物间的结合,由数量上引申出称量事物的用法,表示“对、双”的意思。如《酉阳杂俎·肉攫部》:“获白兔鹰一联,不知所得之处。”

此外,《现代汉语词典》列举了“联”与其他语素的组合用例:联办、联手、联盟、联保等,“联”也隐含着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联结、结合之义。

综合“联”的义项和组合用例,它的词义核心表现为“结合”。“联”的组合义使用对象广泛,多是两个或多个事物通过结合,达到了整体关系的变化。“文字组合、成对词句”的意义指的是文字的结合,量词“双”“对"的意思是数量结合,都与“结合”义相关。

从以上“连”和“联”义项梳理与归纳看,“联”与“连”词义引申不同,组合用例有别,内部核心义也不相同。以此为依据,联绵词(字)是语言文字研究使用的术语,指“两个音节表示一个概念,紧密连接成一个词素”[4](9),是两事物结合而成新的整体,关系发生了变化,应取“联”;形容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连不断,与“连”的“连续”义项相符,“连绵”应取“连”。两字形在不同的表义上有着各自的分工。

二、“连绵”和“联绵”混用原因

(一)古因

《广韵·元部》中,“联”和“连”音均为“力延切”。此外,古代汉字笔法较多,写法复杂,人们在书写汉字时容易忘字,便用同音字替代[5](329)。这一方式后来普遍使用,为多数古人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的“通假”。“联”与“连”就是一组常相互替代的通假字。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连”通“联”,联合义。清《辨证录》:“若膝则筋骨联接之处,骨静而膝动,动能变而静不能變也。”“联”通“连”,连接义。

两字多互为替代,词义就出现了交叉。如《说文解字·耳部》、《广雅·释诂》以“连”释“联”,郑玄、贾公彦、段玉裁也将两字视为古今字。郑玄云:“联,读为连,古书连作联。”贾公彦疏:“联即连也。”段玉裁:“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这些不甚恰当的注解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同时代及后代的认识和选择这两个字形。

(二)今因

一方面,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书写系统,“联”与“连”经过了形体演变、汉字简化,从字形和读音上已不易分析出它造字之初的意义,不易理出它们的词义系统,明确它们的表意范围。“连”和“联”并存的现象多有出现,如“连通——联通”“连缀——联缀”“连结——联结”“连翩——联翩”“连袂——联袂”[6](117-118)。可见两字的表意是不明确的。

另一方面,汉语辞书释义和使用领域也影响着“连”和“联”的使用。《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承认“连绵”和“联绵”表示“接连不断”的意义,也未能明确表述“联绵字”应取的字形,不利于选取字形。此外,“连绵”在现代文学、报刊、微博多领域使用频率较高;“联绵词(字)”集中在汉语学术研究领域。前者强势影响后者的使用,学术领域出现了将“联绵”作“连绵”的误用。反之,汉语研究者也会把“联绵”的使用习惯带到表示“接连不断”的意义中,出现“联绵不断”这样的误用。

三、“连绵”和“联绵”规范

“联绵”和“连绵”表示某一意义时,可相互替代,为一组典型的异形词。“语言中不允许‘一词多形长期地并存并用,这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7](91)异形词的存在“严重干扰了汉语书面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如果让它们“继续存在和泛滥,不仅增加学习和使用人的负担,有时还会造成混乱”[2](175)。故选取三项已成共识的整理异形词的原则,即通用性、理据性及系统性原则,以讨论这一组异形词的规范。

(一)通用性原则

通用性原则指选取一组异形词中使用频率高、范围广的词形作为规范词形的原则。语言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这一原则强调“尊重语言使用的实际,遵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使用习惯和大众语言生活的选择”[7],应首先考虑。北京语言大学BCC(多领域)语料库检索结果显示,“连绵”表示“接连不断”义和“联绵词(字)”用作语言学术语的使用频率占绝对优势。中国知网标题或文中出现“连绵词(字)”350条,“联绵词(字)”691条。可见,“连绵”和“联绵词(字)”更为社会成员接受。

(二)理据性原则

理据性原则指选取字义和词义更为吻合,便于理解词义和方便使用的合理词形的原则。合成词和词组的内部语素义和词义多数能够分析,因而讲求内部词义和整体意义的吻合。“连”的核心义是“连接”,连接在时间上的延续,而引申出“连续”义。这一义项与“连绵”“接连不断”的意思更为接近。“联绵词(字)”指两个汉字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联”有“联合、结合”的意思,更吻合整个词组的意义。

(三)系统性原则

整理异形词时,考虑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是否属于该词的词义系统内部,这就是系统性原则。本义和引申义是词的两大类意义,共同构成该词词义的系统。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含义,有的是这个词的本义,有的是这个词的引申义,但都处于这个词的词义系统之中[8](118)。“连绵”表示“接连不断”之义,取“连”字的“连续”义,属于词义系统内部,“联绵词(字)”取“联”字的“合、结合”之义也是如此。

四、结语

“连”与“联”有各自的词义系统和意义范围,承担不同的表意功能。由于古音相同,常互通互用,东汉时许慎将两字互释,段玉裁视两字为古今字,后代也多有将两个字混同混用的。到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连”“联”在多个与其他语素的组合中都可以相互替代。两个字形表示一个义位,干扰了汉语书面语的准确和规范,不符合语言的经济简明性,有必要整理。本文据异形词规范的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原则,分析了如何在表意时选取“连绵”和“联绵”。表示“接连不断”意义,“连绵”更为符合;作为语言学术语,“联绵”比较恰当。经文中考证发现,从历史源头梳理词义,明晰各个词表意范围,可以为异形词规范提供一定依据,使异形词的规范更为恰当合理。

注释:

①以下几则用例均出自北京语言大学BCC(微博)语料库。

参考文献:

[1]高更生.再谈异体词整理[J].语文建设,1993(6).

[2]原异形词研究课题组.异形词规范讨论集[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5.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徐振邦.联绵词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吴长安.语言文稿[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杨春.现代汉语中的异形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7]郑岚心,杨文全.广告语言中“巨惠”和“钜惠”的变异与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2018(04).

[8]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