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9-04-19何旭松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促使学生的阅读效率得到提高。通过多维切入的方式促使学生个性化表达;借助网络拓展学生的阅读资源;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价值导向的引导;尝试联系生活,缩短学生和所读文本之间的距离。采用合理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学者马斯洛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这是一门研究人的动机、自我发展、理解和审美的学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如果后天的环境适当,那么人就会得到自然的成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也尝试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马斯洛提出要促使学生自我实现,组织学生展开内在学习,因此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尝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引导学生自主提高阅读能力。

一、多维切入,鼓励个性表达

马斯洛提出了性善论,认为要重視学生学习的外在环境,创设良好的环境促使学生得到自我成长,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我在初语教学中尝试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而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调动自身的需求,大胆地进行表达。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往往有很多奇思妙想,我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切入主题,大胆进行个性化表达。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后,我组织学生以“孝道”为主题,展开交流活动,说说从文章中能获得怎样的启迪。我首先鼓励学生从文章的内容获得最基本的信息:“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什么呢?”“这篇文章讲述了母爱的伟大。”“你觉得如果没有母亲的点化,‘我最终会变成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他可能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最终走向死亡。”“所以说是母亲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那么,作为儿女,又应该如何报答父母之恩呢?”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以从课文的角度入手分析,谈谈对于人物的评价,也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说说为人子女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如有学生回答:“文章中的母亲十分敏感,避讳说和走路有关的词语。但是文章中的‘我却十分迟钝,连母亲痛得睡不着觉都不知道。”还有学生回答:“孝顺不只是要给父母花钱,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关怀。”

在组织学生展开课堂阅读的过程中,我尽量营造出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在交流想法的时候,也会更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不仅能让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会促使学生逐步培养自信的品质,获得全面发展。

二、借助网络,拓展阅读资源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对个人的自我成长而言,选择很重要,人们要通过自我选择达到自我实现。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学生要靠自己的力量,也需要他人的帮助。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尝试给学生推荐补充阅读的资料,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搜索,了解他人对于阅读的看法,并阅读网络上搜索到的有益资料。这样就能不断拓展阅读资源,让学生有更多地收获。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课《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精彩的童话故事,我组织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寻找精彩的童话故事,拓展阅读,并在课堂上交流。我首先给学生推荐了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鼓励学生选择其中的精彩片段进行阅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位作者的不同风格。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网友推荐的童话书籍。如有学生从书评类网文中获得了启迪,发现有网友推荐了中国作家郑渊洁的一些童话作品。该学生在阅读后觉得十分精彩,于是就和同学分享,并且进行讨论,提出:“和外国的童话故事相比,郑渊洁的童话更接地气,与我们的生活更接近。”还有学生有所感触:“原来我们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童话作家啊。”学生拓展了资源,获得了更多的阅读感悟。

新课标提出要组织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促使学生展开探究性阅读。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获取阅读资料,尝试在自主思考和他人推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资料,这样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展开阅读活动。

三、注重过程,把握价值导向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中,避免教学出现情知分离的现象。我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尝试把握住学生阅读的价值导向。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前,先尝试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需求,然后根据学生的想法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这样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时除了获取信息,展开信息加工以外还多获得一份感悟,尝试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阅读心理,用电影《花木兰》的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木兰诗》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然后再尝试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如提出问题:“当得知父亲要从军时,木兰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说:“木兰十分难过,不想让老父亲冒风险。”“那么,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没有抱怨国家?有没有想要逃避呢?”学生回答说:“她没有抱怨国家,因为她知道参军是为了保卫国家,如果国家灭亡了,小家自然也无法安稳地生活。”还有学生提出:“花木兰选择了替父从军,体现出了很强的勇气,她没有向困难低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从花木兰的身上体会到了什么是忠义两全,挖掘出诗歌中的情感和精神。

学者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人们对于美有一定的需求,有爱和被爱的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感受到美,体验到爱。我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进行情感体验,尝试和作者形成共鸣,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感就会更为丰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有所提高。

四、联系生活,缩短文本距离

学者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教学的策略,认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我在教学中也尝试让学生成为这样的人。鼓励学生尝试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展开阅读,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更好地挖掘文章的主旨,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所提高。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紫藤萝瀑布》之后,我鼓励学生多阅读描绘花草的文章,并鼓励学生展开思考:“为何作家在看到这些花草后,总会有所感悟,能够联想到一些和生命、人生有关的命题呢?”我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赏花活动,并尝试获得一些感悟。如有学生在欣赏了桂花后提出:“桂花看上去很小,很不起眼,但是却那么香。就好像人一样,不能光靠外表的美丽,而应该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感动人。”我鼓励学生一边阅读《紫藤萝瀑布》一边回忆自己在生活中赏花的经历,用仿写的方式,写自己的赏花小记。这种读写结合的活动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在联系生活进行感悟的过程中,学生能丰富生活体验,把课堂阅读中学到的思维方式转移到生活中,进而产生更多的生活感悟。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尝试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教学中,这样能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我发展,提高审美能力,获得更大的进步,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岳惺菡.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理论指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12) .

[2]滕娟.依托人本主义理论,走进阅读新境界[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4).

[3]魏调平.文本互涉助力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19,(1).

[4]王勋玲,唐静静.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理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J].写作,2017,(11).

作者简介:何旭松(1974—),男,江苏省宜兴市高塍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