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剂拌种对水稻穗前病虫害的控制效果

2019-04-19何东兵朱友理吴佳文曹书培吴小美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氯虫甲酰胺卷叶螟

何东兵,朱友理,吴佳文,曹书培,吴小美

(1.镇江市植保植检站,江苏 镇江 212009; 2.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江苏 南京 210046)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是中国水稻生产上为害严重的几种重要的病虫害,全国每年因水稻病虫为害仍造成经济损失400万~500万t[1],严重威胁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2-3]。利用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仍是最主要的防治方法[4]。种子处理技术由于其简便、经济、安全、高效的特点,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综合防控措施,广泛用于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甜菜、油菜等作物的病虫害防控[5],也已开始用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6-8]。从2015年开始江苏省部分科研院所和植保系统的研究人员对大量药剂组合配比开展室内生测和筛选,并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经3年研究初步形成以种子药剂处理技术为核心的水稻病虫简约化防控技术,并被列入2018—2019年江苏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笔者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以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水稻种子作拌种处理,研究该药剂组合不同浓度对水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控制效果,与统防统治喷雾处理方式进行防效比较,以期为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与三氟苯嘧啶在水稻病虫害防控中的科学应用及水稻病虫简约化防控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扬农稻1号。供试药剂为24%噻呋酰胺悬浮剂(美国富美实公司);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纹枯病接种用供试菌株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

1.2 方法

1.2.1 处理设计

试验设T1~T5共5个处理。T1为24%噻呋酰胺20 mL+20%氯虫苯甲酰胺10 mL+10%三氟苯嘧啶15 mL,T2为24%噻呋酰胺40 mL+20%氯虫苯甲酰胺20 mL+10%三氟苯嘧啶30 mL,T3为24%噻呋酰胺60 mL+20%氯虫苯甲酰胺30 mL+10%三氟苯嘧啶45 mL,T4为统防统治喷雾处理,T5为空白对照。处理T1~T3的药剂用量均为拌种4 kg水稻种子所需用量。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40 m2,小区间以0.25 m宽、0.15 m高畦背相隔,试验区周边设1 m宽保护行。

T4用药情况。7月25日每667 m2喷施30%苯甲·丙环唑25 mL、20%阿维·二嗪磷100 mL、5%甲维盐10 g、21%噻虫嗪15 mL,8月10日每667 m2喷施45%噻呋·嘧菌酯20 mL、10%四氯虫酰胺40 mL、50%吡蚜·异丙威50 g,8月23日喷施75%肟菌·戊唑醇10 g、25%甲维·茚虫威10 g、50%烯啶虫胺5 g。以上药剂均对水30 kg,使用雾星3JWB-16A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

1.2.2 拌种

2017年5月26日,取扬农稻1号干种于上午开始用清水浸种,至5月28日下午沥水,浸种期间平均温度22 ℃,浸种时间60 h,5月29日上午进行药剂拌种。

各处理取相应剂量药剂,加入5%玫瑰精、5%专用拌种助剂、45%清水后混合均匀、拌种,通过种子着色程度确保拌种均匀一致。拌种后采用久保田SR-501C育秧播种机进行播种,随后放入秧田进行育秧。育秧期间保证肥水管理一致,避免大水漫灌,不进行病虫防治。

1.2.3 纹枯病接种

8月18日选取未发病的稻株采用菌碟接种法进行大田定点接种,每穴水稻选4株接种,并挂记号牌,每小区接6穴。接种用菌株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提供,具体方法参见杨红福等[9]试验方法。

1.3 调查

1.3.1 病虫害

云吞是粤菜中的特色菜之一。2016年的报道的翻译用的是粤语方言的发音“won-ton”后面还用了“clouds in the tasty soup”来解释“云”吞。而到了2018年,就直接采用Wonton noodles,附上图片,没有其他的文字说明。2016年处于相对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初期,所以采用文本释义,帮助读者了解“云吞”的含义。到了2018年介绍云吞就直接用音译加上附图的方式。前期侧重于语境的培养,后期突出传播了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不同的译者的主体性。

纹枯病。调查水稻纹枯病病穴数、病株数,最后1次调查时记录病害级别。自然发病试验调查采用定点调查法,每处理定3点,每点5穴。接种试验调查时记录接种株发病情况和整穴发病情况。

稻飞虱。采用平行跳跃法,每小区调查10点,每点2穴,盘拍调查,记录活虫量。

稻种卷叶螟。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每点选取5穴水稻进行调查,记录卷叶率和活虫量。

1.3.2 日期

根据统防统治喷雾处理时间,确定在防治后7 d进行防效调查,具体时间为8月1日、8月17日、8月30日。9月3日水稻进入破口期,统一进行穗期病虫防治,不再继续调查。

1.4 数据处理

各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参见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 17980.20—2000、GB/T 17980.2—2000、GB/T 17980.4—200。利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采用DPS 7.05软件的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噻呋酰胺拌种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2.1.1 自然发病

从表1可知,T1对纹枯病的株防效在76.6%~77.2%,T2的病株防效在81.6%~96.3%,T3的病株防效在88.6%~100.0%;T1的防效显著低于T2和T3,T2的后期防效(8月30日调查结果)显著低于T3;3个浓度处理的防效随浓度上升而增加。T1中后期的防效和T2的后期防效(8月30日调查结果)显著低于T4,T3的防效与T4无显著差异。

表1 自然发病条件下不同处理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表2~4同。

2.1.2 菌碟接种

鉴于当年水稻纹枯病自然发生程度较轻的情况,采用菌碟接种法对3个处理进行人工接种,以提高发病率。由表2可知,接种后15 d,T2的病株防效为72.4%,T4的病株防效为66.4%,空白对照的病株率为41.6%。接种后30 d调查显示,T2的病株防效为79.2%、病指防效为90.8%,T4的病株防效为67.5%、病指防效为86.6%,空白对照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83.2%、44.8%,T2和T4间差异显著。试验表明,24%噻呋酰胺拌种处理对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对纹枯病纵向扩展的控制效果优于对纹枯病横向扩展的效果。

表2 不同处理对纹枯病接种的防效

2.2 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

由表3可知,T1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在70.5%~90.8%,T2处理的保叶效果在86.1%~96.2%,T3处理的保叶效果在92.6%~100.0%,T1处理8月17日和8月30日调查的保叶效果显著低于T4,T2、T3与T4比差异不显著。

表3 不同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的保叶效果

2.3 三氟苯嘧啶拌种对稻飞虱的防效

由表4可知,T1、T2、T3对稻飞虱的防效均在88%以上,且防效与使用剂量成正比。T1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在89.0%~92.0%,低于T4的89.8%~95.9%;T2处理的防效在95.1%~97.5%,显著高于T4;T3的防效在98.9%~100.0%,整体防效高于T4,且差异显著。

表4 不同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2.4 水稻安全性

试验期间,对移栽后各处理水稻长势进行不定期目测发现,药后各处理水稻的叶色、株高等与空白对照和统防统治喷雾处理区相比未有明显差异,各处理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生长安全。

3 讨论与小结

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3 000万hm2[1]。2000年以来,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呈波动增长趋势。2000—2010年水稻病虫害防治面积平均在1.47亿hm2[10]。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趋严重[4]。药剂拌种是一种成本较低的精准施药技术,具有高度靶标性和较长持效期[5],因其仅在秧田接触土壤和水体,秧苗吸收之后移栽到本田,对本田的土壤和水体污染极小[11]。

三氟苯嘧啶是一种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正位结合位点的新型介离子杀虫剂,具有高效、持效期长、用量低和对环境较友好等特点,对稻飞虱等害虫高效[12]。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5 mL拌种4 kg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效和较长的持效期,拌种后90 d左右防效在85%以上,且防效和使用剂量成正比。试验结果与李伟群等[6,11,13]有相似之处。

噻呋酰胺为噻唑酰胺类高效内吸性杀菌剂,可被植物的根部和叶面快速吸收,并经木质部和非原质体传导至整个植株[14]。本试验使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40、60 mL拌种4 kg防治水稻纹枯病表明,拌种后90 d左右,对纹枯病控制效果在80%~90%。其他一些研究也得到类似结果。陈轶[15]发现,6%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2 mL拌干稻种1 kg,药后60 d对纹枯病有67%的防效;邓仕俊等[16]发现,22.4%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0 mL拌种1 kg,药后90 d对纹枯病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任学祥等[17]发现,噻呋酰胺作为种子处理剂应用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是安全高效的,5%噻呋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200和1∶400包衣对拔节期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90.3%和87.8%。

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植株中具有较好的向上吸收传导性能,且根部吸收能力大于叶片吸收[18]。本试验发现,20%氯虫苯甲酰胺10 mL拌种4 kg防治卷叶螟,药后60 d保叶效果在90%左右,药后90 d防效降至70%左右,且防效随拌种剂量增加而上升,研究结果与詹国荣等[19]相似。

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和三氟苯嘧啶等药剂具有高效的内吸性和系统传导性。本试验将3种药剂混合拌种后发现对纹枯病、卷叶螟和稻飞虱有较好防效,且持效期比叶面喷雾更长,原因可能与水稻根系对几种药剂的吸收能力大于叶片吸收有关[18],也可能与药剂杀灭土壤中纹枯病菌、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防御机制有关。调查过程中未发现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和三氟苯嘧啶混合拌种对水稻生长造成的药害。

综上所述,适宜浓度的24%噻呋酰胺、20%氯虫苯甲酰胺和10%三氟苯嘧啶复配拌种,对水稻纹枯病、卷叶螟和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效,持效期可达60~90 d,对水稻生长安全无药害,大大降低了本田期农药的使用次数,节省大量人工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面积的化学农药污染,作为水稻害虫绿色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纹枯病、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病虫中等及偏轻发生的年份,建议使用24%噻呋酰胺20 mL、20%氯虫苯甲酰胺10 mL和10%三氟苯嘧啶15 mL复配拌种,对水稻穗前病虫害可取得较好防效;重发年份可适当增加拌种剂量,或在病情、虫口激增前再增加1次叶面喷雾,保证控制效果。

猜你喜欢

氯虫甲酰胺卷叶螟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去离子甲酰胺在脑腱黄瘤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20%氯虫·噻虫嗪SC防治稻水象甲田间试验
30%甲酰胺基嘧磺隆水分散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氯虫苯甲酰胺对红火蚁的毒杀活性与行为影响
35%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面粉增进剂对健康有影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