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述评

2019-04-18吴娜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吴娜

摘要: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建立与完善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迫切需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文化教育而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误区,让“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扎根”,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在分析了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以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以“工匠精神”的培育重塑竞争优势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国家展开梳理。国内主要集中在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路径研究等方面,从而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撑。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急需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来支撑,逐渐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更需要有默默坚守、孜孜以求、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的大国工匠。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态度,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现代职业教育。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建立与完善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迫切需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文化教育而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误区,让“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扎根”,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研究意义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初步形成,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增强。作为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实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的高职院校,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劳动力后备军,显得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锤炼“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要

《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在未来几十年,中国要想守住制造业的高地,在制造业上比肩世界制造业强国,就必须在制造业进行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时,改变生产要素,特别是推动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和方向发生重大转变,使职业工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崇高“工匠精神”,因为职业工人才是生产精品和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工匠精神”培育应成为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才会推动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

(三)传承“工匠精神”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客观

要求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阶段。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脉,是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和职教吸引力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让学生从课堂走入工厂,有利于加速其从学生到工匠的华丽“蜕变”。同时,通过企业和社会对学生的“检阅”,从而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改革创新,持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满足“制造强国”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培养“工匠精神”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现实需要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重要的生产力,企业的竞争不仅是资本和技术的竞争,也是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的竞争,这是未来制造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职工队伍的发展壮大,不能再寄托于进城的农民工身上,高职院校理当成为培育工匠和工匠精神的主阵地,高职学生要想转变为一个真正合格的职业工人,必须养成尚真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细致的工作态度、严谨的职业规范,塑造、培养工匠精神,进而成长为“国之大器”的新时代中国工匠。

高职学生从院校毕业、走上职业发展之路以后,只有把自己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理念物化成一件件精雕细琢的产品,获取极致的心理感受和良好的职业荣誉,才能实现服务企业、回报社会、个人持续发展的终极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

通过文献搜索,国际上实施类似于《中国制造2025》的“再工业化”战略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盟(含英国)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本研究重点将以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以“工匠精神”的培育重塑竞争优势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国家展开梳理。

(1)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于2012年2月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的研究报告,从投资、劳动力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及相应的对策措施。这是继美国政府先后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后,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加快创新,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其中特别注重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建设。如美国的“创客”创造影响世界的产品,也极大地吸引了美国人们的创造兴趣与热情——这都是培育工匠文化的“肥沃土壤”。

(2)德国工业4.0是由德国政府《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工业4.0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工业4.0将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化,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实现新的制造方式。信息物理系统是指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现实世界,将网络空间的高級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从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德国人的“工匠精神”:不相信物美价廉,优势在于质量、技术、服务。

(3)英国政府于2011年发布了一项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在2013年10月,英国政府科技办公室再度推出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是定位于2050年英国制造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研究,通过分析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英国制造业发展与复苏的政策。报告认为,未来制造业的主要趋势将对人才甚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4)日本于2010年发布《日本制造业竞争策略》,包括全面推动5个战略性产业的蓝图。与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相比,日本在技术实力和产业集群上具有一定优势,近年一直在深入挖掘市场培养新型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人才。此外,日本是被公认的“工匠国”,据日本调查公司东京商工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家之多。

(二)国内研究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离不开工匠和工匠精神,就如同美国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中所论述的那样,从古至今,“工匠精神”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世界改变,倾心于技术提升和创造发明的“工匠精神”,是世界上每个国家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源泉。就像德、日既是制造业强国,又是职业教育强国,他们认识到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职业教育的范围,塑造和培养准职业人的工匠精神。自2015年“中国制造”成年度热词后,国内研究“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的学术论文逐渐增多,研究者主要为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王丽媛(2015)、贾敏(2016)认为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加强培养,有着重要性以及可行性,并对“工匠精神”给出了定义: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2)关于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邓成(2016)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了研究,用“工匠精神”涵养高职生,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陈劲(2016)认为,培育“工匠精神”要做到四点:第一,教育是根本;第二,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第三,建立让工匠专心于技术的组织;第四,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还有一些企业家从行业实践的角度诊释了“工匠精神”。

(3)关于“工匠精神”与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的关系研究。吕建龙(2016)、吴香菊(2016)等人认为,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以此提高其人力资本的附加值,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4)关于“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2025”相呼应的研究。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2015脱,中国制造离不开“工匠精神”,并给出了“工匠精神”的定义:“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他认为,因为缺失“工匠精神”,所以造成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中国制造要实现由大到強的华丽转身,必须呼唤和发扬“工匠精神”。

综上所述,以中国制造2025为背景,以服务国家制造产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对象,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以回应时代要求、培育“工匠精神”作为研究核心;从高职教育强化观念,深化课程及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与实训环节,积极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培育机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意义,较为鲜明的综合研究特色和一定的创新价值。在深入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缺失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精微剖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内在缘由,以终身教育理论、生涯发展理论、产业发展理论、系统优化理论、资源整合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课程与教学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为湖南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对象,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确保制度给养,积极探索建构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地方产业的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长江,杜连森.现代化改造:职校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着力点——基于英格尔斯的人格框架理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21.

[2]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5.

[3]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J].职业技术教育,2017-03-01.

[4]蔡秀玲;余熙.德日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16-09-20.

[5]张继宏.工匠精神:德国制造业品牌之道的观察与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16-07-10.

[6]段宇宏.美国:“笨人”建立的工匠国家[J].同舟共进,2017-01-01.

[7]于兆涛.中、日、美、德企业对工匠精神的诠释[J].电器,2017-03-08.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