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省思

2019-04-17白中阳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仰马克思主义

白中阳

摘 要: 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继承者和开拓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潜在力量,大学生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不仅关系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成败,更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新时代下,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群体的价值体系也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转变,并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缺失等诸多不良现象,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高度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信仰;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9.04.020

2018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全国各地兴起了纪念马克思和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各类活动。纪念伟人和重读经典之余我们还不应忽视,新时代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存在的一些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大学生的现实信仰存在与马克思主义相偏离的问题①,并呈现出信仰的世俗化、功利化、宗教化、多样化和不稳定性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整理相关资料,重点从社会现实、大学生自身以及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等多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对策,希望通过该问题的研究来推动相关学术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内涵及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界定

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信仰主体的崇拜,即通过马克思主义来对整个世界进行理解和把握[1]。学界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有着十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方面来说,它指的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矢志不渝的信奉,作为信仰主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们来说,他们不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理论来应用,而且也将其作为一种崇高信仰来奉行。其次,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层面而论,它是指信仰者所信仰的内容。只有人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在他们的信仰之中,并与具体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人们的信仰才日益成为名符其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2]。最后,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功能上来说,它是指帮助人们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3]。综合以上三点可见,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就曾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作用,并总结说:“在过去,我们党无论多小,始终是一支强大的战斗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这种共同的理想,就有了铁的纪律。这是我们真正的力量,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一直都是。”[4]因此,对新时代的我国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特指信仰主体对中国共产党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二)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性

1.科学性和神圣性相统一。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坚定的信仰者对于自己的信仰从来不会有丝毫的怀疑。”[5]而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世俗信仰,它更加尊重事物固有的客观规律,而且能够促进认识和实践的相互转化,最终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这种信仰可以视为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助推剂”,更是一种符合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而神圣的信仰。正因为“神圣是宗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甚至比上帝的概念更重要。宗教的现实性可以在没有明确的上帝概念的情况下存在,但如果没有神与世俗之间的区别,就没有真正的宗教。”[6]而马克思主义正是从有限和暂时的科学性认知中把握无限和永恒的神圣性信仰,而且是让这种信仰的神圣性不断接受先进科学的反复验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绝对的科学主义,强调对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把握应该以人类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而以人为本,强调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掌控,我们应立足于对其理论的科学认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科学地将其与实践理论紧密地相结合。”[7]因而,以科学性与神圣性相统一为主要特点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一种人类全新的信仰,它进行了人类信仰的伟大变革。

2.現实性和终极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都是以立足于现实社会为基础的科学理论。这种以人为本的信仰,源于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的现实性需求,因而它坚持无神论,承认只有一个现实世界。所以,马克思认为人不能抛开现实社会而去追逐那些虚幻的不存在的东西,倡导人们要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全面、健康地发展,努力追求有价值的人生,才能充分体现出个体本身的生存意义。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还具备终极性的特征。正如黑格尔所言,“人如果以自己的方式自我认知,那他所达到的认知水平将是极为有限的,但他自己也是上帝的画像和无限的源泉;他是他自己的目标,他有无限的价值,他有实现永恒的使命。”[8]而马克思也曾说过“在具有对立阶级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地方,它将是这样一个联盟,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9]274所以,作为现实性和终极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看到事物现实性和终极性的两面性特征,既不能将它彻底庸俗化,亦不能将它完全宗教化,要在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和人性的感召下,凭借自身的实践活动去不断地改造现存社会和改善现实中的人性,使现实生活朝着人生的最高价值和人类理想状态的最佳发展方向而迈进。

3.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马克思曾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的每一个划时代重大发现的产生,唯物主义也必须改变它的形式。”[10]228足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跟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先进科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表现形式并充实相关的时代内涵,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时代格局。因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践的、开放的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有鉴于此,恩格斯早年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理论,而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起点和使用方法。”[10]742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高效的方法论,并非是死板的教条。同时,他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还写道:“无论在过去的25年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直到现在,这个《宣言》中所概述的一般原则都是完全正确的。”[9]228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确强调:“正如《宣言》所述,这些原则的实际应用是不以任何时间和历史上的任何地点进行无条件转移的。”[9]248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而非呆板的教条。与时代发展不断结合并能与时俱进正是它的生命力如此旺盛的重要原因。因而,无论是在过去的俄国还是新时代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都同样能够与时俱进并逐步实现新的理论层次的升华,而且每一次升化都是其理论生命力的再度飞跃。

(三) 新时代大学生信奉马克思主的必要性

首先,为新时代大学生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从古至今青年学子多被寄予厚望,新时代下的他们更被赋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重大使命。毛泽东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最终是你们的。你们这些年轻人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属于你们,中国的未来也属于你们。”[11]14邓小平更是深知青年人树立崇高理想的重要性,因而他强调“特别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和下几代,必须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4]137。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生们的信仰状况,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且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兴衰息息相关。对大学生而言,马克思主义教育是较高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它有助于人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对这种理论的理解来巩固人生信仰。”[12]246但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性的认知,“或许你会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革命中也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但你绝不可能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更不会是有觉悟的共产主义者。”[12]247。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科学世界观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合理的价值观。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人生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和人生理想等的系统性认知[13]。邓小平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完全的信仰,中国革命就不会成功。”[4]63对大学生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指导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坚定改革信心,以及坚定不移地信任黨和政府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4]可见,新时代高校信仰教育的首要目标,即引导青年大学生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中华民族的复兴后继有人。所以,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某一时代的信仰作为精神的化身,正如某些社会角色就像太阳自身散发的自然光和能量的排放一样,所以信仰本身也是真理的光,为世界提供了真理和价值计量的标准。”[15]1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新时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最后,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高尚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它是人类历史上人类自身价值的更新和重构,具有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合理性,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持久的生命力。”[15]204这种伟大的信仰曾经“使得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成为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自觉地为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和他人的幸福,毫不犹豫地抛头颅洒热血,无愧于他们的奉献。他们为共产主义信念而奋斗,为提升自己进入精神境界的崇高而自豪,并激励他们创造独特的历史表现和宏伟的人生价值,而如此实现个人的生命和价值的不朽也就足够了。”[15]205足见,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观是极为适用的。

二、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

邓小平曾说过:“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信仰,或者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就不会成功,中国将会四分五裂,没有独立,没有统一。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精神动力。”[4]63而时下部分高校大学生中却出现了马克思信仰弱化的状况,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信仰的混乱导致信仰多元化趋势明显

当下,高校大学生信仰混乱已经成为十分严重的现实问题。新时代下由于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更加空前的解放,整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价值体系开始呈现出多元化趋向,致使本该作为主流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奉出现弱化。例如,有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信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或拜金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在学校里,助人为乐的雷锋式英雄不再受到人们的敬仰,很多人崇信经济利益而淡化光辉的荣誉。更有一部分大学生奉行极端的拜金主义,他们中一些人普遍认为会挣钱的企业家是英雄,足见其价值观开始向物质利益的危险方向上倾斜,这些信仰的混乱状况致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范围和影响力正在日益缩小。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由来已久,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一些现象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太多的危害。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并采取坚决的措施来制止它,让它肆无忌惮地蔓延,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误入歧途,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4]45可见,这种不良信仰的滋生极易导致大学生信仰的焦虑,一旦多数人仅以经济利益来支配日常观念和行为的话,整个社会极有可能处于信仰的真空地带,并最终导致人性的泯灭与道德的沦丧,而新时代所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再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些都是当下大学生信仰方面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 私利主义盛行

毛泽东说过:“一旦我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对历史的正确解释,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未动摇过。”[16]而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无可否认,这种经济体制自身还存在着很多缺点和弊病。恩格斯曾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最终的分析中总是从他们的真实关系中,从他们的生产和交流的经济关系的阶级地位上得出你自己的道德价值。”[17]而时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进一步对我国青年展开意识形态渗透,在美国中情局的秘密条例中就曾明确指出:“试着用物质引诱和腐化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和公开反对他们的原始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从政府的传统中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体育表演、色情书籍、娱乐、游戏、犯罪电影和宗教迷信上。”[18]在此影响下,西方实用主义色彩开始充斥当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之中,致使他们极为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崇高理想,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主流信仰产生了强烈冲击和破坏。例如,在入党动机上,很多大学生都将其作为追求自身现实利益的一种手段,而真正为了实现社会理想而入党的大学生则越来越少;其次,受此影响的很多大学生极端功利化,处处讲求等价交换,出现伦理观念日益弱化的道德危机。另外,在意识形态上,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实行什么社会制度都无所谓,只要物质财富能持续增加就行。更有一部分学生秉持人性自私论,不相信社会理想,进而信奉“人人为我就是我为人人”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这些均说明很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已经岌岌可危。

(三) 马克思主义信仰遭受世俗化信仰的侵袭

曾经的网络热语“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已成为时下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世俗化状况的真实写照。世俗化信仰多指一味地享受世俗的物质生活和腐朽的精神糟粕,而将崇高的理想信仰全部摒弃。其主要表现为:在消费方式上,部分大学生将高档名牌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甚至不顾家境贫困,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还有部分大学生,将逃课旷课视为正常的现象,勤工俭学的背后往往是为了追求自身生活上的高消费,某些极为优秀的大学生为此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大好前程白白断送;在生活态度上,一些人整日游戏人生,戏谑庄严,每日过着吃喝玩恋的生活,早已丧失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生活中处处呈现出消极、厌世、悲观的情调;在处事方式上,一部分大学生十分热衷于通过拉关系、走路子的投机方式来获取所谓的“成功”,他们将刻苦勤奋和孜孜以求的求学态度全部抛弃。长此以往,这不仅会导致我国人才培养体制的弱化,更会极大地影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后备军的人才培养质量,并严重危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景,导致无法想象的可怕后果。

(四) 社会责任感缺失

事实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来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以此形成更为正确和科学的理想信念,并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更加尊重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19]。然而,当下部分大学生却奉行“三不主义”处世观,即对于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不愿关注、不敢直接面对和承担社会责任。部分大学生整天做“宅男宅女”困居宿舍,对身边的事情漠不关心,更缺乏荣辱观和生活中的正能量。而對于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时事新闻更是不屑一顾。早年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作风和学习态度在当下部分大学生身上早已看不到任何迹象。由于不懂得对自身未来职业进行积极规划,所以在需要他们承担社会责任时,部分大学生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甚至不能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并且在面对弱势群体的求助时亦会只做无聊的“看客”,即使有少数大学生履行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后,也往往被这些“看客”们所嘲笑,因无法承受“看客”们的议论,久而久之,他们将正常视作反常,并开始与“看客”们同流,不再自觉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三、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解决路径

信仰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而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出现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是外部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强烈刺激;主观原因则是大学生自身信仰立场的不坚定。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说:“现代性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在一个不流行的短语中,它是一种精神危机,新的支持被证明是虚幻的,而旧的铁锚已经沉入了底部。”[20]有鉴于此,中共中央也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重塑信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21]可见,信仰问题是新时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劲动力,各方应该给与其足够的重视。针对上述原因,笔者以为,消解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路径有以下几点值得参考:

(一) 学生自身方面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应用,从浅到深地逐步学习,使他们的认知过程进入一个新阶段,成为大学生们普遍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从而达到便于接受和推广的目的,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获得大众化的发展。”[22]所以说,要使当下大学生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阶段上升为信仰层次,大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身修养是根本。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中央对此也多次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繁荣昌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3]然而,在这个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年代里,不仅认真学习马列经典的大学生越来越少,而且部分大学生对该信仰还持怀疑态度,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片面和肤浅,他们更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还存在很模糊的认识。列宁曾说过“现在我们要培养一批新的教育队伍,要紧密联系实际,要贯彻党的思想,贯彻党的精神,要把群众围绕在自己的身边,用共产主义的精神,让共产党员做他们自己真正关心的事。”[24]“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他们,实际上就是对青年人进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时代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树立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中心地位,努力培养信念坚定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知识、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和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25]早已成为国家青年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而“信念坚定”的要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牢固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以,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成为促进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当务之急。因而,新时代下的大学生们必须认真、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认真吸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相信经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新时代大学生必定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并能真正理解该信仰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2.大学生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身感悟。毛泽东曾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认为科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与实践调查紧密结合起来,“脱离实际的调查,必然要脱离现实主义,走向理想主义的工作方向,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而是盲目的行动主义。”[26]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要用所学知识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科学理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例如,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到诸如军训、生产实践、公益劳动、居民社区文明建设、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既能使大学生们更多地接触和了解社会面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能使其深刻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精髓,这样不仅能使他们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参与其中,更能使其今后的日常行为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相结合,这才是未来青年真正的成长方向。

另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应该提升自身修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我教育是个人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27]恩格斯也曾指出:“在一个人的情况下,他的行动的所有力量必须通过他的头脑,并且必须转化为他意志的动机,才使得他能够行动。”[10]251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往日益频繁,团队间的相互合作尤其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集体的帮扶,只有善于在集体中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善于听取别人好的建议,并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促成个人价值的早日实现。所以,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核心,以对社会贡献为真正人生价值意义的归宿,唯有树立这样的人生观,才能真正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因此,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关注时事并主动参与实践,相信在长久历练后,大学生自身的理论修养一定会有显著提高。

3.培养民族情怀,认清历史使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上曾创造过极为灿烂的文明,也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过大量的杰出贡献,每一个国人对此都骄傲不已。为此,黑格尔曾说过,“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国家的,是国家的儿女。”[28]邓小平也曾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信仰,或者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就不会成功,中国将会四分五裂,没有独立,没有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4]62正是因为革命者有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而在革命年代,共产党员“才可以带领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在我们力量弱小、极端困难和艰苦的条件下,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29]26也正是因为共产党员们有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而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可以克服许多困难,改变我国的贫困面貌,在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就。”[29]28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为什么我们在过去为赢得革命而努力奋斗呢?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有共产主义信念。”[4]110正是这些革命优良传统才使得曾经的大学生在热血沸腾之中萌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理应承继好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以此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肩负起青年人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崛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 学校教育方面

邓小平曾强调“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30]369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新时代,国家继续实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25]28因此,当下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在立足各学校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敢于进行新型教育理念和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并对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进行大胆的尝试性改良,着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并努力使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具实效性,且更趋专业化和正规化。对此,笔者以为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

1.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力量可以迫使每个人处于健康的心态去接受某些想法。”[17]426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必须要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紧密相连,并且要符合新时代下新形势、新任务的具体要求,同时还要从高等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上进行突破性的创新,为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敢于对教育内容进行大胆创新。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层次的信仰教育,“它有助于人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对该理论的理解来强化和巩固这种信仰。”[12]246为此,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31]45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要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思想活动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这一现实条件,而且在教学内容上要选取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新知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出来。另外,还要把教学内容与当今社会热点、难点紧密相结合,必要时还要进行针对性的专题讲解。同时,还要着力提高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的鉴别力,使其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信仰。

其次,要勇于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政策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基本保证。”[31]64因此,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必须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对此,可以采用课堂辩论、专题讲座或辅之以生动的事例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启发青年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采取举办分组讨论、小组提案等方法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以此增强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新鲜感。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具体化,并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和播放相关的教學视频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接受能力,并最终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

最后,要敢于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大学生自身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并渗透到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各环节之中,使大学生时刻都能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极力促使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5]18的国家教育战略规划。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必须带头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人生的前进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年轻学生按下人生的第一个按钮。”[32]强调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业务,而且能始终以充满激情的状态投入到信仰培育的工作之中。因此,国家提倡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社会主义現代化事业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33]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主要改革目标。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关系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育。因此,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提高思政教师的理论和授课水平,并着力打造一支理论水平过人、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学校应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科研、教学、生活等方面以足够的重视。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容易陷入“盲目附和受众的一切趣味与需求”和“过度对受众进行正面引导而有失客观与公允”[34]这两种极端行为。为此,国家一定要落实好他们在职称评定和待遇方面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以此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高校还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接受再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为其提供足够的学术经费和研究条件,例如在参加学术会议和各种培训上为其创造诸多条件和机会,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及科研、教学能力。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还应保持与时俱进,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并逐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35]列宁也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课程是和思想政治方向相关的课程。这个方向是谁来决定的?这要由教师来决定。”[36]今天我们所说的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也正是如此,对于任何一个人民教师来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在认真备课的同时,还要随时给自己“充电”,以确保自身知识理论的及时更新,并时刻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且时刻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以此来给新时代大学生做好学习和人生中的思想标杆与行为示范。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随时把握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趋势,并能及时关注国际国内时事,且能熟练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针对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最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正是因为“马克思定义下的共产主义具有双重意义:它不仅是一种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形而上的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摧毁现有地位,以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为基础的持续批评的现实主义运动。”[37]所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关心时事并深入到现实生活之中,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该理论的深入理解,这也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顺应快节奏的时代变化,和更新社会发展观念的具体表现。

3.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提升作用。“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某些‘自发因素通常被人类意识所感知,那么对这种自发因素的错误估计就等于是‘轻视意识因素。”[38]可见,大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到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并且具有教育的导向性,而且校园文化团体在向大学生们推广文化素养和丰富他们课余生活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均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先进文化有必要及时介入,以此来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发状态转化为自觉状态。为此,就要对新时代大学生做好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以及价值导向两方面的引导工作。高校应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对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极力重视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入党宣传,对申请入党的大学生更要积极安排他们学习党章、参加党课培训和考试。以此来加强大学生对党的深入认识并确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学校还要定期开办关于党的理论学习与培训的相关活动,以此来丰富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除此之外,还要把弘扬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优良传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终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大学生马克思理论教育的实践性。马克思曾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9]可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还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活动,丰富实践活动的类型。因为“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促进社会发展,对社会作出贡献,及对大学生坚持不懈的性格塑造,培养其人格和强化其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3]183因此,高校应该在每学年都要对大学生们开展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主体要鲜明、形式要多样、内涵要丰富,以此来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其中,促使他们通过该类活动关注民生,深化其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充实自身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因为“信仰不能强求,更不能靠强迫来建立。我们不能强迫自己树立某种信仰,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是如此。那种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变成一种利己的途径,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大学入学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工具的做法是不应被提倡的。因为,一味地通过学习强迫自己相信马克思主义,也会适得其反。最终,你相信的越多而不去思考,那么你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越少,你的思想状态就越不正常。”[40]因此,高校完全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让大学生们真实地体验马克思主义的实用性。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革命老区实地参观,让大学生们身临其境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洗礼,亲身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实效性和真理性。因此,新时代大学生们必须要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磨练,因为这对他们开阔视野是有极大益处的,不仅有利于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实状况真正地结合起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且更能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 社会引导方面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41]是中共十九大针对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重要思想指南。因而,对当下大学生进行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与整合,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辐射功能,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紧迫任务。

1.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正如费希特所言,“信仰是唯一能提高我们的情感和鼓舞我们的生活的原则。”[42]还有学者认为“信仰不是主观世界的产物,而是社会和文化的氛围以及产生变化、发展和运作的社会和文化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43]。因此,为了让新时代大学生们坚定自己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国家与社会必须大力加强先进文化的建设,同时还要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极力弘扬优秀文化的主旋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并不是一种信仰,人们对这一理论的信仰才是马克思主义。”[12]21为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够集中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而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先进文化的建构。中共十九大以后,我国正开始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在新时代中,青年学生不仅要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髓,因此,当下大学生必须要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唯有如此,大学生才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并促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良性发展。反之,先进文化的建设就会受到诸多不良因素的冲击,这将极大地阻碍新时代“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当下,国家正处于转型发展期,社会环境变化迅速,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如果连青年大学生都丧失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地位的话,那么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宏伟目标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新时代大学生们只有身处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才能持久地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

2.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作为后工业社会的标志之一,或者是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互联网可能是后现代主义最完美的描述。”[44]而新时代下,我国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不仅覆盖了当下中国千万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用资源。互联网所内含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独有特点都极大地吸引了青年学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开拓了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全新空间,毫无疑问,这对巩固和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是极为有利的。于是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生们在优先利用丰富网络资源的同时,更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担负起国家和社会赋予青年大学生的时代责任。除此之外,各大网络机构也应该积极开发新型网络教育资源,并能时常开展类型各异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教育活动,切实增强互联网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发挥更加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加强网络思想舆论建设,才能抓住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45]因此,在大学生们做好网上自律和网络机构做好优化网络资源的同时,政府更应强化对网络的监管力度,使互联网产业的运行更加趋于规范化。这期间,政府部门不仅要健全互联网管理机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而且更要增强互联网的正面影响力。同时,政府部门还要依法加强对各类网站的精准化管理,极力净化网络环境,对网络上诋毁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言行,及破坏国家稳定的言论要进行严肃处理。最好是在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相关网站的同时,再努力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信息网络团队来对相关资源进行维护和管理,并能及时引导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努力为大学生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总之,互联网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了解社会和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因此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监管力度,努力净化多样性的网络环境,为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和坚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已成为新时代网络教育的重中之重。

3.舆论导向要坚持正面引导和疏导。费罗洛夫认为,“在日常用语中,信念是一种理念,即那些科学假设和推测既不是理论的,也不是实验证明的。”[15]204李大钊也曾说过:“在采取行动之前,你应该先设定方向,如人们的航行,就必须首先设定一个目的地,如果一个指针总是指向这个方向,那么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它始终还是那个方向,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便不会有到来的日子。”[46]可见,社会舆论是影响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所有社会舆论工具应该尽可能形成合力,各种舆论信息均要坚持团结稳定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主旋律,尤其要把对事关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进行着重宣传,对那些大学生极为感兴趣的时政热点问题更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学生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形成广泛共识,并能坚持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同时,高校还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舆论的引导性,努力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并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厚度和深度,努力抵制社会中的诸多错误思潮。

新时代大学生享有更多的言论自由,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舆论平台,一方面用来发布健康的信息来引导正确的主流言论。另外,大学生们还可以充分借助其它各种媒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例如“为了有效地将共同理想转化为个人信仰,关键是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促进“个人”与“集体”的融合。”[47]通过这种舆论的引导将有益于教育工作者充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并准确判断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以此为参照,对于培养、选拔一批能够引领主流舆论的大学生骨干,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更多信仰空虚的大学生,以及深入推广马克思主义信仰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个有远见的国家总是关注年轻人,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成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1]因此,社会舆论必须要坚持弘扬真善美的时代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并能够客观、公正地报道社会热点问题,而且要尽力减少负面消息给大学生带来的错误引导,以此来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并鼓励大学生做到时刻弘扬正能量,并坚定实现“中国梦”的崇高信念。

4.净化校园周边社区环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48]青年人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荣辱。所以,应该更加着力净化影响青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而高校周边的社区环境是高校校园环境的延伸,当然更是大的社会环境的缩影。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区环境对高校大学生和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影响日益凸显,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社区环境对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大学生们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为此,高校和周边社区应积极采取有力举措来净化高校周边的社会环境,以此来净化大学生信仰培育的外部空间,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在良性的社会环境中生根发芽。在具体净化措施上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高校要经常与周边社区组织一些宣传活动。正如费希特所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信仰——盲人者盲目地追随无言的、不可抗拒的冲动,而有视觉的人听从这种冲动。”[42]85可见,人们的信仰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较多外因辅助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新时代下让青年大学生走进广大社区,为社区民众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的理论宣传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在这种实践活动中,青年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能够在对校园周边社区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普及的同时,更加强化大学生自身对该信仰的深入认识。毫无疑问,一旦校园周边社区环境得到优良的净化,则更加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另一方面,高校周边社区也要从自身做起,拒绝其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违背的糟粕思想在广大社区传播,努力净化广大社区周边的舆论环境。各社区可以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同时,能够准确地使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新时代“美丽社区”的建设,深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为他们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一种良好的环境支撑与保证,让其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正确的,并最终坚定不移地信奉马克思主义这种崇高的信仰和人生理想。

四、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49]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坚定,直接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与存亡。而且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与巩固一直以来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因为这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系统性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注释:

① 学界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的学术期刊可参见黄明理和冯茜的《我国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研究》,载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6卷第1期,第7~13页;徐俊和刘魁的《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前沿研究综述》,载于《学术论坛》2013年第4期,第34-38页;陈云云和卫璐琳的《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双重境遇与破解之道》,载于《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年第3期,第139-143页;张梅和黄蓉生的《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分析——以重庆市6所高校为例》,载于《探索》2014年第4期,第118-122页;靳玉军、陈亮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论思考》,载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111-113页;丁丽娟、陈海的《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思考》,载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② 学界对“大学生马克思主義信仰问题研究”的硕博论文可参见杨昳婧的《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东北范大学,2013年;张梅的《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13年;曾杰的《21世纪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云南大学,2015年;郭磊的《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探究》,渤海大学,2013年;陈伟芳的《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研究》,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张洪伟的《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冯思洋的《“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辽宁大学,2012年;李杰的《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参考文献]

[1]  翟俊刚.共产主义信仰的当代道德内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93.

[2] 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3(3):36-39.

[3] 李钟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地位与功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68-72.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5]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78.

[6] 金泽.宗教禁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87.

[7] 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59.

[8] 张世英.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73.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8.

[11]毛泽东.毛泽东在苏联的言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

[12]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46.

[1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9.

[14]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3.

[15]冯天策.信仰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1.

[16]斯诺.西行漫记[M].胡愈之,林淡秋,梅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131.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18]李刚文.美国中情局对华的十条诫令[J].党政论坛,2001(9):25.

[19]蓝星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途径探析[J].广西教育,2012(3):21-22.

[20]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蒲隆,赵一凡,任晓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8.

[2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N].2004-10-15(01).

[2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7.

[24]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3.

[25]中共中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

[2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27]蔡汀,王义高.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01:332.

[28]巴城.名人语录(外国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54.

[29]王英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26.

[3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9.

[31]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5.

[32]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9(01).

[33]刘建军,曹一建.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5.

[34]阮小玲.论新闻传播与受众心理图示的互动[J].现代传播,2007(5):46.

[35]朱高正.四书精华阶梯(上卷)[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12:361.

[36]列宁.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438.

[37]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

[38]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6.

[3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0]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39.

[4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3.

[42]费希特.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17.

[43]荆学民.论信仰的特性[J].晋阳学刊,1994(5):52-56.

[44]易丹.我在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上[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8.

[45]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N].人民日报,2007-01-25(01).

[46]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全集(第4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58.

[47]侯惠勤.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7.

[48]江澤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8.

[49]习近平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7-25(01).

(责任编辑 王婷婷)

Abstract:As the successors and path-breake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construction,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re the potential power in Chinese national great rejuvenation,thus their belief in Marxism is firmly related to both the suc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fate of the Party and our country.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new era,college students value system has changed from being unitary to multivariant with the appearing of weakening,or even absence of belief in Marxism.These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oncerns of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intense attention and practical solu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Marxism; faith; higher education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