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植“校本课程”,让安全教育绽放精彩

2019-04-17林根淮

教师·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践

林根淮

摘 要:通过行动研究,开发出符合学校、学生安全教育需求的校本课程,包括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指导、课堂组织、评价方法、典型课例,实施常态化的安全教育,为预防和控制校园安全事故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校本课程;安全教育;实践

中圖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6-0013-03

一、 缘起

中央领导对中学生安全的指示是:“人民生命高于天,人民利益重如山”,并指出:社会安全最重要的是人身安全,最让人牵挂揪心的是孩子安全。当前,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关注师生健康、打造平安校园已被列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校园安全”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规程》于2010年6月23日起施行。

近年来,国内外部分高校陆续开展了学校安全教育相关研究。台湾东华大学、日本安全教育学会、大阪教育大学等成立了专门的学校安全教育研究机构,并取得了先进成果。2012年9月23日,云南首家学校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在云南师范大学成立。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吉林省汪清县第三小学等各地区各学校对学校的安全教育问题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活动。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湖南省浏阳市集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乡镇初级中学,学生人数剧增,加之校园面积狭小,学生活动空间有限,学生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安全隐患时刻存在。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安全教育质量,2012年我校成立了安保科,2013年成立了安全教育研究小组,提出了初中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对如何有效开展安全教育工作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

本文试图通过对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介绍、行动研究,开发出符合学校、学生安全教育需求的校本课程,从而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 “我懂安全”“我能安全”的飞跃,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预防和控制校园安全事故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二、 起航

(一)立项研究

2014年3月12日,在长沙市专家的指导下,课题正式成为“长沙市十二五立项”规划课题。

(二) 研究目标

通过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为实施常态化安全教育创设条件,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三) 研究内容

开发符合学校安全教育需求的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内容包括灾害性天气、人防、校内大型活动、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体育教学、心理疾病防治、学习心理健康、防家暴、社会实践活动、网络交友、防校园欺凌、防性侵、禁毒、交通安全、防溺水、饮水、垃圾食品、防毒蘑菇中毒、花炮、防马蜂、手机使用等方面的安全教育。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按照积累→设计→实践→完善→再实践→开发→应用的程序进行探索。

(五) 研究历程

研究伊始,教科室组织全体研究成员认真学习了安全教育和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提高了研究的理论水平。课程开发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切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而设计”[1]。任何一所学校的环境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在教育资源、文化氛围、经济环境、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存在千差万别,所以采用某一种程序都必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2]。

首先我们把研究放在《校本课程纲要》的设计上。通过讨论我们初步确定了符合学校安全教育需求的校本课程。但课程内容杂、编排不系统,影响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积累与构建,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

接下来,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归类、调整,将课程分为五大类,分别是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社会安全安全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然后我们通过班会课、讲座、主题讲话,对各门课程进行了有计划的实施。

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原计划研究的课程的实用性不强,内容泛化不具体,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等等。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现状分析尤为重要[3]。

针对出现的问题,从学生、教师、课堂、教材、教学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015年3月,课题组聘请了市教科所专家进行了现场指导。课题更名为《初中“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并重新修订了课题研究方案。内容包括灾害性天气、人防、校内大型活动、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体育教学、心理疾病防治、学习心理健康、防家暴、社会实践活动、网络交友、防校园欺凌、防性侵、禁毒、交通安全、防溺水、饮水、垃圾食品、防毒蘑菇中毒、花炮、防马蜂、手机使用等方面的安全教育。

研究内容和方案的调整让课题研究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激发了教师们的研究激情。课题组首先对颁发的安全教育读本进行了研读,朱志芳老师结合浏阳气候特点选取了灾害性天气安全教育为内容组织教学,学生体验深刻,教学效果良好,课后通过集体研讨形成了《安全教育校本课程自然灾害篇》这一课程内容。

紧接着,课题组对校内安全教育的重点热点和课堂安全教育进行了梳理,并召开了理化体心理教师会议,讨论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体育教学、心理疾病防治、学习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活动引起了教师们极大的兴趣,闻继根、张艳辉、任红、李照、易大华、张曼莉几位老师认真编写教案,组织教学,通过反复实践,完善了《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校内篇》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关于学科方面的内容。

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河、塘、水库等自然水域随处可见,每年天气转暖时,防溺水安全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复杂,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再者初中生好奇心强,意志力不坚定,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走上吸毒的道路,同时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饮水问题、防性侵等问题也逐渐成为教育的重点。通过策划,由团委和教育处牵头,成立了由刘苏、刘小明、陈楠、黎喜红、唐晓梅、罗智、蒋腊梅七位老师组成的研究团队,负责校外安全教育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禁毒、交通、防家暴、防溺水、饮水、防性侵安全教育。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校外篇》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关注生活细节,关注学生生命安全,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题,接下来我们把目光放到了课外。如冬天来临,商店里的暖宝宝走进了学生们的世界,给他们带来了寒冬的暖意,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还有垃圾食品、手机、网络交友等题材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反复实践,都最终确定为校本课程的内容,《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生活热点篇》便由此诞生。

浏阳是花炮之乡,在欢天喜地的时候,危险也伴随着我们,普及花炮安全知识对浏阳人来说,必要性不言而喻。来自花炮原产地的张咏梅老师主讲的花炮安全教育课,深受学生欢迎。

浏阳地处湘东,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是野生菌的天然温床,采摘鲜美的蘑菇,已经成为浏阳人的习惯,但防毒蘑菇中毒也是其中必修课。周炼老师广泛收集各乡镇关于毒蘑菇中毒事件,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完成了这节极富乡情的课程内容编写,有现实意义。

大围山不仅盛产野生菇,还是天然的蜂场,浏阳的蜂蜜很甜,但马蜂蜇人事件常有发生,学校、家里也经常有马蜂骚扰,因此浏阳人必须掌握适当防马蜂的安全知识。前一段时间,一群马蜂光临了我校教师宿舍,消防官兵奋战三个小时才将其驱离,吴春玲老师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完成了防马蜂安全教育的组稿工作。

这些内容接地气,联系了实际,是课程的一大亮点。通过大家努力,《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浏阳特色篇》终于定稿。

三、提升

通过几年实践,课题组完成了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开发出了符合学校安全教育需求的系列校本课程。2016年7月,课题顺利结题。有付出就会有收获,2017年获课题成果评选长沙市一等奖,2018年获长沙市第二十二届“友谊教育科研奖”二级二等奖。自此,学校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特色逐步形成。

(一)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内容及实施

课程包含五个篇章,分别是《安全教育校本课程自然灾害篇》《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校内篇》《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校外篇》《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生活热点篇》《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浏阳特色篇》。课程的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和浏阳地方特色,以校本教材为蓝本,每周一课(每周星期一第七节课),分年级实施教学。《初中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安排》内容包括课程类别、课程内容、授课年级、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详见表1。

(二)课程实施目标

(1)让安全教育进课堂,实施常态化的安全教育。

(2)培养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3)提高学生安全防护技能。

(三)课程教学指导

根据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基本方法可确立为“三化”教学方法,即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 情境化,就是用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故事化,就是用真实的故事、案例来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把故事引入课堂,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生活化,即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更好地生活,让生命更有价值。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环节,使安全教育生活化。

(四)课堂组织建议

课堂开放,形式多样: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如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鼓励有不同的理解、见地。此外,教学中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重学精教,联系实际: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应让学生直面现场,联系实际,与生活真心接触,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能懂会学的自主解决,即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

(五) 课程评价

安全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价是有难度的,我们不能与其他课程一样,从一两次的测试看效果,更多的是实际生活中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的考核。所以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要多元化,当然课堂学习的评价仍然是重点,详见表2。

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安全情况;不仅评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以及评价学生学习安全教育的习惯、态度和方法等。

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安全知识检测是最常规的一种形式,还可尝试采用主題研究汇报的形式,使评价更具综合性。专题活动评价,通过演讲安全故事、现身说法、课本剧、相声等形式检验安全教育的教学成果。

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会背多少安全教育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评价主体多维化:安全教育的学习是每时每刻的,单由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现状应该改变。要知道安全教育的学习效果,在家中、社区更容易得以展现,因此,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甚至组织家长、社区参与评价很有必要。

四、 反思

(一)课程实施要更优化

目前,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班会课进行,开课设节缺乏规划,使课程实施的系统性受到影响,同时影响了班级工作的落实。建议学校在课时安排上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施做到定时、定人,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二)教材开发要更科学

校本教材的编写目前处于思考、组织阶段,如何编写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初步做法是:教材紧贴学生,与课堂实践高度整合,以教学设计原型展示课程教材的描述过程,具有教学案的特点,但更加生动、有视觉冲击力,实现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紧贴教学,与教学课件视频图像素材互动,实现教材与教学设计的高度吻合。

(三)课堂形式要更丰富

将教学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参加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应对安全威胁时的应变能力;另外,在探索如何将学校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方面,可多下功夫,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能力提升创设展示实践平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2]姜 平.学校课程开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0-79,80-82.

[3]黎 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1-77.

猜你喜欢

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践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