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无相生”读《鹿柴》

2019-04-17张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空山情思青苔

张琳

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说到《鹿柴》中以动衬静却不知如何解释。同学帮忙解围:学生1说,“人的声音在寂静的空山中越发显得响,山静可知”;学生2说,“当声音渐渐消失时,就是空山愈发安静时,有无声音的对比使得山静突出”。

学生的回答让我很是感慨。原以为只能从有声音的角度思考“以动衬静”之逻辑的。看来我的角度过于单一了。

请允许我再用学生的有、无双角度重读《鹿柴》。

鹿柴

王维(701—761)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从“有”的角度读“空山”则是“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从“无”的角度读“空山”,则是这首诗没有了一般写山水诗该有的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我试着理解,能体现作者情思的即便是“空山”也要写进诗歌,不能体现作者情思的即便是奇景也不屑一顾。

“空山不见人”句从“有”的角度读是:“空山”与“不见人”均写空,互相照应。从“无”的角度读“空山不见人”句是没有写事实存在于山间的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句有新意,有生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句无故常,无死板。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时有朗朗笑语,回声多重反射,一时难判断人声从何而起。虽然我们曾有类似经验,但鲜有人以诗的表现,所以这不一般,这是创造。有能力写得含蓄或亮丽却用最直白语言表达,这也不一般。好像没有语言上亮丽,但仔细想来,这样只要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说这时啊,夕阳通过云彩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这里有夕照,有深林,有青苔,有各类景物的斑斑驳驳,明暗对比鲜明。这里没有骄阳,没有繁花,没有芳草,没有喧闹。我们仿佛能够看见被夕阳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光线越来越少,树林也因黝暗而显得幽邃。这里还有很多的想象:深林深处本身以不可见而益发激发“无限”和“神秘莫测”的想象。眼前景物的形、声、色,为其有。想象、联想中的自己的生活和作者的情思仿佛不在诗句上,可以理解为无。青苔在作者眼里有,生于阴暗潮湿之处青苔在普通人眼里一般是“无”。“有”“无”在诗人具象的景物间呈现、转化,甚至跳荡。“有”“无”也帮助欣赏者获得不一般的认识和审美感受,激发出审美愉悦。“透视点聚合”“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这些词已经不能全面表达诗的美了。据北宋词人秦观在《书辋川图后》中自叙,他在汝南做官时患病久不愈,看到朋友带来王维的《辋川集》画卷,其中绘有鹿柴等景,如身历其境,同时又读王维《鹿柴》等诗,久病竟然不治而愈,足见其非同寻常的美的感染力。

读文恐怕都是这样:不仅需要从“有”的角度来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也需要从“无”的角度思考作者为何没有写这个,为何没有这样写这个,为何没有表达这样的情思。

这首诗中有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再想想还有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清·李锳《诗法易简录》评论说:“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嚴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

有无相生,我仿佛找到了让我诗歌鉴赏再上一层的法宝了。教学相长,我会继续向孩子们学习,找寻生命中值得珍视的法宝。

作者通联:江苏镇江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空山情思青苔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空山
空山断章(二章)
飘落的情思(局部)
空山
青苔之美
十月情思
老禅院
雨天
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