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巷》教学“四部曲”

2019-04-17彭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雨巷丁香细雨

彭烨

一、诵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习《雨巷》前,我结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以及以往的课堂教学经验,对于学生预习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的要求如下:1.参考注释进行朗诵诗歌,重点疏通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从而有效扫除诵读过程中的基本障碍;2.初步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尽量理解《雨巷》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与诗人情感表达。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时,我发现多数学生具备独立进行诵读预习的能力,并且按照要求完成了预习要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多数学生在《雨巷》的诵读预习中,并没有做到深入“角色”,仅是从诵读的角度出发完成预习要求,而缺少必要的情感体验与准确把握,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预习目标,对于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我开展《雨巷》备课时,为了更为全面的把握诗人的情感,进而准确、到位的进行朗诵,我仔细研究了多位艺术家的经典示范朗诵,并且将这种预习方法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在《雨巷》的课堂教学前,我会利用晨读时间,在班级内播放多个艺术家朗诵《雨巷》的版本,让学生认真倾听和学会情感赏析,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情感基调,并且在听读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诵读习惯进行重点标记,逐步形成自身特色的《雨巷》诵读技巧。

二、品赏——淡妆浓抹总相宜

通过科学、合理的《雨巷》预习阶段诵读指导,学生对于《雨巷》的认识已经逐步深入,并且初步了解了诗人的情感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在未对《雨巷》整首诗进行讲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具有个性化的创新鉴赏活动。具体要求如下:我组织学生反复诵读《雨巷》这首诗,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一个感触最深的意象与情景,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对其进行具体的描绘。在《雨巷》品赏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以下选取几个具有个性的学生赏析案例:

1.“雨巷”

细雨与窄巷交相辉映,如同中华民族蜿蜒、曲折的五千年历史,细雨悄无声息的低落,窄巷则默默的接受着细雨的洗礼,一切都在悄然进行着,你不会感觉到有任何异样,而改变正是在人们无知觉的情况下发生着……

2.“我”

我喜欢雨中撑着油纸伞的感觉,也喜欢走在崎岖不平的巷子中,风不时地吹来,手中的油纸伞在风中轻轻摇摆。走着、走着,我忘记了巷子的长度,甚至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只有略显冰凉的细雨让我保留着一丝难得的清醒。

3.“丁香姑娘”

在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路上,远远望去似乎缺少生机,可是偏偏在路上有一中独特的丁香芬芳让你难以忘怀。与香艳的牡丹、热情的玫瑰、高洁的百合相比,丁香略显廉价,可是她独特的芬芳却让人久久不能忘却,尤其是在这微风吹过的青石板路上,似乎只有丁香才更加适宜,也赋予了其他花朵无法比拟的独特气质。

三、探究——不畏浮云遮望眼

经过诵读、品赏环节后,我发现多数学生已经可以有感情、有文采、有诗意的认识《雨巷》这首诗,似乎已经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标。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诗人要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解答,实则是一个让很多初读《雨巷》的人都会困惑的一个问题。从我的角度而言,在学生时代我学习过《雨巷》,在从教以后多次为学生讲解《雨巷》,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难做到全盘解析,只能从自己人之角度为学生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以及李璟的《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歌中都客观明确了丁香在中国古代诗歌传统意象中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载体,是愁思的象征。同时,结合《雨巷》的教学进程,我引导学生对于诗歌创作背景和表达情景进行阐述,有的说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有的说“我”代表着正处于青年时期的诗人,他说面临的苦闷与烦躁只能用诗歌去表达;有的说丁香是美丽高洁所以丁香姑娘就是诗人美好理想和愿望象征;有的说第二节中的“哀怨又彷徨”意味着诗人的理想难以实现;有的说第四、五节中的“飘过”暗示了诗人理想的幻灭;有的说最后一节“我希望飘过”表达了诗人永不放弃、执着追求的精神……

总之,在《雨巷》教学中,探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一个必经之路,在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与思考结果,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诵读——书声琅琅惹人醉

通过上述教学环节,学生已经基本实现了对于《雨巷》的深层理解和情感感悟,这也就奠定了诵读的必要基础。诵读《雨巷》的真正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悟,让他们做到诗歌情感与个人感悟的有机结合。在引导学生多次集体诵读《雨巷》后,我请同学独立进行诵读,并且在诵读后谈谈自己的感悟。有的同学感悟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如果这时候拿起《雨巷》,看着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嗅着她的芬芳,感受她那凄迷的目光,你定會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有的同学感受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挫折、经受打击,我们也会忧郁、彷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中的雨巷,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并不懈的追求,最终我们都会寻找到心目中美丽而不再忧伤的丁香姑娘;有的同学陶醉于这幅幽雅而凄迷的雨中画,享受着轻柔而沉思、流畅而婉转的语言艺术,带给大家的永远是最凄美的意境和最美丽的感受……

《雨巷》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诗歌,也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与改革的重点课文之一。我在《雨巷》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上述四部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学生对于课堂总体评价也相对较高。我认为诵读、品赏、探究、诵读这四部是缺一不可的,教学与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学方法要敢于创新,从而实现教学工作的高效。

★作者通联:广东惠州市仲恺区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雨巷丁香细雨
The Meaningful Flowers
冬季的雨巷
再见雨巷
赏初春细雨有怀
春日
细雨
走出“雨巷”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白丁香紫丁香
极速快递
丁香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