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经典驳论思路 摇促思维品质提升

2019-04-17戴德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论据论点结论

戴德明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讲课文。在单元导读中,编者提出了教学重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学习本篇文章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应该有: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论证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为此,鲁迅写了本文,驳斥对方观点,也树立我方观点,鼓舞民族士气。本文论证完整,切中要害,是一篇逻辑严谨的驳论文。然而,对于没太接触驳论文的学生来说,“在理清论证思路的基础上,把握作者观点”实属不易。学生在预习之后,提出了疑问:中国人到底失没失掉自信力?

可见,“理清论证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应作为本课教学需要突破的难点。

本文共九个自然段落。第一段是在摆对方的论据,第二段是在摆对方的观点。这里有几处细节:摆对方论据时,作者注明了对方论据的来源“公开的文字”;摆对方观点时,用“于是有人慨叹曰”强调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是在所摆材料出现之后,继而提出观点,这是对方材料和观点的关系,也就是对方的论证过程。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树靶子。

作者从第三段开始批驳对方观点,可理清如下批驳步骤:

1.驳论证。第三段段首“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是承认对方的材料——“现象”,然后进行推理。由对方的材料出发,作者得出了“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的结论并对此进行阐释:“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中国人现在发展着自欺力”,而这都不是“自信力”,所以说,“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这个结论的表述有一个关键词“早就”,这与对方论证中的“于是”针锋相对。由对方的材料出发,可以推出“自信早就失掉了的”的结论,但是什么时候失掉的,作者并没有论述,也不是论述的重点,重点是,并不能由对方的材料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从而证明,对方的论证逻辑混乱。

2.驳论点。第六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并用第七段和第八段从古至今的事实加以论证。这与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针锋相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作者直接指出,对方观点以偏概全。

3.驳论据。第九段作者指出“论中国人”和“自信力有无”的依据是“筋骨和脊梁”“地底下”。“脂粉”“状元宰相的文章”也就是本文开篇提出的“公开的文字”不足为信,即对方论据不可信,因为它的来源不可靠,并且不够全面。

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笔者采用了主问题教学策略。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鲁迅是如何批驳的?2.鲁迅要通过反驳对方观点来表达什么?达到怎样的目的?第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对论证思路进行梳理,第二个问题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

用这两个问题推动了学生的文本解读,理清了论证思路。但是,学生在分析文本时存在误区:学生认为“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这个观点与对方观点是一致的,似乎也是作者的观点。因此,笔者追问了两个问题:这个结论和对方观点是一样的吗?作者认可这个结论吗?

“乍一看,鲁迅似乎在弥补敌论的不足,甚至比敌论还要变本加厉;敌论只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鲁迅却进一步说‘中国人本来就没有自信力,因为早就失掉了,岂不是推波助澜?其实不然。”对方观点要成立有一个必要条件——中国人有自信力。而作者的推论是中国人没有自信力,如果这个必要条件都不存在了,那么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荒谬的了。经过思考,学生发现“早就”和“于是”的对比,自信力失掉的时间上存在差异,即由对方的论据得到的结论和对方的观点之间有不同,只不过,这种不同不一定是正反方面极大差异,从而得出对方的论证存在逻辑漏洞。

经过对“作者是否赞成这一结论”的问题的思考,学生理清,作者并不赞成这一结论,这种表达是从对方的论据出发得出的结论,目的不在于得出结论,而在于质疑对方的论证过程,从而驳斥对方的观点。

经过对本文驳论思路的探讨,总结驳论的途径有三种:驳论证、驳论点和驳论据。反驳论据和论证,均是为了达到反驳论点的目的。

驳论证可以从对方论据出发,推出与对方论点不一致的结论,则证明对方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说明对方的论证有漏洞,从而否定对方的论点。

驳论点,如果对方在论点方面有明显缺口,就可以直接反驳论点。本文就是直接针对对方论点“以偏概全”的问题,直接反驳。

驳论据,可以考虑对方论据是否全面和来源是否可靠考虑反驳的针对点。

★作者通联:北京三帆中学。

猜你喜欢

论据论点结论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结论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
论据选择“四要”
惊人结论